真爱们,龙 time no see~
农历新年将至,我们很快就要迎来龙年啦。
前段时间,央视官宣了2024年春晚的主题「龙行龘龘」,因最后两个字形“饱满”的生僻字引发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可说呢,仅仅4个字的主题,足足106个笔画。
“龘”,很热闹的一个字,一眼看过去好大一团笔画挤在一起,看得人一愣一愣的。
放大细看是三个“龍”(“龙”的繁体字)字的叠叠乐,念作“dá”,意指龙腾飞的样子。
这么一看,就是帅气、吉利又应景的一个字了。再说,龙可是十二生肖里最具神秘色彩的一个了!
甚至有不少网友扬言:“龙年宝宝,用‘龘龘’作名字,简直帅爆了!”
我想象了一下小学一年级期末考试的场景,别的小朋友已经写完第一道生字拼写大题,这位“龘龘”小朋友还在一笔一划吃力地写着自己的名字,OMG……
“龘”字虽帅气,取名需谨慎。
而中华巨龙的传奇史诗,早已绵延千年。
(帅气指数10000000%)
中国神话中记载,真龙常常幻化为海鱼和飞鸟,在人间穿梭,轻易不以自己的真面目示人。龙非池中物,乘雷遇上天。
历经千百年岁月之后,我们终于得以窥见“龙”的行踪。
1971 年,一个叫张凤祥的农民来到赤峰市翁牛特旗赛沁塔拉。他没有像王昌龄那样吟咏出流传千载的诗句,却在做工挖土时,揭开了“中华第一龙”的神秘面纱——
它叫碧玉龙,是红山文化出土玉器中体积最大、级别最高的考古实物。
它标志着在 6000 多年前的西辽河上游,先民们已然形成对龙的图腾崇拜,是中华龙文化的重要象征。
▲ 《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 故宫博物院藏
我们先来看碧玉龙的外观——
集龙头、蛇身、猪鼻、马鬃四种动物元素于一体。
其蜷曲成 C 形,像是甲骨文中的“龙”字,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不可言喻的神圣与威严。
碧玉龙微微蜷曲着身体,似乎正在积蓄力量,马上就要腾空而起,直冲霄汉。
▲碧玉龙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碧玉龙已经存在 6000 余年,灵气中满载着人类发展的信息和足迹。
它历尽沧桑,却依然气势遒劲,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腾飞之感。
先民们赋予它如此隽美的艺术形象,这对中华尚玉传统的形成、发展,以及对后来的龙图腾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碧玉龙的可贵之处也在这里。
屈原有诗云:“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当红山玉龙在龙城重见天日,再度腾飞惊艳世界时,我们这个民族,也寻到了几千年前的根。
人们称誉它为“中华第一龙”、“华夏第一龙”乃至“天下第一龙”。
▲《缂丝竹杖化龙图》明·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远古人类的每一点微小进步,都是以千年来计量的。
经过 2000 余年的漫长旅程,到 6000 - 5500 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那时的先民虽不必“996”,但面临的生存压力,可能一点都不比现代人小。
当先民仰望星空,看星河密布,他们开始想啊,个体的力量终究是渺小的,要战胜自然环境存活下来,团结才是力量,那要如何才能实现族群的团结呢?
这时,先民中的“互联网原住民”站了出来:
格局要打开,要想做人上人,就得先找到神上神。
所以要应付下一个千年的新场景,需要开发新算法,布局新赛道,找到族人的痛点!
这时候,龙,就是主要抓手。
▲《宋神龙沛雨图》南宋·陈容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先民们在“龙”身上整合了上古各种神兽的头部资源——
吃透崇拜心智,形成祭祀合力,布置神器矩阵,实现图腾破圈,形成从崇拜到祭祀的生态闭环,凝聚我们生存下去的最牢固的护城河......
听懂掌声。
简单来说就是:共同的信仰凝聚团结的信念,我们得搞个龙图腾来号召大家呀!
而这一搞,就是几千年的史诗岁月——
龙,凝聚、积淀、蕴藏着一代代祖先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审美。
世界上没有哪个标志能像龙一样,如此集中彰显中华文化的特色、中国人的精神。
东汉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龙」字作出了简练完美的诠释: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这一金句解释,无疑给龙披上了一层豪横的神秘色彩。
▲《十一龙图》南宋·陈容 弗里尔美术馆藏
从碧玉龙兼收并蓄的外观来看,龙最初可能是从一些上古人类所惧怕或崇拜的动物演变而来。
而当这些动物被神化、被做成符号来进行崇拜时,图腾就诞生了。
上古时期的碧玉龙不再赘述,我们将时间线推到先秦,此时龙化身龙纹,出现在各种青铜器之上。
▲青铜器上的夔龙纹
由于当时的王朝十分重视宗教与巫术,所以龙纹常被用在祭祀仪式当中,或佩戴在身上起到辟邪作用。
也正是这个时期,龙作为统治阶级象征出现。
来到秦汉之后,帝王与龙的关系更为紧密。后世对秦始皇有“祖龙”之说。
而刘邦则宣称自己由龙所生,他当上皇帝之后给自己编了段「炎帝之子」出身,非要跟「龙」元素沾个边。
▲《龙像石拓片图》汉·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至此龙的形象变得威风凛冽,再加上技术与生产力的进步,龙纹愈发细致。
众所周知,唐朝是佛教盛行的时代,印度神话中,有种怪物叫那迦,身形似蛇,有行云布雨的能力。
由于造型和中国龙相似,所以进入中国后直接被翻译成了龙,两者相互影响融合,于是掌控雨水的四海龙王出现了。
这时,龙在中国民间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到有明一代,虽然皇权对于龙元素的使用极其敏感,不准民间滥用五爪龙。但大家给龙剪掉了一个爪子,又在其基础上加鱼鳍鱼尾变身「飞鱼」。
总而言之,像龙,但又不违法,你能拿我怎么着?
足见当时龙已然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图腾。
不过,当时间来到近代,随着百年屈辱的国史,这条古老巨龙,将再次迎来新生——
时间来到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1942 年,一条苏醒的巨龙,从闻一多先生所著的《伏羲考》中,石破天惊,腾空而出。
闻一多先生认为,华夏大地之上,曾有一个强大的部落将蛇视作图腾。而该部落通过战争吞并了一个又一个小部落,同时将对方的图腾特征兼并到自己的图腾之上,最终融合出龙的形象。
这种说法曾风靡一时,被广大热血群众所接受,虽然理论上不乏矛盾之处,但当时的中国,需要团结的力量与民族自豪感。
而龙图腾此时作为民族标志出现,则正好给了人们 一份强烈的凝聚力。
▲《盘龙图手卷》南宋·佚名
历史表明,团结一心的中华人民,拥有砥砺万难、创造奇迹的强大力量。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无比熟悉:中国人战胜了侵略者,在这片古老土地之上,挺起胸膛,建立起了一个真正属于人民自己的国家。
面向未来,心怀传统的思念,不是雄狮,不是猛虎。何以立身?唯有巨龙。
其实龙图腾说到底,就如同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程当中,所传承下来的精神一样:天破了,我们自己炼石去补。
当疾病肆虐,我们尝遍百草寻找解药。洪水来了,我们用尽一切办法去疏浚。大山挡住了去路,我们就用双手凿出一片天地。
在补天治水移山填海逐日叙事里,我们总能隐约看到巨龙腾空的身影。
回头望望,沧海茫茫。千百年来,龙这一图腾,就像无数生活在这片大地之上的人们那样,在历史的裹挟中体会着命运二字的激荡。
▲《霖雨图轴》宋·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
千古烽烟散尽,当人们回顾浩瀚历史,我们庆幸找到了“中华第一龙”腾飞的故乡。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间线拉回当下。
距离农历新年还有22天,街巷里的许多小店已经开始售卖年货,温暖热烈的一片红色预先开启了我们对新年的憧憬。
是的,龙年要来咯。
过去一年的奔波忙碌与辛勤努力,终将汇聚于开春的明暖阳光里,在春节的欢乐团聚里画上句点。
这一年辛苦你啦!
最后,提前祝大家龙年喜乐,来年一定会更好~
*参考资料:
The Native Totem of the Dragon by Han Zhongliang
Red Mountain Evacates the First Dragon of China by Duolan
The Jade Dragon of Red Mountain Culture. Huang Shiji, Bao Heping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