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听三哥说”关注我吧~

聊聊前几天那个在上海3年跑外卖赚了102万的“离谱”新闻。

其实这新闻的重点,不是在这个小哥的收入真实性,而是在这种新闻为什么总是集中出现的原因上。

1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这种带有明显鼓励风向的文章,在鼓励的对象上从来都是高度统一的。

外卖小哥,工地瓦工,地摊创业,三农致富,这些对象几乎都是这种文章的常客。

今天是外卖小哥三年100万,明天就是工地瓦工月入3万,后天是地摊创业还清XXX万负债,大后天就该高材生回乡带领乡亲们搞高附加值种植和深加工,然后年入千万的新闻了。

不要以为这些是我随便想象出来的例子,每一个都能找到新闻报道的来源。

光明网的泥瓦工收入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新闻网女生靠摆地摊还清百万负债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夸张的还属是回乡务农然后财富起飞的新闻。

央视网在B站上有个帐号,平时就发一些新闻性质的视频,但在去年也就是2023年的3月份,不知道发了什么癫突然开始高强度发布各种版本不同的三农“致富”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有意思的是,这些视频在发出来不久后,央视网就悄无声息自己偷偷的全部删除掉了。

辛辛苦苦做出来的视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这么删了。

我估摸着是怕“反响”过于热烈,最后导致大家一窝蜂的都去照葫芦画瓢的模仿创业,结果让还没发育成熟的市场,过早陷入红海竞争吧?

央视,为了创业者的前途,可真是“用心良苦”了。

其实仔细归纳总结下这类新闻就会发现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有一些职业是从来不会成为这类新闻报道中的主角的。

比如公务员,石油系统,电力系统,烟草系统等等等,这些职业仿佛集体约定好了一样,保持着在这类鼓励大家勤劳致富的新闻中处于常态化缺席的状态。

而且纵使在一些新闻提及到以上这些职业时,也是一直围着辛苦、奉献、责任、压力等等相对具有“褒义”的关键词打转,而对工资收入以及相关福利却一直讳莫如深。

不像外卖小哥这类鼓励勤劳致富的视频和新闻,标题上直接先写注明年入XXX万,内容里更是恨不得把每天的收入揉开掰碎了告诉大家。

看来大家都很清楚,什么需要鼓励,什么最好少提,什么需要高调,什么最好隐蔽。

当然公务员也有一些基层非常辛苦收入并不算高的,电力系统也不全都是工作轻松的高收入,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这些小小的“瑕疵”并不影响这些职业常年“主动”消失在一些宣传致富类的新闻中。

甘甜好吃的苹果,也不能保证没个别虫眼,但这些虫眼绝对不会影响人们对苹果的追捧,反之干涩难啃的硬馒头,就只能加大宣传其包含的那些“玄之又玄”的营养价值了。

从B站央视自己删除的三农致富经,到最近两天的外卖和瓦工的赚“大钱”,这类新闻的本质其实还是想消化当下关于就业和个体收入增长缓慢对青壮年劳动力所产生的焦虑感。

意思很明确,只要你肯低头干,只要你肯下力气,钱一定是能赚的。

没错,低头拉车那是绝大普通人逃不了命运,但偶尔抬头看路也十分必要。

2

我个人倒不太怀疑这个外卖小哥三年收入的真实性,对于这种一打眼就让人感觉是非正常范围的收入,我其实更倾向于是平台的精心塑造。

外卖平台用资源和算法,去强行塑造出了一个理想式的员工标杆,一个勤劳致富的典范。

这种“劳动模范”是压根不具备任何可复制性的,所有以此为目标的人,还是抬头看看路,趁早歇了吧。

至于平台为什么要这样做,首先最有可能的是,为了让广大职工有个望梅止渴的盼头,潜移默化的让大家把屁股底下电动车的电门拧得更深一些,把爬楼梯的速度提再快一些。

资本需要压榨一切能降低的成本,人这个同样可以被资本异化的存在,自然逃不了资本榨汁机的特殊照顾。

其次,大胆猜想一下,也许塑造这种3年收入100多万的外卖“劳模”小哥,也是美团这种吸收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互联网公司,在当下收入预期增长放缓和就业压力加大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所必须背负的一种特殊“社会责任”?

创造“梦想”,你们这些大企业也要出份力嘛。

其实推一个典型出来,搞一个标杆存在,这都可以理解,舆论是需要引导的,劳动人民是需要鼓励的,但是不是稍微收敛一点来?

这动不动3年收入102万的外卖小哥,日薪3000的瓦工,还有回乡加入三农建设年入千万的例子,多少感觉还是有点“稍微”脱离基本盘了。

之前鼓励内需消费,总是想方设法的在刺激消费,在挖掘个体的消费能力,我还总纳闷,怎么政策的出发点,老是以为个体可支配收入还有很多,就是不愿意花钱?

现在看来,难怪内需这边的政策总是着重于要刺激消费,这致富经要是总这么念,可不就是给主管内需的口子,造成了一种,个体收入高有的是钱,就是没找到地方花的印象么?

当然,这篇外卖致富经的文章也不是一点可取之处都没有。

比如文章在一开始就提到,这个3年赚102万的外卖小哥,之前向银行借了80万开饭店最后亏损,实在没办法才选择了外卖打工还债的事实。

虽说这段叙述在整个文章里占据的篇幅极少,但在我看来这恰恰却是这篇文章里最重要的存在。

其意义就是在于警示个体,在宏观经济债务接近周期见顶之时,千万一定不要负债创业。

在接近债务周期见顶的时候,信贷的投送会越来越慢,就像我们强劲的M2增速,却一直没办法激活稳定且持续增长的社融数据一样。

企业不借钱扩张,个体不借钱消费,投资和消费的减少,导致更多收缩发生在私人部门,随后消费需求开始下降,收入增长预期也随着逐渐降低。

对未来经济预期的“迷茫”,导致个体和企业把信贷扩张转化为了偿债和储蓄。

大家都成了经济环境中的“缩头乌龟”。

这时的普通个体去负债创业,就好像把商店开到了月球上,属于挑战极限了。

当然,如果再换个角度看,一个个体的创业失败的过程,也同时是其他个体和组织的获得利益的过程。

银行得贷款吧?房子要租赁吧?员工要雇佣吧?装修要安排吧?供应商要对接吧?

好了,先是带动了银行信贷的投放,然后带动了房屋出租的行情,再是拉动了就业人数,接着又给装修队了一笔收入,最后是供应商的货款。

奉献了个人,照亮了大家,你以为你在创业,其实你是在帮别人延长他人的创业存活时间。

化债期里这么做,多少有点活菩萨体质了。

3

昨天看新闻,2024年新的一轮刺激消费和内需的政策已经箭在弦上。

用新闻中的原话说就是,“坚定不移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消费潜力看来还得深挖。

一边是肯下功夫就能致富的新闻,一边是消费潜力有待继续深挖的风向。

绝大部分普通的个体夹在中间表示有些蒙圈,因为他们既没有模仿致富新闻上的路子,也没有多余的可支配收入以供挖掘。

还是稍微踏实点吧,不要总把个别特例大肆宣传,花时间费精力的让绝大部分普通人把收入提起来,最起码把未来收入预期增长的希望之火给点起来,消费也不用总是那么费劲的去深挖了。

从铲子到挖掘机,坑已经挖的很深了结果就是不出水,这可能不是工具的问题,而是这地方压根就没下过多少雨。

地下,它存住的水本来就少,可供挖掘的更是几乎没有了。

就这样。

感谢大家阅读,如果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