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在平定天下,登上皇位之后,一次与列侯诸将探讨:楚汉相争,为什么他赢了,项羽输了?他自己总结,之所以能在楚汉之争中胜出,是因为他拥有三位杰出人才:张良、萧何、韩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初三杰中,萧何韩信关系紧密。韩信的被重用,大展才华,建功立业及最后的身死都跟萧何有关系,成也萧何没问题,败也萧何却是有点牵强的,为什么这么说,请看下文分析。

一、韩信成在萧何!

楚汉相争时及汉初,最强军事统帅是谁?韩信是毋庸置疑的第一人。但韩信的成功却离不开萧何,是萧何给了韩信展示军事才华的舞台。可以说,没有萧何就没有后来威震天下,战功赫赫的韩信,萧何是韩信的伯乐!

韩信的成功之路比较崎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惨不忍睹的青少年时光。

年少时的韩信,混得惨不忍睹,惨到什么程度?因为家贫无行,没有被推举为吏的机会,又没有谋生的手段,所以穷的饭都吃不上!

《史记》记载:

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经常四处蹭饭吃,很多人都讨厌他。

韩信曾经在南昌亭长家蹭过好几个月的饭,时间一长,亭长老婆受不了了,于是想了一个办法来给韩信脸色。早早起来做饭,早早把饭吃完。等到韩信卡着饭点过去吃饭的时候,人家早就已经吃完了,也不给韩信备饭。韩信一看这情况,就明白什么意思了,以后也不好意思再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能有口饭吃,韩信费尽了心机。一天,可能实在饿得受不了了,就去城下钓鱼疗饥,遇到一群老太太在漂洗棉絮。其中一位老太太心肠很好,看出韩信很饿,就给他饭吃。老太太在这里漂洗了几十天棉絮,韩信跟着吃了几十天,一直到老太太完工离开。

2、追随项梁、项羽,不受重视的生涯。

韩信受够了这种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等到项梁起事,渡过淮河的时候,韩信带着仅有的一点财产—一把剑,去投靠项梁,希望能有所作为。结果一直没有表现的机会。

项梁兵败身死之后,韩信又跟随着项羽,项羽让他跟着做一名侍从。追随项羽期间,韩信多次向项羽献策,均没有得到采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跟随汉军,最初差点丢命。

后来刘邦入蜀,韩信因为在楚不被重用,所以跑来归汉。归汉之后,韩信做了一名管理仓库粮饷的小官,结果又犯了事儿。一同犯事的其他13个人都被处斩,轮到韩信的时候,他看到了夏侯婴,就问了一句,汉王不想夺取天下吗?为何斩杀壮士?

夏侯婴觉得这个人说话不一般,而且长得形貌壮伟,仪表堂堂,把他释放了。两人聊了几句,夏侯婴觉得韩信见识非凡,就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刘邦显然没有多么重视韩信,给了他一个管理粮饷军官的职务,把他打发了。

4、萧何强力推荐,得以施展才华。

此后,可能是因为萧何主管后勤,韩信又是管理粮饷的军官,所以有机会跟萧何搭上话。韩信知道萧何是刘邦的亲信,也希望通过萧何推荐,得到刘邦的重用。两人聊了几次之后,萧何觉得韩信确实是个牛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军走到南郑的时候,韩信猜测,萧何应该已经数次向刘邦推荐过自己,但这么长时间了,刘邦一直没有重用他,应该是没有什么意向,心灰意冷之下,离开了汉军。

萧何一听说韩信离开的消息,顾不上向刘邦汇报,就亲自去追韩信。当时汉军正是比较艰难的时候,每天有很多人离开,刘邦以为萧何也离他而去,大为愤怒。

结果过了两天,萧何回来了,见着刘邦之后,刘邦又喜又怒。接下来我们看君臣两人的对话。

刘邦:“你怎么跑了?”

萧何:“我哪能跑?我是去追人了”。刘邦:“你这着急忙慌的是去追谁?”

萧何:“追韩信。”

刘邦感觉难以理解,“已经跑了十几个将军了,也没见你追,一个籍籍无名的韩信跑了,你追啥?”

萧何:“诸将易得,所以跑了就跑了,不用追。韩信不一样,这是无双国士!大王如果只是想在汉中做一地之王,可以不用搭理韩信;如果想要争夺天下,那就一定要用韩信。大王你自己看着办吧!”

刘邦:“那看在你的面子上,我就让他做个将军吧。”

萧何:“如果这样的话,恐怕韩信不能留下。”

刘邦:“那我就让他做大将吧。”

萧何:“这样可以,这是大汉幸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在萧何的强力推荐之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韩信从此有了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

5、战必胜,攻必取,立不世功勋。

韩信确实没有辜负萧何的重视与推荐。此后,韩信率军定魏豹势力;平定代王夏说势力;以弱胜强,获取井陉之战胜利,平定赵王势力;潍水之战,灭杀龙且,断楚一臂,平定齐国。通过一个个胜利,推动天下形势一步步向着对汉有利的局面前进。

司马光认为:

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虽然有些过誉,但韩信的确立下了不世功勋。而韩信这些功勋的取得,离不开当初萧何的强力推荐,如果没有萧何,也就没有后来的韩信,所以说韩信成于萧何,一点问题都没有。

二、说韩信败因萧何,就不一定了。

在古代,做将军带兵打仗,是一个高危的活。干得不好不行,作战不利,可能兵败身死;即便没战死,可能也会被帝王降罪处死。干的太好也不行,战功太多,功高难赏;而且手握重兵,在军队系统威望太高,会引起君王猜忌,最终难免“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凉下场。韩信也难免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韩信对于刘邦应该是没有反心的。否则,不可能多次被刘邦轻易夺取兵权:韩信平定赵地后,刘邦进入韩信兵营,轻易夺取了韩信兵权;垓下之战,项羽败亡后,刘邦又夺取了韩信兵权。如果韩信稍微有一点异心,都不会这么轻易地把兵权给刘邦。

2、但韩信有一个愿望,希望可以裂土封王,刘邦猜忌日深。潍水之战后,韩信平定齐地,自立为王;后来垓下会战,韩信开始没有听从刘邦的命令,及时参战:这就加深了刘邦的猜忌,刘邦对韩信隔阂日深,但是当时,因为韩信手握重兵,直接可以决定天下走势,刘邦不敢刺激韩信,也没有能力除掉韩信,所以隐忍不发。

3、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刘邦就无所顾忌了。公元前201年,刘邦假装巡狩云梦泽,在陈地借着韩信拜见的时机,擒拿了韩信。带回洛阳之后,封韩信为淮阴侯,这其实是把韩信带离了封地,脱离了势力范围,变相地软禁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陈豨造反事件。公元前197年,陈豨造反,根据《史记》记载,陈豨的造反是韩信撺掇的,而且韩信准备做内应,攻击吕后和太子。吕后得到消息后,担心召见韩信不来,所以跟萧何商量,宣布陈豨已经死了 ,群臣都要进宫道贺。并且让萧何劝说韩信,“你虽然病了,但这种关键时刻,一定要去道贺”。韩信入宫之后,被吕后派人擒拿,斩杀!

《史记》虽然这样记载,但司马迁在字里行间,又表达了对这件事情的怀疑态度,同时《史记•淮阴侯列传》也表达出了司马迁对于韩信的惋惜与同情,及对刘邦、吕后猜忌功臣,罗织罪名杀害功臣的愤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信之死,表面是因为韩信谋反,萧何把他诓骗进宫,从而被擒杀,但实际上,刘邦和吕后才是罗织罪名,布局谋害的幕后黑手。

韩信之死,不过是“兔死狗烹”这一幕在汉朝的重演而已。

所以,韩信确实是成由萧何,但其败不在萧何,而在刘邦、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