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是中国画在传承发展中,对习画之人非常有效的一种练习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因为每一幅绘画作品,都是画家的心声、才智和品格的凝聚与具象化,面对原作可以直接洞悉作者的心声和思维气息。

从画面的笔迹、意韵之中,也能帮助习画者建立并展开一个艺术创作和研究的思维通道,这便是临摹的真正意义。

临古为先,方能融会古今

从古至今,人们对前人作品的研究与模仿从未停止过。

早在魏晋时期,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就明确地提出了“传移模写”的论述,要求画家在创作上要有选择地继承遗产和发扬优良传统,其本质就是今天所说的临摹。

不仅如此,之后的画家和理论家也从各个方面强调了临摹的重要作用,提出很多精辟的论断。如艺术文献集成《桐荫画诀》上所说:“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出路,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

齐白石也曾说,学画应该从临摹入手,无论是古人的作品,还是现代人的作品,只要有长处有优点,就应该仔细地临摹下来,这是学习传统技法的唯一方法。

因为绘画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想要得到提高,势必需要大量的沉淀作为积累,而这些沉淀便是无数的临摹和钻研。不少画家都是从临摹前贤的名画入手,学习前人的长处,悟出画学的妙理,从而掌握了绘画的技巧。

只有积极临摹古今优秀作品,由表及里地了解和掌握中国画技法特质和体悟中国画精神品格,通过对临摹过程的分析、研究、学习,才能够充分吸取精华,日益精进自身的笔法和绘画技法。

先临其貌,后临其境

许多当代著名画家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都会不断地去临摹前人的作品。感受画家之“意”在纸上的体现,从“形似”过渡到“神似”,是临摹的第一目标。

国画的技法丰富多样,包括笔墨、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通过临摹,可以深入了解这些技法的具体应用,例如如何掌握笔墨的浓淡、干湿、疏密,以及如何构图布局、如何运用色彩表现等等。

但想要临摹的画作达到神形兼备,仍需逐画中之“意”,由形入神。

不同的画家,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通过临摹,可以深入了解这些艺术风格,感受画家的创作思想和表现手法,向画中超然脱俗的境界去靠拢。

例如明代画家仇英的《临溪水阁图》,整幅画面将美丽的风景与考究的建筑融为一体,清爽雅致,画出了这些名迹的神韵。

宋徽宗赵佶临摹唐代画家张萱的《临捣练图(半幅)》,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通过大量临摹,不仅能明确自身的绘画风格,亦能提高自身的绘画技巧与艺术审美。传神的摹本,同样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现存于世的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周昉《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和张萱《捣练图》均是宋人摹本

致敬前人,点拨后世

著名书画家李照东先生,对临摹也表示十分认可。

他认为,临摹是一种致敬。一方面只有出于对作品的喜爱,才愿意去临摹该作品。另一方面,从临摹古画的过程中,逐渐有所得、有所悟,让自己作品的意境和气质源于古人,又不全似古人,笔笔有来历之余,还能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

作画几十年来,李照东先生从古画中学习到了诸多绘画气韵的精髓,并通过临摹、写生等方式,不断学习和精进自己的画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法的成熟,李照东先生的画作越来越丰满,个人对生活的深层次感悟,让他画作的意境与气质达到了新的峰值。

《道德经》里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临摹不仅可以从前人的作品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能够化为己用,让自己的水平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风格。

对于下一代的习画者而言,李照东先生的作品也对他们的绘画及审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不少人通过临习李照东先生的画作,探索国画恣豪放的意境风格。

从这方面来讲,临摹也起到了承接古今,点拨后世的作用。

在绘画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之中,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进取、创造崭新的艺术形态,是每个习画之人必不可少的品质。

只有如此,方能推动艺术的车轮滚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