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战争多如牛毛,而最著名的堪称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次大战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战役,每次大战都精彩绝伦,惊心动魄。其实仔细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的过程和影响,可以发现三大战役有4个相同之处,非常有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都是关键性战役

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前后,那是距离公元190年各路诸侯讨伐董卓十年之后的时间。这十年混战时期,袁绍和曹操各自发展自己的势力。到了官渡之战前夕,袁绍占据青、冀、并、幽四州,曹操兼并河南司、豫、兖、徐四州,双方都希望能够消灭彼此统一北方。最终曹操取得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距离官渡之战8年时间,曹操在官渡击败袁绍之后,利用几年的时间彻底消化了袁绍的势力。到赤壁之战前已经基本统一北方,只剩下东吴和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刘备。可是没想到,在孙刘联军的强力阻击下,曹操大败而回,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夷陵之战发生在公元221年,刘备刚刚称帝三个月后为了夺回荆州,以替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夷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都是以少胜多

三大战役双方的兵力对比都比较悬殊,都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官渡之战,袁绍在官渡一线投入的兵力有十二三万,曹操的兵力有七八万,并没有演义中说的那么少;赤壁之战,曹操所带北方之兵约三十万,刘表的荆州兵大约十万,周瑜率领三万精兵迎敌,刘备兵力大约一万左右,可谓实实在在的兵力悬殊;夷陵之战,刘备动用的兵力大约在8万左右,而陆逊督兵五万人,所以双方实力悬殊并不是很大,但是蜀军也占有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都是以弱胜强

三大战役失败的一方,在战前都是来势汹汹,占有很大优势,最终却都是形势逆转,以弱胜强。官渡之战,袁绍统精兵十万,战马两万,加上刚刚平灭公孙瓒的胜利,南下进攻曹操,气势如虹。可是曹操却更能把握战机,听取部下建议,火烧乌巢,一举击败袁绍;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挥师南下,荆州归降,可谓意气风发。但周瑜看出了曹军的弱点,孙刘联军顽强取胜,曹操狼狈而回;夷陵之战,刘备以初登帝位的的如虹气势,加上为关羽复仇的士气激励。东吴孙权其实并不想和刘备硬碰硬,曾经想求和,但刘备不许。可是陆逊却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退了气势汹汹的蜀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都是以火攻取胜

最有意思的是,三大战役都是靠“火”逆转了形势,决定了胜利的天平。官渡之战,曹操率五千精兵火烧乌巢,烧了袁军的粮草,一举扭转了整个战争的局势;赤壁之战,黄盖苦肉计,火烧曹操首尾相连的舰船,最终取得胜利;夷陵之战,陆逊看出刘备排兵布阵存在的弱点,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蜀军,导致刘备含恨而死,白帝托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官渡之战决定了北方的归属,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初步形成,夷陵之战三国稳定对峙几十年。而处于弱势的一方却最终都凭借“火攻”做到了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令人唏嘘不已。曹操作为弱势的一方能够顽强击败袁绍,但在赤壁之战时却犯了袁绍同样的错误,三国鼎立就此成形。刘备一意孤行讨伐东吴,最终含恨而死。人啊,有时候不能太得意,不能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