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不少地方,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意思是说,我们这些人的祖先,都是来自于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那么,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真的有那么一棵大槐树吗?这就要说到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移民浪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移民,发生在西晋末年。当时永嘉丧乱,五胡乱华。中原的居民,被迫向南迁徙,史称“衣冠南渡”。说是那些人将中原的衣冠文明,从北方传播到了南方,实际就是逃难。当时,有90多万人口,从北方南迁到了江淮流域。这次大移民,促成了中国南北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第二次,发生在唐朝时期的安史之乱。当时,大约有100万人口南迁到了江淮和四川。这次迁移,使我国南北方人口的比例达到了平衡。第三次,是北宋的靖康之乱,当时金兵南侵。黄河流域的人口,大量迁往长江流域。这次迁徙,使中国的经济中心,完全从中原地区转移到了长江以南。第四次,是蒙古入侵。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大量向珠江流域迁移。大量的“客家人”就是这个时候形成的。第五次,是明朝初年。元末明初的战乱和天灾,造成了中原地区十室九空。于是,明朝政府下令,将居民从人口稠密的山西,向河南、山东、河北等地迁移。第六次,是清代以后出现的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等移民浪潮。仅仅闯关东的人数,就超过了100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几千年以来,经过了这么多次的战乱和移民,无数人背井离乡,于是就出现了无数感人的寻根故事。有些人,要在有生之年回到故乡。有些人叮嘱子孙,要将他们的骨灰葬回故乡。还有些人,让他们的后代,要想方设法地寻找到故乡。而这首关于大槐树的歌谣,说的就是明朝初年的这次人口大迁徙。

这次移民,明朝政府前前后后一共组织了18次之多,历时50年,将100多万人口,从山西迁往了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18个省,涉及500多个县市,一共迁出了800多个姓氏。当时,山西的洪洞县,是这次移民行动最大的“点行地”,也就是出发地。 洪洞,就是《苏三起解》里唱的那个洪洞县。当时的移民办事处,就设在了洪洞县广济寺旁边的那棵大槐树下。明朝政府规定,“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同宗的,不能迁到同一个地方。于是,无数的家庭,就被生生地给拆散了。在亲人分别之际,老年人就嘱咐年幼的子孙,让他们将来有朝一日,能回乡寻根。如果找不到,就记住家乡的这棵大槐树,以及树上那个老鸹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大槐树移民的后裔,已经遍布了全球各地,数以亿计。每年,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聚集到这棵大槐树下,来完成他们祖辈的寻根夙愿。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