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缠着绷带的自画像 1889 文森特·梵高 (1853–189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耳朵缠着绷带的自画像 1889 文森特·梵高 (1853–1890)

没有什么比打开一本艺术画册,突然认出一张熟悉的面孔更让人惊喜的了。这就是自画像的神奇魅力,它带我们如此亲近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罗伯特·达德利 (1532/1533–1588),第一代莱斯特伯爵, 约 156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伯特·达德利 (1532/1533–1588),第一代莱斯特伯爵, 约 1565

伦勃朗一生创作了数十幅自画像,记录他从英俊倜傲的少年到鹤发童颜的老人的每个时期。这些画作串联成一部视觉电影,将他的成长与我们的成长联系在一起。

22 岁时的自画像 c.1623–c.1629 伦勃朗·凡·莱恩 (1606–166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2 岁时的自画像 c.1623–c.1629 伦勃朗·凡·莱恩 (1606–1669)

更让人震撼的是,伦勃朗的目光永远如此灼热有力,仿佛要跨越百年与我们对视。这份超越时空的心灵互通,正是自画像的奥妙之处。

与政治斗争不同,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画像更多是自我表现和探索。而到了后来,自画像被艺术家用作一种自我推销的工具,其商业价值日益突出。

自画像 1986 安迪·沃霍尔 (1928–198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画像 1986 安迪·沃霍尔 (1928–1987)

比如安迪·沃霍尔,他的标志性红发呆头和神秘微笑,已成为全球知名的文化符号。正是艺术家有意识重复自画像的结果。

当然,有些艺术家用自画像来和我们开玩笑。大卫·霍克尼于2005年创作了名为《与查理的自画像》的系列,画中他头戴假发,一脸狡黠地抽着烟。这已成为他个人品牌形象的一部分。

与查理的自画像 2005 大卫·霍克尼 (b.193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查理的自画像 2005 大卫·霍克尼 (b.1937)

可见,自画像不仅记录艺术家的生活,更在视觉上塑造了他们在文化中的地位。正是艺术家通过重复自画像,让自己的脸在历史长河中越来越熟悉。

当我们在茫茫画海中突然“认出”一位老朋友,恍然大悟的快感便由此产生。这就是自画像迷人之处,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将我们与艺术家心灵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