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济被杀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干涉政务,皇帝也许可以容忍文官干政,但是绝对不会一位武将干政,况且是在南北朝的乱世,檀道济肯定是被冤杀。临刑之际,他投帻高呼“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此话一出令人扼腕叹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檀道济。南北朝初年名将,刘宋王朝开国元勋,左将军檀韶之弟。檀道济从出道就跟随刘裕,自起兵讨桓玄开始,一步步从普通士兵升为咨议参军。在灭后秦之战中立有大功升为征虏将军。刘裕称帝。檀道济封他为永修县公,食邑二千户,出任为监南徐、兖之江北、淮南诸郡军事、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刘裕驾崩前令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及护军将军檀道济四人为顾命大臣。后因功迁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后来因为宋文帝患病忌惮檀道济威名,召还杀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文帝刘义隆为何要杀檀道济,这很简单,就是因为檀道济干预废立皇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是寒士出身,北府兵军功起家,号称气吞万里如虎。结束了东晋的门阀政治、门阀完全与皇权平起平坐的局面。刘裕设立四位托孤大臣。两文两武共同辅政,门阀与寒族相互合作与监督,这四个人涵盖了各个方面,互相制衡,应该不会合伙坑儿子。共同辅助太子刘义符。刘裕的平衡之术的确玩得不错,可惜的是,这四位托孤大臣没有一个看得上刘义符。当然首先是刘义符没有当帝王的能力和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义符在位两年就和托孤大臣闹翻了,首辅徐羡之联合其他三位托孤大臣将刘义符给废了,不久被杀,时年仅19岁。而后徐羡之又派人杀刘裕次子刘义真。对此,檀道济虽有不同意见,但也拗不过徐羡之。权力的游戏从来就是这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关键就看主动权在谁手里。但四大辅政大臣如此擅权,废帝杀君,依照自己意愿设立皇帝。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谁被立为皇帝。恐怕都难以心安。所以当刘义隆为立为帝时候,大概惶恐大于高兴,在这系列的操作中,檀道济都是在被动接受,他不是主谋者。但绝对是受益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义隆是刘裕第三子,也是刘宋王朝第三位皇帝,别人梦寐以求却求之不得的皇位如此这般地落到自己头上时。他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为第三个被杀的人。刘义隆开始积聚力量,并不断麻痹和瓦解敌人,一步步地实现自己消灭辅臣的计划。刘义隆为了坐稳帝位,对四大辅政大臣采取了分化瓦解的措施,首先宋文帝为了表彰檀道济的拥立之功,加封他为武陵郡公。檀道济对此感到愧疚和煎熬的,于是坚决表示辞谢。作为皇帝的心腹反而参与废帝,檀道济有些良心过不去。刘义隆要做的最重要的是,就是他将檀道济这个军中大佬拉到自己一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问题是,当初檀道济最后为何背离辅臣阵营,原因就在于彼此利益诉求不同而分崩离析。四大辅臣面对刘义隆,也分别做出了让步,徐羡之和傅亮以辞职相试探,谢晦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刘义隆的弟弟。可是,无论他们怎么表演,都无法抹去擅杀皇帝和皇子在刘义隆心中留下的阴影。为了自己坐皇位,刘义隆必须将辅臣除之而后快。不过,他的主要目标不是掌握军权的檀道济。在刘义隆与辅臣的权力博弈过程中,檀道济态度中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426年,刘义隆将徐羡之和傅亮族灭,谢晦得知消息之后,只能造反自保。檀道济领兵平定谢晦,此时的刘义隆依旧对檀道济采取安抚行为,此后一段时间,檀道济担任江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远离朝堂纷争。应该说,如果不是刘义隆病重不起,檀道济是可以善终的。但问题是檀道济自己不仅军事能力强,十一个儿子,也个个都是人中豪杰,有人在一旁议论道:“安知檀道济非司马仲达也”。一旦有了这句话,这人基本上就活不成了。刘义隆晚年经历了好几次病危,担心自己不知哪天驾崩了,会留下遗患给子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436年4月9日,檀道济与其八个儿子及薛彤、高进之等亲信将领被刘义隆以“收罗叛贼、图谋不轨”的罪名处死。次日,刘义隆为此大赦天下。消息传到北魏,北魏君臣都说道:“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从此以后,魏军的战马可以肆无忌惮地饮马长江了,刘义隆却感叹:“如果檀道济还在,怎会落到如此地步呢”。而问题在于,如果历史重演,刘义隆还是会杀了檀道济。檀道济素有“战神”之说,血战三十余场,未尝一败。檀道济一生为国征战,身后还留下了流传至今、家喻户晓的“三十六计”和“自毁长城”“目光如炬”“唱筹量沙”等成语,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也算得上一个传奇人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在封建时代,檀道济绝不是第一个被毁的国之长城,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历朝历代地位处在极高的臣子,身在功高震主之地,就算想要攘凶抑祸,为自己抵御和遮挡灾难都是很难做到的。檀道济一生为国征战,对刘宋来说却如长城一般。被杀确实是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