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来聊聊吉林省白山市,一个最初归属吉林,然后几经辗转,兜了一大圈复又回到吉林怀抱的地区。

现在的白山市是1994年由浑江市更名而来的,在此之前的这个地区我们顺着时间脉络从临江、长白、抚松和濛江四块区域来说。

清朝中早期,临江所在的这个地方又叫猫耳山,归属吉林将军管辖。没设县之前,零星会有一些关内的百姓和朝鲜那边过来的边民偷偷到这一带私垦、采参、伐木,渐渐地就定居了下来。

由于当地的人口越来越多,为了对其管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朝廷批准盛京将军增祺、奉天府尹玉恒的奏请,划通化县红石砬子以东地区为临江县,管辖猫耳山,这个奏请虽然出自盛京将军,但临江县当时其实是吉林副都统的辖区,首任知县叫吴光国,此人后来又调到辑安(也就是现在的通化集安)去做了知县。

然而临江这片区域如果以县一级来治理是比较困难的,按照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的话来说,临江所辖八九百里,地域广袤,又处在毗邻朝鲜的边境线上,上接吉林,下连通化,属于是战略要地,应该再添设一个行政区划来分摊其工作,达到与临江、辑安呈“联络声势,呼应灵通”的效果。

朝廷对此表示同意,于是在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就以八道江为界,把临江县东部的一块地方划分出来,再加上长白北麓的龙冈,添设了长白府,调长春知府张凤台赴任。

时间来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此时的临江县脱离了吉林管辖,被划归到奉天省。时任奉天巡抚、后来的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委派李廷玉赴临江就任知县。

唐绍仪的眼光不错,这位李廷玉颇有能力,在任不到两年,就为临江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打开了老岭通道。现存的两块老岭通途石碑中,就对此有记载:长白支脉老岭,“连山屈盘岩危壁峭绝不可通”,临江知县李廷玉和长白知府张凤台上任后,带着数百人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填沟架桥,开通了一条约一百二十里的山路,这才打开了临江与内地的陆路通道。之后取“数千年之障塞遂一举而荡平”之意,将他们打通的地方称作荡平岭。

其实自临江设县以来,李廷玉已经是第三位知县,不过直到这个时候,临江县内还是连一所学校也没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李廷玉上任的第二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离世,此时整个大清朝已经处在危急存亡之秋,在各方势力角逐,财政紧缺又处处要钱之际,李廷玉生生挤出了一笔钱款在当地创立了临江师范传习所,而后又成立临江初级第一小学,给临江的下一代带去了希望。

而此时和他一起开通老岭通道的另一位,长白知府张凤台也在撸起袖子大搞建设。张凤台首先在塔甸招募工匠建起衙署,确保知府职能能够正常运转起来。而后一方面修河道,使长白府能够向外通航到安东(就是今天的丹东);另一方面招募工兵修筑长白府至临江县“龙华岗驮道”,开设邮局,通过这条驮道和之前打通的老岭通道,实现了长白府与内地的通邮。至宣统元年(1909年),长白府在正式建府仅一年后,水路、旱路的交通基础建设就已经基本竣工,完成了徐世昌的“与临江、辑安呈‘联络声势,呼应灵通’”的构想。

与此同时,这位首任长白知府对辖区内原本散乱无章的街道、住房、集市也进行了规划,而且不用老百姓出钱,由府衙出资为百姓建房,仅宣统元年就建有上百间。

此外,张凤台在任职的一年零七个月里,还通过设立官办银号,采用存放兑换的方式整改了当时长白府朝鲜币、自造私币泛滥的情况;采用减免租税的方式推行招垦放荒;改良私塾,创立官办学堂;对由朝鲜迁入的边民定籍安居,逐渐形成了现在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的前身。

在这两位的协力治理之下,临江、长白地区迅速发展起来。

不过长白府的辖地还是太大,除了日常的建设、管理,还要防控长白山西北冈后地区的土匪,然后又要卫戍冈前和朝鲜的边境地带,有些力不从心。为此,盛京将军锡良奏请,在冈后增设一县,归长白府管辖。宣统元年(1909年),抚松正式设县。

濛江建制的时间在临江、长白之后,抚松之前。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在呈递朝廷的《吉省属境辽阔,拟请择要增设府州县员缺》奏折里面,就有“濛江添设知州一员,曰濛江州”的请示。经朝廷准奏,濛江在当年年末设州,归属吉林副都统管辖。

随后1912年溥仪退位,翻过年袁世凯政府在全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行政区划变革,废除清朝的府级行政区划,将原来府所辖各县划归于道,改省、府、县三级制,为省、道、县三级制,俗称废府存县。在这次变革里,长白府、濛江州改为长白县、濛江县,同时将临江、长白、抚松划归到当时的奉天省东路观察使署管辖,这个机构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对林区采伐进行管理。

然而这并不好管,主要体现在处理“漂流木”的问题上。

当时鸭绿江周边木材的运输方式主要依靠水路,伐下来的木头被捆扎成木排沿河漂流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意外,比方说被激流冲散、搁浅、漂到鸭绿江对岸被当时已经吞并朝鲜的日本人打捞上来,或者直接强占,再以高价卖出。

这种情况发展到后来,日本人干脆在猫耳山、羊鱼头、浑河口、头道沟和朝鲜靠鸭绿江南岸的义州设了五个检查站,拦截上游漂流下来的木排,要求中方木把以高价购买通行许可,否则一律没收处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奉天东路观察使朱淑薪成立了漂流木局,最初设想的是代表中方木把与日方协商,压低购买许可的价格,让木把们减少损失。然而实际实施起来却是官办漂流木局在赎回漂流木后,对内向木把们额外加收了名目不一的诸多款项,反而加重了他们的负担。1913年,漂流木局被裁撤,后续虽然又成立过“鸭浑两江公立木业总会”这样的机构,但当时国弱家贫,成立什么也无法和别人谈出合理的条件,漂流木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对于白山市之后的历史沿革,以流水账的形式讲述如下: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到1954年的二十年间,白山市所在的地区随着东北格局的频繁拆分、组合,先后归属于六个省,其中尤以现在的靖宇县最为频繁: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伪满控制的东北被划分为十四省,白山市所在地区由奉天省改归安东省管辖。

而后又在进一步拆分的十九省里,归属到通化省管辖。

抗战胜利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国民政府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十九省重新整合后拆分成九省,伪满时期的通化省并入了安东省,白山市所在地区被划归安东省通化专署所辖,当时的江源区是临江县下辖的一个镇,名为孙家堡子。

在东北民主联军“四保临江”战役期间,临江是辽东省委所在地。安东省解放,东北行政区划重新调整,其省的建制被撤销,北边归入吉林,南边同辽宁合并,成立辽东省,当时的白山市所在地区归属辽东省管辖。濛江县为了纪念在此牺牲的杨靖宇将军更名为靖宇县,在1945年到1949年间的四年时间里,先后划归辽东省、辽宁省、安东省、辽东省管辖,几乎达到了一年一变。

1954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成辽宁省,白山所在地区被划归吉林省,隶属通化地区。

1959年,临江县升级为县级市,改名浑江。

1985年,浑江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设立浑江市临江区。

1992年,临江撤区设县。

1994年,浑江市更名为白山市。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