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舟至长芦,目送烟云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句诗出自李白的《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赵少府名叫赵炎,“少府”是对他所担任官职“县尉”的尊称。赵炎在唐朝天宝年间任当涂县尉,后来改任六合县尉,这首诗写于李白送赵炎去长江北岸长芦渡口去赴任的路上。而诗中的“长芦”,唐朝时在淮南道扬州之六合县南二十五里,地理位置上大致是今天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的长芦街道。这是最早由名家创作又确切提到“长芦”的诗篇,而被称为“非遗文化之乡”的长芦,之后又会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什么绚烂的痕迹呢?跟随诗词的脚步,一起来瞧瞧吧!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的这句诗脍炙人口,是描写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沉迷佛教,大肆修建佛寺,四百八十虽然是虚指,却也能遥遥看见当时寺庙之繁多、佛教之兴盛。这“四百八十寺”中,有一座长芦寺,全名长芦崇福禅寺,这“长芦”二字就是长芦街道命名由来。这是梁武帝为女儿永兴公主病后痊愈去还愿而建造,在历史的烟雨中屡经损毁又多次重建。到了今天,除了是南京市重点文物、六合最大的古刹,还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一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说“达摩渡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苇渡江是不少武侠小说里提到的轻功,而它的原型就是达摩和尚渡江的传说,这个传说恰恰和长芦寺有关。相传中国禅宗的始祖达摩是南天竺(印度)国王的第三子,后出家从般若多罗大师。南朝梁武帝时期,达摩航海来到广州禅法教人。受梁武帝之约来到南京,因和梁武帝 “语多不契”,也就是和梁武帝聊不来,决心前往北边的北魏朝弘扬佛法。但梁武帝不愿放行,派追兵追到长江边,当时江边并没有船只,达摩便折了一根芦苇,他双脚踏在芦苇上,飘飘然就渡过了长江天险,摆脱了追兵,来到长芦寺。“聊凭一苇力,与障万波侵。”(范成大《宿长芦寺方丈》)“江头暗折长芦渡。”(黄庭坚《渔家傲》)不少文人骚客都为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留下了墨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千劲旅走熊罴,曾断金人十万师。

而清朝诗人黄燮清的一首《黄天荡怀古》却揭开了长芦的另一幅面孔,除了禅宗文化的起源,在地理位置上,更是兵家必争之地,留下了市级非遗传说“黄天荡的故事”。相传宋朝韩世忠率领水师在镇江打败金兀术十多万精兵后,金兵沿长江南岸撤逃到南京,扎营在栖霞老鹳口,相持四十八天,伺机欲从瓜埠、长芦渡口北撤回中原。韩世忠在长江北岸紧追,把住瓜埠、长芦渡口,不让金兵渡江北撤。金兀术在相持四十八天里后,急令金兵连夜掘河,并赶制大量火箭,待到风顺、有大潮汐时,突袭韩世忠水师。由于宋军舰船较大,又是逆风逆水,行动缓慢。金兵顺风顺水,船多箭猛,一时间,宋船帆篷燃起大火,烟焰蔽天。在这样困境中,以僧道林、普伦为首的长芦义军,看到宋军舰船已陷入敌军重围,当机决断起兵救援。义军从八卦洲芦苇荡和北岸洲滩河道中疾驰扑向金军,形成了反包围之势,有一千多只船,声势浩大,吓退了金兵,重退回老鹳口,韩世忠水师化险为夷,但已损兵大半,不敢再恋战了,下令撤回镇江。这个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故事到今天还民间广为流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说到战争,其实长芦还和明朝的一位名将渊源颇深呢,这还为今天留下了一项省级非遗活动“方巷人走北”。这项活动起源于方巷人对祖先明朝名将方瑛的纪念。《明史》记载:“瑛为将,严纪律,信赏罚,临阵勇敢,善抚士。士皆乐为用,以故数有功。”相传,方瑛携妻子徐氏和仨子方池龙、方池虎、方池雷移居至此。安顿好全家以后,他又只身一人外出,临别时对家人说:“大年不见小年见。” 方瑛走后,眼见小年将至,仍不见其踪影,直至正月十五傍晚,夫人徐氏再也按捺不住盼夫之情,便率仨子手执灯笼向北找寻,但终不见其夫身影,无望而归,留下了深深的痛苦和遗憾。至此以后,每年元宵节,方氏宗族及与其有姻缘关系的人家都要自发组织“走北”活动,怀念亲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芦真不愧是“非遗文化之乡”啊!居然在历史上留下过这么浓墨重彩的一笔,但神秘莫测的禅宗起源故事、战火连天的战争故事都在历史的长河里变得渺茫,唯有民间传承下来的思亲活动还带着一些旧时风采,让我们得以在历史的碎隙里瞥一眼古代风光。(撰文/周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