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准备好了!”1月22日上午8点40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一台血细胞分离机正开始缓慢运转,作为中华骨髓库第16830例、河北省第735例、廊坊市第3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孙老师已经做好了捐献的准备。“1ML……100ML……200ML……”随着机器的运转分离,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一点点收集起来。

“您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如果同意捐献就很有可能挽救一条生命。”2023年11月,孙老师接到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时隔五年,他不敢相信自己拥有了一次救助他人的机会。

“大三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同学一起去参加无偿献血活动,第一次了解到造血干细胞可以救人,就一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我那时候觉得如果可以帮助到别人的话,将会是件非常快乐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26岁的小孙是廊坊市某校的一名化学教师,在得知初配成功后,因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并不了解,他内心也有过犹豫和担心。“接到电话后,我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发现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像最初自己担心的那样,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健康,还能挽救一个生命垂危的患者,我便立即答应了下来。”小孙回忆道。

在感叹命运的神奇之余,他将这件事告知了家人,并得到了家人的一致支持。“他们也经常参加献血和献爱心的活动,听说我能够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他们也非常替我开心。”小孙笑着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能够让孙老师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学校积极协调,专门安排其他老师帮助其教学,减少孙老师的压力,并为他开办了欢送会,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月17日,在廊坊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伴下,小孙来到石家庄开始注射动员剂。连续五天的注射,使他感到不适,“腰部有些酸痛,身上有点乏力,这都是正常反应,没什么的。”

1月22日,采集正式开始。在采集的过程中小孙有点紧张,但谈到最初捐献的过程,他仍然很兴奋,“想到有一个人会因为我而获得新生,我打心眼里觉得开心。”

当天13点30分,血细胞分离机按下停止键,满含爱心的364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采集完成。这袋“生命种子”将会立即送往患者所在的医院,重燃生命希望。

大爱无私,续写生命之歌。孙老师用他的实际行动,为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延续生命,完美地诠释了大爱无私、勇于奉献,再一次弘扬了社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