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每当音乐响起,中华儿女总是心潮澎湃。龙,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而言,如同黄河与长江,是一种符号、一种情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更是全球华人的精神图腾,它充分体现了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及和平性的精神,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1月23日,中华传统十二生肖甲辰龙年到来之际,四川博物院联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彭州市博物馆、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省内多家博物馆联合推出的“龙行中华—2024年春节贺岁特展”在四川博物院正式开展。

展览共展出龙文化相关文物6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6件,不乏重磅文物,2021年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的龙形铜饰将首次与公众见面,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高浮雕青龙石刻,彭州市博物馆龙纹夹层银杯,四川博物院蟠龙盖兽面纹铜罍、伏羲女娲阙双龙画像砖、乾隆款彩云龙纹高足盖碗等珍贵文物也将悉数亮相,多维度诠释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厚底蕴。

展览共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龙源起”主要介绍了早期不同区域的龙纹遗存。如距今8000年的辽宁查海遗址的巨型石堆塑龙,距今6000多年的河南濮阳的蚌塑龙,距今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玉龙、玉猪龙等。这些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龙纹遗存形象各异,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龙形象早期呈现出多元的特征。

第二单元“龙演变”介绍了不同的历史时期龙形象的演变以及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变化过程。如商周时期龙纹神秘而狞厉,秦汉时期龙纹逐渐走向了定式,隋唐时期龙纹雍容、华贵,宋元时期的龙纹典雅而洒脱,直至明清时期龙纹精致而端庄并作为皇权象征。龙形象和意义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演变与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一脉相承,同时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有所变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反映了中华文明的生生活力。

第三单元“龙文化”通过建筑、文房用具、年画、皮影、龙舟等随处能看到龙形象,介绍了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发展出的丰富多彩的龙文化。在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农耕社会的发展与龙的崇拜相辅相成,龙元素的年画、剪纸、刺绣,划龙舟、祈龙雨、舞龙灯等民俗活动无不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期望。

展厅设计以红、橙、黄等色调为主,喜庆活泼的同时又兼顾龙的威严。尾厅“吉祥龙语”互动环节,观众可翻转写有龙相关的成语了解其背后的内涵,休闲放松的同时增长知识,各类“龙里龙气”的文创产品,满足大家逛展的同时,把这份欢乐吉祥带回家。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今年5月19日。这个春节,,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龙行中华—2024年春节贺岁特展

展览时间:2024年1月23日至2024年5月19日

展览地点:四川博物院临展4厅(三楼)

展厅空境:

重点文物:

青铜祭坛零件(左) 龙形铜饰(右)

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出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高浮雕青龙石刻

南宋(1127-1279)

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

龙纹夹层银杯

南宋(1127-1279)

1993年彭州市西大街金银器窖藏出土

彭州市博物馆藏

口部饰一周雷纹,腹中部满饰整齐的卷云纹,腹下部则饰一周团云纹。杯腹浮雕双龙。夹层技法是宋代金银器制作的新工艺,以此技法制成的器物不仅具隔热的功用,还使器物显得更加厚重。

蟠龙盖兽面纹铜罍

西周(前1046-前771)

四川博物院藏

文字说明:盖饰立昂首蟠龙,十字形双角,前足踞于盖顶盘尾为盖。盖心饰一蝉纹,盖边饰雷纹一周,颈饰两道凸弦纹,双兽耳,有环。肩部两侧各饰相向卷身夔龙纹,并用两个立体羊头分隔。羊头下饰牛首纹。腹部两面各饰饕餮纹二,圈足上饰雷纹及夔纹。通体以细雷纹为底。

伏羲女娲阙双龙画像砖

东汉(25-220)

四川博物院藏

图案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为一座双阙式建筑,左有一执笏官员,躬身迎接,阙内一人跪拜;右为伏羲女娲二神,其尾相绕后延至砖的下部,呈一对巨龙,画面构图巧妙。

骖龙雷车画像砖

东汉(25-220)

四川博物院藏

三条龙驾一轺车,凌空风驰电掣般飞奔,车轮呈漩涡状的云雷纹,云车四周由五颗光芒四射的巨星簇拥。车上乘坐二人,前者头上有羽,驾驭者当为神人,可以理解为神人带着墓主人乘坐龙车升天。

青花云龙纹瓷盖罐

明(1368-1644)

四川博物院藏

龙纹金带饰

明(1368-1644)

四川博物院藏

龙纹披领

清(1644-1911)

四川博物院藏

康熙款斗彩龙凤盘

清(1644-1911)

四川博物院藏

乾隆款彩云龙纹高足盖碗

清(1644-1911)

四川博物院藏

乾隆款白釉绿龙纹瓷盖罐

清(1644-1911)

四川博物院藏

彩瓷龙舟

近代

四川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