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这个词语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已经传了几千年。意思是指越是有大才能的人往往越晚成功。而新出土的老子帛书,打破了几千年来大家对老子的传统认知。1973年12月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放在一涂漆木匣中。有写在整幅帛上的和写在半幅帛上的两种。马王堆帛书有重要学术价值,又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这其中就有帛书老子道德经。其中有个词语是大器晚成,帛书版写作“大器免成”。因而有人怀疑现代读的老子道德经是被篡改的。那么是谁篡改了老子的原著,到底居心何在,这个似乎无所考证了。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传世的版本中的“大器晚成”和新出土的古版说的“大器免成”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大器晚成就不用说了,大家都已经知晓。

大器免成出来以后,有人解读是说古代的晚是通假字,通现在的免。说大器免成是成大器者是自然天成的意思。按照这个解读,大器免成中的大器是天生的,跟后天努力没有什么关系。这在宗教文化中似乎是说得过去,但不符合现代教育的意识形态。

原学认为大器免成,大器是目标,免是方法,成是结果。意思是要想实现大器这个目标,成就大器,就要免除一切无效社交、免除一切无关紧要的内耗、外耗,将人生有限的精力用于有效学习、有效提升、有效工作当中去,如此方能成功。

在中国大器免成的典型代表是商朝末年的姜子牙。很多人打趣说,姜子牙72岁才有所成就,自己还年轻,不着急,再游戏人生一段时间。殊不知,姜子牙32岁上昆仑跟随师父修行,在山上免除了一切无效社交,一努力就是40年,在这40年中,姜子牙每天努力提升自己,最后终于学成。72岁下山,在渭河边用直钩钓鱼。最后凭借40年的修为封侯拜相。

姜子牙虽然成就晚,但从32岁努力奋斗到72岁成就霸业,这40年,他一直在免除无效社交,做着自我提升。试问,你多大了,过去在干什么,现在在干什么,明天以后准备干什么?

姜子牙渭河用直钩钓鱼,是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他钓的不是生灵,满足的不是口舌之欲,而是为天下谋取幸福的王侯将相。你在河边钓鱼,是用那锋利的鱼钩在求什么?求一个生命痛苦的挣扎终结换来自己瞬间激动的欣喜吗?

人人不可能都封侯拜相,但姜太公的大器免成的品格和智慧胸怀是值得大家学习的。老子生活中姜子牙时代的700多年以后,或许老子在思考姜太公的经历,所以才有了大器免成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