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双春兼闰月,结婚好时年”。
一年里面,拥有两个立春的年份被称为“双春年”。在婚嫁传统中,立春象征开枝散叶、万物繁衍,而“双春”中的“双”又有成双成对的寓意,因此在大多数人看来,如果有婚嫁之类的喜事要办,选在“双春年”就再合适不过了。双春年通常在闰月年出现,民俗认为“闰”有增加之意,双春兼闰月,就代表添福增喜,好上加好。
刚刚过去的兔年(2023年)就符合“双春兼闰月”这一标准。所以,为了赶上兔年这趟末班车,有结婚打算的人都选择在2023年农历年底把婚礼提上日程,这就使得原来的结婚旺季更旺了。
除了讨个好意头外,还有一部分人是为了避开“无春年”。
所谓无春年,是指农历全年都没有立春的年份,俗称“盲年”“寡年”。由于“闰二月”的缘故,对照公历日期,兔年直到2024年2月9日才结束,而立春则出现在2月4日,如此一来,兔年的年头和年尾刚好有两个立春,但作为下一个农历年的龙年就成了“无春年”。
民间有观点认为,缺少了立春节气就等同于缺少阳气和生机,而“寡年”的别称更是被一些人曲解为“寡妇年”,不仅听起来晦气,更会引发不祥的联想,久而久之,寡年便与凶兆扯上了关系。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寡年”,往往会弹出诸如“寡年能结婚吗?”“寡年适合生孩子吗?”“寡年搬家吉利吗?”等问题。
显然,这些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 按照阳历,一年有 365 天,而按照阴历,一年有 354 天,一年里阳历和阴历相差了 11 天,三年里便相差了一个月,因此人们设置闰月来解决阴历和阳历之间的时间差,这也导致某些年份农历一年中有十三个月,这样的年份通常就是“双春年”,而它的下一年则是“无春年”。
无论是“双春年”还是“无春年”其实都不鲜见,比如,2000年—2030年间,“双春年”出现11次,“无春年”出现12次,它们的出现只是历法“阴差阳错”的结果,而无关吉凶祸福。
尽管以旧俗来看,寡年并不受人欢迎,不过,当寡年恰好遇上龙年,在龙这一属相的巨大光环加持下,寡年那些本无依据的说法就变得更无足轻重了。
龙对中国人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古时候,历代皇帝称自己为“真龙天子”,坐的椅子叫“龙椅”,睡的床叫“龙床”,穿的衣服叫“龙袍”,这时的龙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现如今,华夏子孙无论身处何方,都会亮出“龙的传人”这个身份名片并深感自豪,龙又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日常生活中,龙的元素随处可见。观测天文,有东方七宿勾勒而成的苍龙形象;春节有舞龙的传统,端午节则有划龙舟的习俗;在宫殿、寺庙、牌坊等地往往能看到各种龙元素的装饰品,如龙雕、龙画;在神话传说中,以龙女、龙王、龙婆、龙子为题材创作的故事多不胜数;诸如画龙点睛、龙凤呈祥、叶公好龙等与“龙”相关的成语典故,更是不胜枚举......
事实上,早在数千年前,龙文化就开始渗透人们的生活中了。1987年,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条用蚌壳堆塑的龙。它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被称作“中华第一龙”,距今有六千多年,其形象之逼真,历史之悠久,足可见证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
但关于龙的起源,则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来源于蛇,有人说它来源于鳄鱼,还有人说它来源于闪电。十二生肖中,其他生肖都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唯独龙,被认为是虚构的产物,在它的身上,更能感受到古代人们浪漫而丰沛的想象力。
龙的形象是由不同动物的特征拼凑组合而成的,《尔雅翼》一书中记载它“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融合了多种特征的龙既能飞上九天,又能潜入深渊,还可以兴云布雨消灾降福,是人们心中尊贵、完美、强大、吉祥的代表。而它背后所承载的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精神,还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努力奋斗、报效祖国。
经过12年轮回,龙年又要来临了。区别于别的生肖年份,人们对龙年显然更为偏爱。
早在兔年年底,在社交平台上,就有许多关于“备孕龙宝宝”的讨论帖子,不少人认为属相为龙的宝宝更幸运,更容易获得成功,因此选好时间备孕以迎合龙这一属相。除此之外,尽管龙年是寡年,被认为不宜婚嫁,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龙年够旺,百无禁忌,婚嫁之事照常进行并无不可。
今年的年味来得比以往得更早,也更浓。春节前一个多月,商超里到处都已洋溢着喜气,热闹非凡。印有龙图案的春联、福字、红包比比皆是;各式各样的毛绒玩具换上了龙年 “新战袍”;以龙为元素的黄金饰品如耳环、项链、手链等纷纷亮相;各大酒商也相继推出龙年礼盒,在包装设计、文化内涵上巧思十 足。
别样的龙年,寄托着人们别样的祝福与喜乐。
想知 道更多关于葡萄酒的信息?《葡萄酒》杂志电子刊全新上线,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赶紧打开最新一期《葡萄酒》杂志吧!
文、编 |Rayna
图片来源|unsplash
小编个人微信号:
wine_magazine
© 版权声明:本内容版权归《葡萄酒》杂志所有,
转载请联系后台,侵权必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