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戳上方 “麦堆学常识” 关注我哦!

上文这些名啊字啊都是平民的称呼,至于帝王,还有谥号、庙号、年号等。比如晋文公、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乾隆皇帝。又是公又是帝,又是祖宗的,这些又是怎么回事呢?

▲图片来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谥号

其实在古时候,为尊者讳,对帝王是不能直呼其名的,其他人甚至都得避讳改名。这跟西方文化不同(西方恨不得都一个名字表示尊重,因此出现了一堆亚历山大N世,查理M世等,听着都头疼),帝王去世的时候,后续者会用一两个字,用来概括前面帝王一生的功过是非。比如周文王周武王等美谥,一听就很厉害,周厉王周幽王等恶谥,一听这人就不咋地。这些字在《逸周书》中都有解释。一般带“王”“公”“帝”等爵位的就是谥号了。

但是到了秦朝,始皇帝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有违人伦,就把谥号给废除了,同时认为自己一统天下,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因此称自己为始皇帝,以后的皇帝就叫秦二世,秦三世乃至万世。可惜秦朝二世而亡,之后谥号又重新启用了。而且再后来不仅国君有,一些厉害的大臣,死后朝廷也会赐予谥号,大臣中最牛的谥号当属“文正”,比如曾国藩就被赐予“文正”而被称为曾文正公。

▲秦始皇,谥号中断者。图片来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始皇,谥号中断者。图片来自网络

庙号

至于庙号,则是祭祀祖先的牌位上写的名字,商朝就有。根据周礼,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意思是,贵族们要祭祖摆放牌位,但是时间长了先人太多摆不下,于是就规定了大家最多能摆放的数量。故最初只有很有作为的国君才有庙号。庙号大多根据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来命名,一般开国皇帝都用祖,后来的用宗,故一般带"祖"和"宗"的就是庙号了。

▲北京太庙,图片来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太庙,图片来自网络

年号

至于年号,听名字就知道是纪年用的,为汉武帝所开创,第一个正式的年号是建元。古人迷信,一般天降祥瑞或者灾祸的时候,或者换皇帝的时候,都会更改年号来图个吉利。现在还用年号纪年的可能就剩东邻日本了。话说古代年号冠军当属唯一女皇武则天,67岁才正式称帝,是称帝时年纪最大的,作为大周皇帝15年间,换了13个年号,平均一年一个。此外她还爱换丞相,总共换了73个丞相,真是率性而为,最厉害的是,即使如此,还能稳稳当当的把帝位传出去,真不愧是千古一帝啊。

▲武则天,姐就是任性。图片来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则天,姐就是任性。图片来自网络

帝王称呼的变迁

现在知道了三者的来历,那么习惯上,为什么有的帝王用谥号,有的用庙号,有的用年号来称呼呢?

因为最开始,庙号执行严格,很多帝王没有庙号,但都有谥号,就用谥号吧。但唐朝以后,谥号被玩坏了,不管皇帝干的怎么样,死后都用褒义词,已经不能准确评价其功过了,同时谥号也又臭又长(看来是造纸术促进了写字成本的下降),比如唐太宗,谥号"文皇帝",后加谥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康熙皇帝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这么长,没几个能记住吧。但同时三国以后庙号也滥用了,除了亡国之君,每个皇帝都有庙号,这个短,毕竟牌位写不了几个字,同时庙号用字跟谥号差不过,也能评价他的功绩,就用庙号吧。

再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布衣起家,开局一个碗,装备全靠捡,称帝后相信唯物主义,不乱认祖宗,也不信那些祥瑞啥的封建迷信,规定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主打一个省事,明清效仿之。而且唐朝以后尤其经过宋元明清的更迭,年号又成了正统的象征,比如唐哀帝在天佑四年就没了,但不服朱温的其他军阀,接着用到天佑二十年。再比如在朝鲜,表面上用大清年号,但为了怀念大明再造之恩,私下崇祯年号又用了200余年。因此,明清时期,年号比庙号更神圣一些,习惯就用年号来称呼这些皇帝,比如清圣祖你可能不认识,但说起康熙,你就知道了吧。

▲崇祯,没想到我的年号能用那么长,图片来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崇祯,没想到我的年号能用那么长,图片来自网络

此外,古人还可能用堂号、祖籍、职位等各种奇怪的名字来称呼一个人,比如韩愈,出生在河南,但韩姓郡望在河北昌黎,人称韩昌黎,而他本人可能一辈子都没去过昌黎县。又如杜甫,祖籍少陵(汉宣帝的皇后许皇后的陵墓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人称杜少陵,又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其实指的是同一个人,不同的马甲。不过说起马甲,哪能少得了最近很火的的马甲之王鲁迅梗:你们抓周树人,关我鲁迅什么事。。

▲图片来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你能分清古文中那些奇怪称呼的来历了吧。

本文内容为小编手搓,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需转发,请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麦堆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