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档期上映的《金手指》上映27天票房只有4.76亿,豆瓣评分6.4,同一时间上映的《潜行》票房也只有3.66亿。离预期相差很多。是人们不需要“港味”了?港片的好时代是不是真的已经过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着港片这颓势,不难看出观众对港片的兴趣是越来越低。不算上直接上线流媒体的,2023年内地总共上映了12部港片。票房目前最高也就是金手指,4.76亿,最低28万,其中的豆瓣评分有一大半不超过6分,真是一片惨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过这些电影的观众不难发现,上映的这些警匪片里,依然还是熟悉的老面孔,像刘德华、梁朝伟,到古天乐、刘青云、张家辉……这些老牌港星几乎全部上阵,可不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不如人意。

这种溃败的局面是什么原因呢?是市场的抛弃?还是观众的需求提升?分析下来有几方面原因。

第一,旧有的港片体系在这个新时代里,已经越来越不成立了。旧的港片体系在动作奇观和兄弟情谊这两点上是创作核心。动作奇观指的就是广为传颂的一句话——尽皆过火,尽是癫狂。在香港警匪片中,从1985年第一部《警察故事》开始,在动作场面上就已经有“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的倾向。有很多名场面都是在动作奇观方面一战封神,成龙的戏便可印证。而兄弟情谊呢?表面上看是义字当头,但实际上,其实是个人纽带与社会关系的对抗。这种核心表达也是港片一直以来的创作法宝,致使提到港片观众就会想到这些标签。但在当下,这样的思路显然已经走入死循环,不停地风格复制导致被评价剧情老套没新意、演员重复缺乏惊喜,这样的港片在市场遇冷也是必然的归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合拍的港片已失去原有的港片底色。从统计数据不难看出,2023年上映的这十二部港片三分之二都是与大陆合拍的,也都是由内地公司主导。正所谓港片其实已经变形了,它们与之前所称之为经典的港片底色相差甚远。港片是什么?香港影评人汤祯兆曾评论:“香港电影最决定性的文化要素,就是暗度陈仓、正言侧说、虚实交错——简言之,努力去回避黑白分明的判断陈述,正面去看就是容许广阔的诠释空间,反面而言也可架起保护网让他者难以批评导演的意涵企图。”怎么理解呢?

老港片一以贯之的风格是警匪片往往跟动作片糅杂在一起打包出售。我们在讨论港产片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画面立即就蹦入我们的脑海里,“旺角”,“油麻地”,“九龙城寨”,“五彩斑斓的灯牌”,“小巴”,“轮渡”,“聚集着蛊惑仔的大排档”,“卧底天台”,“长长的阶梯”“小巷子里的站街女”“在街上巡逻的制服阿sir”“带着粗链子叼着烟的小混混”等等;另外,逼仄的楼房,昏暗偏绿的走廊灯光,需要拉门的老式电梯,肮脏的后巷也是港产警匪片的很重要的视觉元素,让人感觉犯罪能在这些地方滋生。老港片非常注重城市环境的侧写,香港都市狭窄、拥挤、人满为患,但是在某个逼仄的转角,可能就蕴藏着出乎你意料的隐秘情绪。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发生过雨夜屠夫案、空姐溶尸案、康怡花园烹尸案这些著名的香港奇案,被陆续拍成电影,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在老港片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也就是我们最初接触港片的感觉,没有这些元素好像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与环境侧写相对应的就是对体制的态度。很多港片里在卧底和警察之间的对手戏中,某些体制内的上级为了自己升职,不惜以牺牲卧底去换取自己的仕途,甚至默许卧底的某些越界行为,以至于警察和卧底很多行为已经处在灰色地带,都努力去回避黑白分明的判断。港片就是靠着这种暧昧不明的态度,鲜明的风格属性让大众记住了这一类电影。新港片虽然也有在模仿老港片的创作风格,比如《拆弹专家2》和《怒火·重案》中还可以看到这些影子。但是更多时候基本上快模糊地无影无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新创作人的能力不如老一代创作班底能力,对资本的吸引力不够。23年上映的这几部警匪片,其中一大半,是比较新的导演的作品。《潜行》的关智耀,作为导演,之前独立执导的作品仅一部,豆瓣4.3分的《指甲刀人魔》。《断网》的黄庆勋,之前的导演作品也仅有一部,豆瓣6.5的《麦路人》。《扫毒3》与《暗杀风暴》的邱礼涛,向来水准飘忽不定,《困兽》的彭发,早已远离佳片许多年,而《爆裂点》的导演之一唐唯瀚更是首次执导电影……就说《金手指》的庄文强。也远比不上王家卫对电影的掌控能力。在这个维度上,香港警匪片的全面扑街,其实是大概率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新港片更像是流水线的产品,没有了从前的创作生命力。早年的港片,很多时候是在“随机应变”中迸发出火花的。王家卫就不说了。吴宇森、徐克等人也是如此,一边拍摄一遍创作。王晶曾经说过这么一个故事。他说,《英雄本色》现在的样子也是在现场临时改出来的。那时候还经常出现剧组资金短缺,每个人都想尽办法让拍摄正常进行,这是一种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热爱。而现在呢?《无间道》的制片人黄斌曾经说过港产片和合拍片的一个差别,他说:“以前拍电影可以没有完整剧本,只有大桥段就开拍,对白和剧情细节在拍摄现场处理,但合拍片的首要条件是需要先将完整剧本送往电影局申报,取得审查通过批文之后才能开拍,于是所有电影必须先把剧本写好,然后按部就班去进行筹备拍摄。”按部就班。对很多香港电影人来说,其实也就失去了创作的激情。没有了生命力的创作,当然再难出现精品。

内地电影市场各类型电影百花齐放,影帝+警匪动作的组合已经不能成为吸引资本的主流力量。近十年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一片欣欣向荣,各种类型的电影百花齐放,喜剧、动作、战争、科幻、悬疑等多种类型都一次又一次拿到高票房。而在中国内地发行的港产片却还是沿用十年前的那套故事模板,2023的《扫毒3》甚至还不如2013的《扫毒》故事精彩,又凭什么来取悦观众呢?如果想看动作场面,港产动作警匪片不再是唯一选择,观众的审美已经被《战狼》系列和好莱坞大片越养越刁;如果想看复杂的剧情和身份反转,看了开头就猜出结尾的套路化港产警匪片更是过时,《误杀》《消失的她》《孤注一掷》这样更强调悬疑感的剧情才能激发观众的讨论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港片想要出圈,还是要另寻他路,否则现在的观众是不会再为模式化的港片买单。小成本剧情片《还是觉得你最好》和《毒舌律师》在中国内地上映后,分别在去年和今年收获了1.07亿、1.87亿的票房好成绩,侧面证明了真正好的故事是可以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通吃的,两边的观众并没有审美鸿沟。正所谓不破不立,小成本剧情片也有成为票房爆款的可能性,想要推动打入中国内地市场的进程,就要在研究内地市场的受众品味上多下功夫,多花些心思在创作思路上的大胆革新才能重新拥有港片自己的一席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