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创新湾(ID:EnnoBay)

访谈 | 静远

编辑 | 罗梓文

头图 | 文心一格

2023年,中国创投行业迎来大变局,募投管退难上加难,机构洗牌加速。投早、投小、投科技,已成共识,但如何投出好项目,依旧考验着投资人的眼光和判断。
2024投什么?创新湾访谈了不同领域的科技投资人,得到一个有一定代表性的2024投资风向标,AI人形机器人eVTOL商业航天氢能数字化等领域备受关注,详细内容见下文。

本期访谈嘉宾由科技投资佰人会湾投圈推荐,温润投资白云帆、三一创投曹强、同创伟业程建、联想创投李义、林泽资本刘夫林、启赋资本刘永佳、信天创投莫涛、新鼎资本王自超、璀璨资本吴晓丰、德迅投资周华林科技投资人(嘉宾排名不分先后,按照姓名音序排列)接受了创新湾访谈,在此特别致谢。

白云帆 温润投资

2024 年,比较看好机器人数字化等领域的投资机会。

在机器人领域,过去投资了大疆、越疆和钧舵等公司。

2023年,机器人行业加快了国产化步伐,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提升,降低了对外依赖度,并提高了整体竞争力。根据《“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国政府大力扶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打造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高地和高端制造集聚地。

机器人上游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能力加强,下游应用领域不断拓宽至医疗、农业、服务等多个行业,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局面。“机器人+”行动方案的实施,将促进机器人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包括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随着新技术的普及,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机器人将在更多非传统领域发挥作用,例如个性化定制、远程操作等场景。

虽然面临国际竞争加剧和技术瓶颈突破等问题,但中国市场规模巨大且持续增长,叠加国家对智能制造战略的推进,为本土机器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2024年,人形机器人的崛起工业机器人国产替代的加速机器人的出海将是大势所趋,看好人形机器人和核心部件的投资机会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成熟,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资本市场上,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关注度与投资热度大幅提升,众多投资人看到了其在教育、娱乐、家庭服务、商业应用等多个场景的广阔前景,因此大量资金涌入该领域,推动了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创新。

在国内智能制造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以AMR和机器人视觉为代表的工业机器人关键部件及系统正逐步实现国产替代进口的步伐。随着本土企业在核心零部件、控制系统等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降低了制造成本,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机器人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进程。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机器人产业整体实力的增强和技术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产机器人产品开始走出国门,面向全球市场进行销售和布局。一方面,国内企业通过不断优化产品质量、性能以及售后服务,满足国际市场的高标准要求;另一方面,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等政策东风,拓宽国际市场渠道,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提升了中国机器人在全球范围内的品牌影响力。

在数字化领域,过去投资了商汤、小马智行、e签宝和金智维等公司。

数字化企业的发展节奏,核心是不怕慢,就怕停。“日拱一卒”,把“纵深”、“服务”、“人效”等作为核心能力的数字化公司,大多构建起来了自身的护城河与竞争壁垒。

曹强 三一创投

2024年,比较看好AI的应用,特别关注AI在工业场景下的应用,尤其看好AI和机器人结合的方向

AI大模型和人形机器人的结合,将改变原有机器人领域的竞争格局,机器人也将经历跟手机、汽车一样的技术升级,从原来的功能时代进入到智能时代。

通用机器人有望带来一个全新的大市场。TESLA和FIGURE的机器人都在2023年推出了原型机,国内也有一些对标项目,如智元机器人、傅里叶机器人等,但还没有里程碑的技术突破,还需要一段时间。硬件设计基本达到要求,但是智能化软件方面受限于数据量不够而进展缓慢。目前AI的大模型技术和强化学习技术发展很快,我们将密切关注技术方面的进展。

人形机器人公司今年都将进入实际应用测试阶段,期待有一个大的技术突破。通用机器人不会马上达到所有领域都通用,每家创业公司都会先找某一个或几个应用场景做特别的优化设计。

在追求高速、高频且标准化的工业生产场景,定制的专用机器人效率更高,但在一些离散、多任务、非标准化的场景,通用机器人更合适。中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劳动人口逐步在减少,我们重点关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机器换人赛道

程建 同创伟业


2024年,持续看好数字经济领域的投资机会,尤其是数据要素AI以及产业互联网等领域。

在数字经济的数据要素领域,数据要素是新基建(5G、云计算、物联网等)投入的应用产出,同时数据底座上也可以长出新的应用。

2023 年 8 月 21 日,财政部发布《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自 2024 年 1 月 1 日起开始施行,标志着企业数据资产入表事宜正式提上日程,中国从依赖土地财政,转向到依赖数据要素。数据要素有望接力房地产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从土地经济走向数字经济。

目前,全国数据资产市场总规模 8.6 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数字化潜在收益 34.4 万亿元,叠加数据资产衍生市场,其潜在总规模可能超过 60 万亿元,且未来的增长空间非常大。围绕数据的产生、处理、流转到消亡,整个数据全生命周期将产生系统性的投资机会。数据数量随着时间增长,产生于人、系统、场景中,而数据交易的基础是数据确权数据安全数字身份隐私计算是数据要素流通的前提,这个领域有比较多的机会。

在数字经济的AI领域,AI是接下来几年确定性的机会。AI有几个要素:数据、算力、算法、场景,个人认为,算力对于创业和投资机会不大,后续国内基本以华为的昇腾为算力底座,而算法大家趋同,未来能够深入行业场景,拥有细分行业数据的公司,将会有很大的机会。

另外,大模型的泛化能力对传统模型有弯道超车的特点,但是AI的通用大模型不是创业公司可以做的,数据预训练、算力、场景都可能被卡脖子。除了自然语言大模型,还有很多行业垂直大模型值得关注。比如投资的新格视讯,在做城市治理CV大模型,可以将城市所有摄像头的视频做AI分析打标签,城市是ICT集大成的场景,也是AI最佳的应用场景之一。未来AI将应用于各种细分场景,实现降本增效。

在数字经济中的产业互联网领域,数字要素落到行业的过程就是行业的数字化过程,拥有细分行业数据底座的企业,有机会成为产业互联网的链主和平台型公司,未来可以基于数据底座衍生出各类生态应用。拥抱产业互联网,任何行业都有机会再做一遍。

李义 联想创投

2024年,比较看好商业航天领域的投资机会。

从国家战略来看,航天产业的发展壮大对我国战略安全至关重要,国家出台诸多政策予以扶持鼓励。从需求侧来看,商业航天应用的商业价逐渐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各种星座建设得速度显著加快。从技术端来看,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培养了一大批商业航天技术与管理人才,诞生了多家商业航天领域的领军企业。

在商业航天产业链中,尤其看好卫星整星及其核心零部件的投资机会,包括姿轨控、星载计算机、能源系统、关键载荷单元等。

其次,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商业运载火箭领域的市场格局与技术路线逐渐清晰,头部的几家企业开始脱颖而出。

最后,在下游应用方面,遥感低轨增强导航卫星通信等也都逐渐成熟。

刘夫林 林泽资本

2024年,持续看好战略新兴产业、硬科技等领域的投资机会,重点关注新材料智能制造空天科技等领域。

在新材料领域,投资了新材料在线、安泰复材、云路复材、鑫精合、航宇智造、航天恒丰等公司。一代材料、一代装备、一代产业,我们会结合几家央企、民营产业集团,按照产业布局和战略资源协调的角度去展开投资。除了高端新材料,我们还会关注新工艺、新装备以及系统部组件的投资机会。

在智能制造领域,投资了云路复材、航宇智造、博创联动、博信科技、致真精密、DAS、硕橙科技等公司。基于产业结构、人口结构、人才结构等角度来思考和布局,随着初生人口的下降、工程师人才的上升,加上智能手机、新能源车、集成电路等行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我们深刻感受到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的这波机会。

在空天科技领域,投资了安泰复材、云路复材、鑫精合、航宇智造、星河动力、微纳星空、航天驭星、四象科技、天峋创新等公司。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新兴产业。空天科技是国家的战略布局,也是一个系统性、结构性的投资机会。

2024年,我们将持续深耕新材料、智能制造和空天科技领域,逻辑先于风口,以产业思维和布局,寻找百亿、千亿甚至万亿级的投资机会,以卫星火箭大型无人机等行业龙头为中心,在整个产业链中寻找和投资技术壁垒高、延展性强、成长性好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以及新应用等项目,本质是长期看好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机会、进口替代机会以及面向全球的出口机会

刘永佳 启赋资本

2024年投什么?国内创投环境巨变,当下投资人很迷茫,已经从实践上升至哲学与认知层面的困惑了。

未来几年,金融行业的定调主要是“党的领导,防控风险,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大局是主流。当国资成为出资主力,资本市场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大局为重,VC/PE的价值投资应与国运同行,做多中国、谨慎出手、精准投资。

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把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与安全这个“头等大事”统筹起来。今后投资机构对“安全”的认知,要提高到头等位置。

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很广,经济安全、军事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金融安全等等。对VC/PE机构来讲,产业安全、科技安全是主要投资方向。这几年硬科技投资是主要赛道,硬科技、专精特新、进口替代、自主可控,未来几年依旧是主线,但会有新趋势。

具体投资趋势来说,我谈几点机会。

第一是投资新科技,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数字经济,随着AIGC、大模型、算力的加速进化,AGI时代会到来,各领域和AI应用结合会有大量创新机会,人形机器人、工业智能、消费电子、脑机、量子计算等领域也会快速发展。

第二是投资新产业,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新兴产业。我们近几年提前投资布局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如在低空经济领域投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和上游的先进材料、飞控系统、发动机、电池以及下游的低空应用,积极抢抓低空经济产业密集创新和高增长的机遇期。

第三是投资新领域,加大产业链安全投资。比如往各垂直产业链投资专精特新、进口替代;又比如投资出海,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电商等优势产业链“突围”全球。除此以外,在军工、航空航天、芯片、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装备等领域持续拓深,“难而重要”的新领域存在大量的创新投资机会。

莫涛 信天创投

2024年,持续看好氢能领域的投资机会。

氢能作为清洁无碳的二次能源,具有燃烧热值高、应用范围广的特点,是全球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和能源结构转型不可或缺的一环。据预测,到2060年,我国的氢能消费在能源消费的结构中将占据10%-20%的比例,拥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

目前,氢能在全世界都处于新一轮技术突破和加速场景应用的阶段,作为早期投资机构,我们坚定看好氢能赛道的中长期投资机会。

纵观氢能行业的各个环节,包括上游氢气的制取,中游氢气的存储、运输、加注,下游氢气的应用,都拥有系统性的投资机会。但是,在氢能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环节的爆发有不同的节奏。从全球范围来看,资本市场最先关注的是氢能的下游应用端,特别是以氢燃料电池为代表的氢能汽车和移动能源领域。在海外,丰田汽车、现代汽车、Ballard是氢燃料电池和氢能车领域的引领者,拥有丰富的技术、专利积累。在国内,亿华通依靠清华大学在氢能领域的雄厚积累,抓住北京冬奥会的契机,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氢能第一股”;作为国内燃料电池系统出货量第一的国鸿氢能也在2023年12月登陆港交所。燃料电池系统企业虽然在资本市场有所突破,但受制于上游中游制氢、存氢、运氢、加氢环节的产业链短板,整个国内的氢能车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推广效果。2024年作为国家对氢能行业第一阶段政策评估的关键时间节点,对接下来的燃料电池行业发展尤为重要。

正是看到氢能行业上游、中游的“卡点”,我们在2023年投资布局了一家专注于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小型化技术与产业化的科技企业——氢新科技。公司产品可大幅度提升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比功率,满足移动运载工具、应急备用电源等领域的应用要求,同时也可大幅降低对氢气纯度的要求,通过应用非纯氢的燃料电池端技术变革带动低成本氢储运技术的发展,为低成本氢能储运技术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亦可承接甲醇或其他绿色液态燃料储运用路线,可实现让燃料电池技术真正的低成本应用(让燃料电池的应用不再受制于99.99%纯氢的储运卡点)。过去多年,投资机构更多把氢能汽车的发展与锂电汽车的发展进行类比,所以更多的关注下游的移动端燃料电池系统。然而,国家在乘用车端不太会培养一个与锂电相竞争的技术路线,更可能在氢能拥有天然优势的商用车领域给予大力支持。同时,燃料电池核心的质子交换膜、催化剂都还存在技术卡点,政府补贴也并没有把行业催生到商业自洽的阶段。因此,2023年以来,资本市场逐步降低了对燃料电池、氢能车相关领域的投资,更多关注到氢能上游和中游的卡点突破机会。

站在2024年的开端,我比较看好氢能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中游新型储氢运氢的示范项目以及下游的传统用氢端绿色化的机会(绿氢制氨、绿氢制甲醇以及石化、钢铁行业用氢、电力天然气掺氢燃烧等)。

首先,2022年、2023年上游制氢端迎来了大爆发:在利用弃光、弃风的推动下,以中石化为代表的央国企大力布局碱性电解槽制氢。预计2023年装机总量将接近2GW,年化复合增长率超过100%。这带动了整个碱性电解槽制氢产业链的发展,包括隆基、阳光在内的光伏巨头也加大力度布局进来。然而,作为早期投资机构,很难有机会直接投资重资产的碱性电解槽集成商(以1000标方系统为例,单槽成本近1000万)。但是,碱性电解槽的核心零部件,如新一代复合隔膜、阴离子膜还存在性能、寿命卡点,这是早期机构比较好的投资方向。

其次,随着上游制氢成本的下降,下游用氢端的投资机会也逐步出现。目前,氢能最大的使用场景是制氨和甲醇(占整个氢能的近50%),早期投资机构有机会寻找到与绿电、绿氢耦合的制氨、制甲醇工艺、设备研发企业,而且能加速他们示范项目落地。另外,2023年12月,宝钢集团在湛江高达126米的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投产标志着氢气在冶金脱碳领域的突破,接下来,石化、钢铁行业用氢的场景也是早期投资值得挖掘的机会。

再者,氢能作为长时储能的优秀载体,与未来电网的调频、调峰耦合将是巨大的机会。这里面可以关注掺氢燃气轮机的投资机会。最后,中游的氢气储运是目前行业最大的卡点。以中石油、中石化为代表的央企在推进管道输氢的示范性项目,这一定程度上代表未来干线储运氢气的技术路线,投资机构的早期投资机会较小。

但是,作为支线或分布式氢气储运的技术路线,有机储氢、液态储氢以及固态储氢都处于早期示范阶段,仍然是早期投资机构布局的较好时间点。

王自超 新鼎资本

2024 年,比较看好医疗创新商业航天机器人等领域的投资机会。

今年是变革的一年,国家的产业转型还在进行时,过去的一切艰难已经画上了一个句号,我在2023年听了很多人说难,新的一年我的投资寄语是向前看,勇敢的走下去。现在还是可以看到很多的产业在起点,很多的产业在周期的最低点的,从宏观的角度,能够判断出来很多人类未来需要的东西,这些实际上都是投资的机会。

在医疗创新领域,随着人工智能、自动化等技术的发展,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非常值得关注。

过去,很多脑部的神经外科手术需要用开颅的方式去解决,我们投资的柏惠维康手术机器人,自主定位、规划导航、自动穿刺,极大的简化了手术的难度,缩短了病人的救治时间,缓解了住院压力,患者付费减少。同时,这个诊疗方案可以下乡到三四线城市,教会三四线城市的医生们如何做更高难度的神经外科手术,提升了医生的手术能力,提高了科室收入,把部分病人留在本地,促进医疗分级。对于三四线的病人来说,有些急症(如脑溢血)不能错过最佳救治期,此时不必去大城市排队托关系等手术,在本地就可以得到良好的救治。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过往劳动人民兢兢业业创造价值,而忘记了关注自身健康,过去慢病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伤害人们的健康,在疫情的放大镜下凸显出来。希望科技进步能在医疗领域,帮大家补上这一课。

未来,我们会持续关注能够解决医疗实际问题、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重、科技属性和人文关怀齐备的项目。脑溢血、心脏病等都是人类重要的死因,能帮助人们和死神赛跑,是医疗创业者和投资人共同引以为傲的事儿。

在商业航天领域,过去的航天任务都是体制内的机构在执行,而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和低成本的可实现,以及以SpaceX为代表的国外航天机构纷纷占领了一席之地,从2015年开始,我国民营火箭公司开始成立,带动了一批产业链上的商业航天企业纷纷成立。

人类应该且能够飞向太空,这是我的一个基础判断。作为一个科幻迷,我已无数次在头脑中进行太空穿越,在中国制造如此强大的今天,我认为这应该能在30年内成为现实,尽管到时候我的年龄和身体条件未必能够太空旅行,但是下一代新新人类值得。

除了星座火箭卫星制造等投资领域,一些核心零部件也值得关注。

在机器人领域,现在年轻人都不爱生孩子了,人口老龄化非常显著,建国后第一批婴儿潮的人们正在老去,如何给他们一个有尊严的晚年,和如何给年轻人有尊严的工作一样重要。还有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未来上了年纪之后由谁来陪伴呢。

相信机器人会解决这个问题,从情感上的陪伴(AI/GPT),加上身体上的扶持(康养机器人),机器人除了帮助大家承担了很多工厂、办公室当中的工作,还可以陪伴大家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机器人是个好东西。

甚至,为了让机器人成为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试着告诉机器“触感”是什么,当人的手去抓住一个杯子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温度、湿度、杯子的材质、杯子有多重、杯子滑不滑,这是视觉感知之外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感知。我们投资的触感芯片公司他山科技,就可以低成本实现这个事情。

机器人是一个类别的统称,不是非得变成一个人的样子,也可以承担护工、陪伴的重要角色。随着技术的突破和需求的提升,制造的成本会越来越低,所以,机器人方面我们会更加关注“未来可以大量采用”的产品和技术

医疗实际上沉寂了一阵子,也处在估值的低谷,可以趁机出手一些好企业,注重研发能力,做好长期持有的准备。在医疗器械方面,有创新性且密切贴近市场需求的团队,更能受到投资人的认可。商业航天还是要做了研究后慎重下注,目前做火箭总体和卫星制造的企业估值都不低,可以从产业链出发,找一些低估值风险可控的机会。机器人是个远期生意,现在主要抓有研发能力的核心团队,静等市场起来。

吴晓丰 璀璨资本

2024年,比较看好AI的落地机会,尤其看好AI和消费的结合

落地和应用是AI领域最大的挑战之一,我们长期押注中国消费领域,发现消费是AI最好的应用场景之一。如果将大模型比喻为基础电力设施,就像电力从发电站传输到千家万户需要一个完整的电网,大模型的能力也需要相应的网络来实现到普通消费者的赋能。

因此,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将大模型的能力更有效地赋予个体和企业的创业团队。

比如我们投资的预策科技,一家数据+AI公司,服务了上百家知名的品牌和零售企业。他们向客户提供数据+AI的综合解决方案,构建智能的数据大脑,辅助企业做出更好的商业决策。又比如我们投资的棒米科技,也在结合IoT和AI技术,为用户提供数字健康服务。

具体而言,我们对这个投资方向的趋势判断如下:

第一,利用AI提高流程的效率,比如AI可以应用到品牌和零售的运营、营销、设计等各个方面,降本增效,真实的替代我们已经在portfolio中看到,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确定性的机会。

第二,除了将AI应用到具体流程中,AI+具体产品也是个非常好的方向,Humane Ai Pin和Rabbit R1等产品都是这个方向非常好的尝试。

周华林 德迅投资

2024年,持续看好低空经济领域的投资机会。

观察人类文明发展史会发现,对能源的利用,特别是热机的使用,开启了人类丰衣足食、享受现代美好生活的大门。蒸汽机带我们走上了铁路,跨过了大洋,内燃机让我们的汽车开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最后涡轮发动机让我们飞上了天空。

人类对动力的追求是无止尽的,蒸汽机、汽油内燃机、柴油内燃机、星型内燃机、涡轮发动机、涡轴发动机等等不一而足。如果用一条总线贯穿,那就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用尽量低的发动机重量,产生尽量大的动力。

发动机有一个黄金指标,就是功重比,哪种发动机能以最小的重量能产生最大的动力,哪种发动机就会有更大的用处。功重比最小的是蒸汽机,所以蒸汽机只能用来在火车上和轮船上使用。然后是内燃机,其中汽油机的功重比小一点,所以我们一般看到它用在小型汽车上,柴油机的功重比更大一些,所以现在我们看到它用在货车和现代的轮船上。在飞机上的应用只有100年,当年莱特兄弟为了让飞机飞起来,对摩托车发动机进行了极致的减重。大功率内燃机已经可以在二战的时候让固定翼飞机占领天空,但是一直无法让直升机飞的很顺利,直到涡轮发动机的发明。说到底,就是因为直升机对功重比的要求比固定翼的飞机更高。

现在,人类能源利用又面临一个重大的改变。我们开始全面的向电动机转变的时候,飞机这种对功重比要求更高的交通工具,能成功的转变成电力驱动的吗?未来值得我们期待。

早在2021年,我们就投资了eVTOL企业时的科技。当时因为我们投资的纵横无人机上市了,之后就开始寻找飞机电动化的下一波投资机会。时的科技打动我们的,是对于倾转翼技术路径的前瞻性选择和专业的民航出身的团队,飞机构型设计和适航审定的经验,是飞机研发的核心,未来才能在飞机研发的长跑中保持优势。

2024年,国内头部eVTOL企业将会崭露头角,对于eVTOL赛道的投资,应该还是会聚焦在整机制造商核心零部件因为市场还没起来,技术难度比较高,而且涉及到适航审定研发门槛比较高,所以投资热潮应该会在整机之后。

试想一下,相比传统直升机,几年之后,价格只有1/5,维护成本降低到1/4,安全性提升2个数量级,噪声下降100倍,eVTOL将会给我们的天空和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

本文为创新湾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创新湾聚焦关注前沿科技,致力于记录和传播中国科创力量,让更多人洞见未来。(报道、转载、进群,联系微信:EnnoBay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