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月下旬,时任中央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到南京主持召开现场会,向全军推广郭兴福教学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瑞卿

很快,军委便把通知下到了南京军区。许世友指示相关部门,抓紧时间准备,做好会议的前期工作。同时,各大军区、各军军种、各野战军、各军事院校也都接到了通知,派出了代表来参加此次会议。

在会议上,罗瑞卿对郭兴福教学法作出了极高的评价,还要求全军积极响应中央军委的号召,一起学习和推广郭兴福教学法,要培养出自己的“郭兴福”式教练员,把军事训练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实际上,参会的同志们很多都已听说过郭兴福教学法。毕竟在1962年初时,南京军区所属部队便已经开始学习推广郭兴福教学经验了。之后,广州、武汉、沈阳军区也都请郭兴福去表演过,且都有不错的反响,名声也慢慢传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瑞卿

后来,叶剑英元帅观看了郭兴福教学方法表演,就立即上报给了中央军委,并大加赞扬。军委了解后,很快便下达了指示,要让全军都学习郭兴福教学法,这个任务就交给了罗瑞卿。

会议开展得十分顺利,大家仔细观看郭兴福教学法后,都特别兴奋,恨不得立刻就回去,让部队开始训练。许世友作为东道主,则在会议结束后,举办一个了酒席,用来招待各位参会同志。

本来,大家的兴致都很高涨,气氛也很轻松愉快。然而,酒席的氛围却突然急转直下,变得紧张起来,因为罗瑞卿与一人产生了争执,那人正是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开国中将郑维山。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维山

原来,虽然会议已经结束,但大家对郭兴福教学法的热情不减,上了酒席也仍然还在讨论。其中有人提到,教学法中有一条是比一比,不如干脆来个全军大比武。

罗瑞卿听后,认为这个提议很好,便笑着说,要搞就搞个尖子生大比武,先树立起一批典型起来。其他同志也纷纷附和,对这个想法表示赞同。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郑维山在此时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在他看来,部队进行比武自然是好的,对于促进训练有着积极作用,可有一点他不赞同,那就是不应该打乱建制,只进行尖子生比武,要比就要成建制的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瑞卿

这是郑维山仔细思考过后的结果,毕竟打乱建制,就很容易出现拼凑尖子生,过度重视比赛结果的问题,这与组织比武的初衷并不相符。

只不过他在这时提出异议显然并不太合时宜,气氛也因此开始变得严肃起来。而罗瑞卿则坚持自己的看法,郑维山也毫不相让,双方争执不下。

许世友第一时间发现了这个情况,于是赶紧插话,试图将话题引到其他方面。见效果不好,又亲自来到郑维山旁边,提醒他说罗瑞卿是军委领导,让他不要再继续说下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世友

然而郑维山却态度坚决,对许世友说:“咋了,我有不同意见,就应该说出来嘛。”不过,经过许世友的提醒,郑维山也是收敛了很多,在许世友和其他同志的调和下,他和罗瑞卿的争执慢慢不了了之。

而无论从军衔还是职位上来看,与罗瑞卿相比郑维山都有着不小的差距,那他为何敢直接与罗瑞卿“针锋相对”呢,难道是他们二人之间原本就有着不愉快吗?

事实并不如此,反而郑维山对罗瑞卿一直都十分尊敬,因为罗瑞卿是他的老领导。而他在这件事情上提出不同的意见,只是就事论事,不包含私人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维山接见演员

酒席过后,郑维山也是反省了自己,认为自己不该与老领导产生争执。但很快他便将这件事情抛之脑后,毕竟以老领导的心胸,是断然不会记在心上的。

这次会议过后,全军部队很快便轰轰烈烈开始了“比、学、赶、帮、超”的群众性练兵活动。郑维山回到北京军区后,立即负责了相关工作,组织全军学习郭兴福教学法,并以此来指导部队的训练工作。

在郑维山的领导下,北京军区的工作发展得异常顺利,培养了大批骨干和尖子。而这个情况很快传到了中央军委,很多军委领导都到北京军区视察,参观了军区的训练成果后,不约而同地给出了极高评价。

毛主席听说后,更是表示要亲自去凑一下热闹。在观看了北京军区和济南军区的汇报表演后,充分肯定和赞扬了此次大比武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不过,毛主席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尖子生的表演是很好,但是光有尖子生是不行的,应该在部队中更加普及。

毛主席的话盖棺定论,无疑表明郑维山的意见才更加符合实际,他与罗瑞卿的争执也终于有了一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