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前看了不少国军将领的回忆录。该怎么评价杜聿明将军呢?

咱不知道是杜聿明的性格有点啥问题,还是他因为性格方面的问题得罪了不少人。反正不少国军将领中的回忆录中都默契的说他指挥能力不行。

例如,一直替他防守热河地区的13军军长石觉骂他“私心自用,充其量一军师长而已”。

例如,一直顶在长春最前线的新1军军长孙立人说他“杜聿明一向就是这样的畏首畏尾”。

以前也经常听说,杜聿明要不是有个不错的女婿,断然不会有如此高的名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又恰恰是好多国军将领口中指挥能力不行的杜聿明,在1945年底至1946年年底,横扫了东北战场。

这一年,属于杜聿明在东北战场的巅峰时代。

他单凭13军和52军两个军的兵力,便轻而易举的冲开了进入东北的生命通道辽西走廊,使得国军在东北暂时站稳了脚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抢热河、夺营口、破四平、进长春、占安东,杜聿明进入东北的每一步都出乎意料的顺利,蒋介石更是对他称赞不已,甚至让他进攻的慢一点,实在累得不行,咱就停一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很心疼杜聿明,后面的故事也很残酷。

那是一场反转极快的战斗。

杜聿明东北战场上取得的巨大优势,在我军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的猛烈反扑下,迅速失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换帅,陈诚无法应对东北局面。蒋介石再次换帅,卫立煌已经陷入了绝境之地,再无回天之力。

但这人运气实在太好。

杜聿明在东北战场的离场时间十分微妙,在华东战场的入场也同样微妙。他离场于东北战场即将陷入困境时,入场于华东战场节节败退之时。

奉命调入华东战场的杜聿明,本来在华东战场节节败退之际制定了一份反攻山东的作战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份“反攻山东”作战腹案在网上曾经被吹嘘的神之又神,大家一致都认为这份腹案如果能够真正的实施,整个华东战场或许为之一变。

从后来济南战役我们大抵可以看出,早已被吓破胆的国军甚至都不敢朝着粟裕在济南外围派出的阻援阵地出击,国军救援济南的部队清一色的畏惧被歼,不敢轻易前进。

杜聿明制定的“反攻山东”作战腹案再牛,可操作性也实在不咋滴。

现如今吵的火,无非是因为这是一份没有具体执行过的方案。

后来的杜聿明去了东北指挥辽沈决战后残余国军的撤退。

再后来的杜聿明,又跑到了华东指挥徐州战场残兵的撤退。

所以,鉴于蒋介石巧妙的调动杜聿明于两个战场之间,杜聿明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成为东北、华东两大战场的背锅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从东北战场的视角来看,杜聿明对于战场的把控能力相当高明,但是在战术指挥上面却又显得异常呆板。

也许是习惯了远征军战场上的对峙硬刚,杜聿明相当不适应我军的突袭战。对于我军的长途奔袭,杜聿明即便凭借便利的铁路线,仍旧难以应对林总大军的快攻快撤、猛打猛冲战法,甚至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左支右绌的尴尬局面。

这对于一位坐镇一方的军事主帅,显然存在指挥短板问题。

要我去评价杜聿明的军事指挥才能。可能在解放军体系中,杜聿明属于中规中矩的一类军事指挥官,再往大放一点,绝对算不上杰出的军事统帅,也绝对不会位列名将。

孙子兵法中有句话: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所以,我们大抵明白,一位优秀的军事将领之所以能够称之为“优秀”,最考验的其实是临机决断的能力,考验的是“能因敌变化而取胜”。

从这一点来说,杜聿明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军事素能。

国军长期以来于阵地战,杜聿明和国军一众将领几乎形成了固定的作战打法。所有人都依靠在十余年战场中淬炼出来的阵地战法,死打死拼,成了毫无机动能力的土城墙。

恰恰水逆的是,杜聿明是一位过度讲道理、守规矩的军事将领。应对林总各纵队发挥到近乎极致的突袭、穿插、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