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生活总是令人向往,年轻人偶尔的躺平摆烂,其实和中老年群体渴望提前退休是一个道理,工作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能够享受生活,但退休享受生活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养老金储备。

早一批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把退休金称为退休工资,企退人员则把退休金称为退休养老金

退休工资和退休养老金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这源自于两种不同的社保养老金制度,在社会化养老保险实施之前,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他们的退休养老金是由国家发放和兜底的,不需要自己缴纳社保费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是根据所在机关事业单位的工龄和职称评定,来发放退休后的养老金,而养老金计发比例,是根据工龄区间和在职基本工资水平确定的。

工龄满15年但不到20年的,按照在职基本工资70%的比例发放养老金;工龄满20年但不到30年的,按照在职基本工资80%比例,发放养老金;工龄满30年但不到35年的,按照在职基本工资85%比例,发放养老金;工龄满35年以上的,按照在职基本工资90%比例发放养老金。

比如北京或者上海的机关单位退休人员,不考虑职称因素,工龄35年,当时的基本工资是10000元,那么退休工资可以达到9000元。

在八九十年代,各地区是有标准的基本工资表的,所以不考虑职称等其他因素,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工资都相对较高,而且差距不会太大。

但在当时的经济条件和就业环境,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占比极低,在下岗潮之前,人数也只是在千万级别,而8成以上的居民群体和农村人口都没有退休工资待遇,直到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确立。

随着国内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发展,需要个人和企业缴费参保的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出现了,并且在2014年开始推动养老金制度并轨,进入了10年过渡期。

即取消原来不需要缴费参保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工资制度,实施企退人员退休养老金制度,今年是养老金正式并轨的一年,也是过渡期结束的最后一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机关单位转到民营企业,或者下岗职工到民企再就业的,都需要从工资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参与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满15年,到法定退休年龄获得退休养老金的保障。

退休工资主要是针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机制而言的,并轨之后,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按照新的养老金计发公式,统一发放养老金,退休工资的概念也就成为过去式了,只有退休养老金了。

而对于未能在机关事业单位退休,有工龄积累的中人退休群体,虽然不会按照基本工资比例发放退休工资,但连续工龄可以折算成视同缴费年限,发放一笔过渡性养老金,提高退休养老金水平。

领退休工资的和领退休养老金的,哪个退休收入更高?

如果把国内10多亿参保人员划分不同的养老金登记,那么只有千万级别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属于人数较少但退休收入最高的;而机关单位工龄和企业养老保险缴费年限都有的中人群体,人数较多一些,退休收入仅次于机关单位退休老人;最后则是普通职工社保参保人员,人数最多,养老金也是三者中最低的。

同样60岁退休,一个退休工资8000元,一个退休养老金3000元,退休工资和退休养老金,差距为何那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区别还是很大的,早期退休的机关单位人员,工龄和职称都比较高的群体,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老人,退休工资5000以上,甚至上万的很正常。

还有一些就是建国前和建国后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群体比如抗战老兵,他们不仅获得很高的荣誉,而且退休后的养老金也会很高,有些继续参加工作到退休的,退休养老金发放好几万元。

而普通的企业职工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也只有3500左右,这还是连续19年上调企退人员养老金的结果,早期机关事业单位和企退人员养老金差距更大,今年10月份养老金正式并轨之后,加上养老金省级统筹,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普通职工群体,如何提高养老金替代率?

在社保养老金制度的三类参保群体中,机关事业单位和中人退休群体养老金处于中上水平,而参加普通职工社保的新人群体,养老金普遍较低,退休后如果只有社保养老金发放,那么很大一部分人的养老金水平达不到所在地区平均数。

这个时候就需要提高养老金替代率,在退休之前建立更多的养老金渠道比如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账户,让自己退休后发放的养老金水平,能够达到职业生涯月工资收入的70%以上,甚至100%,这样就可以享受更高质量的退休养老生活。

而对于在职期间,每月工资水平只有4K-5K的低收入群体,往往选择的社保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也是最低的,到退休的时候,养老金往往也会比较低,无法在一二线城市养老,只能退而求次回到农村养老。

对于低收入的年轻群体,要懂得做好副业规划,增加自己的收入来源,然后学会储蓄理财,规划自己未来的养老金目标,建立社保之外的,多维养老金体系,让自己退休后,能够更加体面舒适的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