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冯唐曾说:“单位里,若无人提携,就不要把这份工作当做事业来干,不出错、不抬杠、不高调、不显眼,把身体搞好,家庭和谐,结婚生子,顺便发展副业赚点外快。”

如果没有一定的阅历,是无法理解这句话的,而那些刚参加工作没几年的小年轻,甚至会对此嗤之以鼻。

殊不知,这句话绝不是毒鸡汤,更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无数人泣血教训的总结。

那么,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能力不等于实力

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英雄在权力面前是什么?是工具!

剧中说出这句台词的公安厅长祁同伟,曾经也是一名热血青年,在历尽沉浮之后,终于向权贵低下了头,才一步步走向仕途的巅峰。

连历经九死一生的缉毒英雄尚且如此,普通人又能如何?

体制内,恃才傲物的人永远不会少,这些人自认为才高八斗,能力过人,打心里瞧不起身边的领导同事,觉得他们是庸人,跟自己比差远了。

当然,这类人自然有他们的过人之处,要么是材料高手,要么是业务大拿,他们在业界的评价和地位都是挺高的。

但这些是提拔的核心竞争力吗?当然不是,甚至不值一提!

业务干得好,只是在单位安身立命的基础,而不足以成为提拔晋升的决定因素,问一个很直白的问题:大家身边有多少个一把手是靠搞业务上来的?

影响一个人仕途的因素很多,如背景、关系、经济实力、向上攀附的能力、经营人脉的本领等等,而所谓工作上的能力,相对而言要靠边站。

因为,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玩弄权力,就注定会成为被权力玩弄的工具。

二、业绩不等于成绩

对于广大靠寒窗苦读出身的学子来说,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是人生道路最重要的标杆,这也让一些人形成了成绩至上的思维。

诚然,学习成绩确实是很多人曾经的骄傲,无论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还是百里挑一竞争惨烈的公考,都是学子们的美好回忆。

于是,这些“学霸”“考霸”们,把追求成绩的作风带到了体制内,在领导画大饼的忽悠下,努力追求工作业绩,客观上加剧了单位的内卷。

他们努力争先创优,在各类期刊、网站、官媒频频发表文章,业务排名勇争第一,各种优秀、先进拿了一个又一个,心想着,这样足以得到组织的认可和领导的青睐了吧!

他们的表现,领导自然会看在眼里,也免不了会给他们进行点赞,甚至会公开进行表扬。

如果你认为,领导是发自内心地欣赏你,那或许就会失望了,领导心里或许是这样想的:嗯,这头驴不错,干活很卖力……

你耗费了一年心血拿到的业务第一,或许还没有别人帮领导办的一件私事分量重;全单位的人都夸你能干,或许还没有上级领导帮你竞争对手说的一句话有用。

是的,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这就是为什么狗能够吃肉啃骨头,而驴只能吃草。

三、领导不等于导师

从小到大,学子们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奉行“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在家听父母的,在学校听老师的,出来工作后,就听单位领导的。

他们忽略了一个背景,那就是单位领导和父母、老师的本质区别。

父母肯定是会为孩子好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会尽力为儿女创造好的生活条件;老师也基本上会为学生好,会努力传道授业解惑,希望学生学业有成。

单位领导会为下属好吗?这个只能看缘分。

当然会有对下属好的领导,他们会帮助下属适应环境,在工作上手把手指点,有难题帮忙解决,有错误及时纠正,甚至会在下属仕途的关键时刻拉一把,如果能遇到这种领导,实乃人生幸事。

但是,大多数领导都是从激烈的竞争中一步步走上来的,他们会无缘无故对一个下属那么好?显然不是的。

值得他们优待的下属,总有能让他们看上眼的地方,要么有背景,要么有潜力,要么会来事,要么就是天生的缘分(情同父子),不然的话,根本没机会得到这样的待遇。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哪怕费尽心力,也难以得到领导的认可,甚至连接近领导的机会都没有,更不要说得到领导的提携了。

所以,如果你在体制内得不到提携,那就别太把工作放在心上,更别指望把工作当成实现自我价值的事业,摆正心态,向外挖潜,把身体、家庭和副业经营好,活出更高性价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