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

从科技文明历史范畴观照中医药学古往今来由知识科学演化为科学知识,是具有科学与人文双重属性的传统医药学,必须肯定其科学性。

《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认为:“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从高概念层面对“科学”的描述看,中医学就属于科学。因为中医学是通过千百年临床实践证明有疗效,并升华为理论(如《黄帝内经》)的一门学问。疗效“纠偏复衡”是硬道理,疾苦症状的改善、生存生活质量的提升,阴阳和合的疗效是得到客观观察的、反复实践验证的,理应是系统实验的共识疗效。200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更名中国中医科学院,结束了中医是否科学的论争。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强调“中西医并重”,摘掉了中医药是非主流医学的帽子。

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于历史范畴中,几个世纪的矛盾、冲撞、对立的过程产生差异性。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逐步重视各种不同文明的共同性,向互鉴和合方向发展,系统过程有分有和、分合共进、差异趋同,文明互鉴是历史的必然。华夏优秀的传统文明,从制作金属、建筑城垣,创造文字与宗教,于伏羲、炎帝及至千年以上的封建社会,曾有周·成康之治、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的繁盛年华,有先秦、南北朝、宋明时期三次百家争鸣,推动着华夏文明演进发展。回首工业文明从经院哲学走出来,自文艺复兴后提倡大胆质疑、勇敢创新,以牛顿、爱因斯坦为代表,18世纪数理化生的新发明、新技术井喷式的科技文明成就,为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本世纪,东西方都出现了思想家、知识界兼容古今中外科技成就的端起,朝向大科学高概念的新世纪迈进。

本世纪呈现出的东西方文明互鉴是历史的必然,文明互鉴的新时代为强化学科建设带来新机遇。文明于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华夏文明以农耕为主体,数理化生与文史哲美于上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曾有过繁盛,并推动华夏文明的演进。当下中西医并重方针的实施,为回归中医“象”思维与原创优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回溯工业文明,自13~16世纪文艺复兴到18世纪数理化生新技术新发明出现井喷式的进步。差异性是存在的,但共同性在向和合方向迈步,西方的思想家和知识界如叔本华、胡塞尔、海德格尔,已开始学习中国哲学的兼容学——孔孟老庄哲理,天地人神一体化,从幽玄向彰明演化。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提出:阴阳符号揭示历史周期规律。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在进行不同质不通约的碰撞,21世纪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金修订黑洞假说, 以及当下大科学新时代科技的成果天体物理、量子力学、生物信息、比特计量运算、信息守恒定律等带来了科技文明互鉴的新机遇。

不忘本来复兴中医药学

自古至今,中医药是国学的组成部分,中华哲学思维以健康生命理念为本底特色,务本明纲,揆度奇恒,道通于一。道即“无”,无有相生,顺应自然,物极则返是“不变”的自然法则。以宋明理学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做诠释,太极不动为一,是不变;一生二而二数神,神数象器混沌一体在不停息地变,展示世间自然与社会的恒变。阴阳之阴鱼阳眼、阳鱼阴眼,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是自然节律的变化。阴阳、刚柔、顺逆、黑白、显隐亦此亦彼,同步消长,既关联又对立, 在辩证统一中互变。互变朝向阴阳中和,朝向中正和合,冲气为和,冲气即动能、生命力,维护健康承制调平。第三相限的和合以平为期,出入升降、气机气化、神机神韵为常。应注明此处之“神”非占卜之神,系素问——恍兮惚兮神不可测、又恍兮惚兮起于毫厘为可测之,是太虚原象,无生有,气聚成形,形立神生之神。神数象器一体,象有原象、意象具有广阔的创新时空。“器”为技术、仪器有形而下的物质层面的技术,如0、1二进位数之计算机,也蕴有形而上思维意志发明创造之内涵,当今IT融入高概念大数据出现IT与AI的融合。中医学讲“上工守神”,欧洲哲学家海德格尔学老庄哲理,提出天地人神一体,尚有胡塞尔、本格森、海尔都对古贤哲华夏文明中文史哲美、儒道互补之学深化研究。易理医理相通,不变、恒变、互变的深邃哲理是医学人学的根本,必须认真学习。

兼容外来迎接高概念数字化新时代

本世纪初,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举行的“第17届国际广义相对论和万有引力大会”上,向学术界宣布了他对黑洞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出宇宙间黑洞除质量、能量蕴藏外还溢出辐射的信息,渐为科技界认可,提出了信息守恒定律。天体物理学与量子力学的成就,单光量子不可分割,量子态无须重复与复制,量子运行正负1/2的翻转的信息比特可以计量运算,并存在于所有生物界,介导出黑箱向白箱转化的条件。幽、玄、暗向彰、明、常演变具有现实可能,近20年不少巨型工程的实施得到了印证。科学由信息时代更新到数字化的高概念的学科交叉与间/间性论融汇,文明互鉴的朝向,可以说补充更新了牛顿16世纪与爱因斯坦对科学的概念,也是挑战。回首中医临床医学具有原创思维与原创优势,东汉张仲景《伤寒论》明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仅12个字概括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总则,历千余年医家的“医案”专著以千百计,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赞誉论中医贡献最著当是医案,医案包括当今中医师每天查房、门诊完整的病例资料,是大数据、个体化、非线性的大数据黑箱。如何学习古贤哲《九章算术》兼容吸纳激活数据学、孪生数字模型,建常模与重视过程系统,大尺度细粒化的数据库梳理发掘,期待着青年学者们认真兼容吸纳古今中外一切科学文明成果,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恪守国学原理,打开门窗迎接八面来风,“我主人随”与“人主我随”结合,秉承华夏民族复兴,力创中医药特色的新伟业。

面向将来向人类健康生命医学迈步

生物医学、对抗医学、疾病医学随着显微镜、战伤外科的发展,医疗技术在进步,应予承认对人类有贡献、有功绩。当今需要实事求是看待医学是人学,数理化生与文史哲美都相关,生命至上、以人为本必须无分中西。多学科、多元化、多维度整合研究,纳入到自然与社会复杂巨系统中,强调哲学思维的引导,鼓励临床经验的重建与人体生机的自我调节,重组整体、宏观、实践的健康医学。

回首1999年世界科学大会主旨:一是认真总结、反思20世纪的科学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二是承诺21世纪的科学必须站在全人类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去观察问题与思考问题。医药生命科学的学科、事业、产业等应以健康生命观为指引,全力建设人类生存进步的价值标准。

人的生命无疑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华夏哲学重视形立神生,天地人神一体,上工守神,形神具有意象的独立性。生命过程自组织、自演化、自清除、自适应、自调节,自稳态彼此间性联系。自选择、自清除是中医模型;对体外环境自调节,对体内气神自稳态;自组织、自演化是神易数象的太虚原象创生性。有研究指出,支持人类生命健康的影响力,自我调节占75%,其中15%来自遗传因素,60%来自生活方式与生存状态,由此可知养生治未病与扶正攻邪并重对健康价值取向的重要性。细菌病毒与人类共生共存,共识疗效永远以感染后“纠偏复衡”为硬道理。当今呼吸道传染病多次流行,新冠、流感、支原体肺炎等伏邪均与生态异变相关,人类当自责,医者理念需更新。中华哲学思维引导的中医药以共识疗效、病症减缓、生存质量提升为命脉,具有大成智慧。西医学以“物”为主体,以还原分析,获得物质分子以生物学基因、蛋白组学诠证生命健康与疾病防治。实施“中西医并重”方针,西学中与中学西共同合作,重视中西“特色”引领生命科学进步,力创中国新医药

作者:王永炎,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