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韶山毛氏祖先毛太华起,一直到毛泽东出生,其间五百年,毛家除了个别人,基本都没有离开韶山冲,终生都在和土地打交道。

按照族谱,从毛太华到毛泽东一共经历了20代。

毛太华→毛清一→毛有恭→毛震→毛从文→毛珊→毛立尧→毛显晹→毛荣顼→毛朝巍→毛士翱→毛文邦→毛方淳→毛运选→毛际耀→毛祥焕→毛祖人→毛恩普→毛贻昌(毛顺生)→毛泽东。

毛家到了毛泽东曾祖父,也就是毛祖人手中时,有茅屋4间,水田10亩,旱地一亩,山林两块。毛顺生就是靠着这些家产,在韶山冲慢慢积累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韶山冲毛主席的故居

毛顺生不到20就娶上了湘乡县唐家坨的文素勤,文素勤在文家那一辈排行老七,人称文七妹。

唐家坨距离韶山一山之隔,仅仅10里地,按照文氏的起源,《风俗通》记载:“周文王支庶,以谥为氏。”意思就是,文姓,得自于周武王追赠其父的谥号“文王”之“文”字。可见,毛、文两家有着一个共同的始祖。

更有趣的是,文家和毛家的祖先都是在江西居住过,他们祖上的境遇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毛顺生和文七妹结婚后,因为家境贫寒,毛顺生出去当了两年兵,回来后开始做一点小买卖,慢慢积累了一点家产。

在毛泽东出生前,文七妹还生了两个男孩,但都不幸夭折。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在上屋场,毛顺生高兴地请来了全村的乡亲们喝喜酒,并且按照毛家族谱的顺序“泽”字辈,给毛泽东取名“泽东”,字润之。意为“润泽华夏,恩惠东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出生时,中国正在经历风风雨雨的变化,一年后,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赔偿日本大量白银,这一切发生时,他还在襁褓中。

因为担心毛泽东也像前面两个孩子一样,向来信佛的文七妹,把毛泽东送到文家,让文家帮助照顾。

毛泽东的外婆家务繁忙,无暇照顾毛泽东,便让文运昌等人带着毛泽东去舅舅的私塾里玩耍。毛泽东的启蒙教育就从这里开始。

舅舅文正莹,书香世家,他发现毛泽东很有学习天赋,3岁就可以跟着大孩子们一起读书,便送给了他一本康熙字典。毛泽东就是靠着这本字典,在8岁前就熟读《三国演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岁时,毛泽东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下,开始上山捡柴,帮助做家务,甚至还要去山上放牛。也正是这一年,毛泽东通过大量的时间阅读,思想逐渐打开。

一年后,毛顺生正式把毛泽东从外婆家接回来,把他送到离家不远的南岸私塾读书。

其实这时候,私塾里启蒙孩子读的《三字经》《论语》等,对毛泽东来说,已经是“小儿科”了。所以他经常在课堂上读其他课外书,经常被老师点名批评,甚至多次转学。

这让毛顺生十分生气,一生气就打追着毛泽东打。据后来毛主席对斯诺回忆,他和弟弟毛泽民都挨过父亲的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在,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贤惠善良,而且待人慷慨厚道,每次毛顺生打孩子的时候,文七妹就把孩子护在自己的身后。

有一次毛泽东经常偷偷带两份饭,被毛顺生发现后,毛泽东坦白说,因为他的同桌家里穷,吃不起饭,他多带一份给同桌吃。毛顺生骂了他一顿,因为毛顺生不赞成施舍,用他的话说就是“穷要有骨气,要自食其力。”但文七妹却支持毛泽东的做法,说这是行好事,会积德的。

毛泽东日后在给斯诺讲述时,他把他的家里分成两个“党”,一个是“执政党”,一个是“反对党”。他和父亲之间,似乎永远有矛盾,但就是在这样严厉的父爱中,毛泽东逐渐长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0年,毛泽东17岁,那年毛顺生认为毛泽东在私塾上完学了,该回到家帮助他做生意,所以让他开始做贩米的营生。

文运昌却建议毛泽东去东山学堂读书,因为那里是新式学堂,毛泽东一直读《三国》那些古典书籍,会永远窝在这个小山沟里,同时还给了毛泽东一本《盛世危言》。

毛泽东读完这本书后,震惊不已,他这才知道,原来自己处的这个国家已经岌岌可危。所以他决定,一定要走出韶山,去了解外面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一天,毛泽东和父亲再次大吵一架,但毛泽东去意已决,靠着表哥文运昌资助的学费,他决定和父亲不辞而别。

那晚,两个弟弟帮助大哥收拾行囊,文七妹则拉着毛泽东的手,千叮嘱万嘱咐,去了学校一定要好好读书,好好听老师的话。唯有毛顺生,坐在另一个房间里,兀自抽着烟,时不时发出两声咳嗽声。

夜深了,毛泽东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似乎觉得自己长大了,对父亲的那种“恨”也减轻了很多,一股浓浓的父爱涌上心头,他猛地坐起来,在纸上写了一首诗,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本里:

孩子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他背上行囊,朝着湘乡县东山学堂走去了,此后,毛顺生便生意交给了老二毛泽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东山学堂,毛泽东用5个月的时间,就学完了全部课程,1913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第四师范,1914年,湖南第四师范合并于湖南第一师范。

1918年,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

在这几年间,毛泽东无论在学识上还是思想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提升。除了认识了萧子升蔡和森等知心朋友,还认识了他的导师杨昌济。

在杨昌济的帮助下,他又去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习,从而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从那时开始,毛泽东逐渐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革命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是在北大期间,他突然得知母亲病重,不得不赶紧回到长沙,当时毛泽东有几个在长沙开展了“驱张运动”,那封十万火急的家书递到他手中后,他飞奔韶山。

但遗憾的是,他没有见到母亲文七妹最后一面,赶到韶山冲时,母亲已经入殓两天,那天毛泽东泪流不止,特别是毛泽民告诉大哥,母亲临终前的一句话,是呼喊着“三伢子”的名字,这让毛泽东更加心痛。(三伢子是毛泽东的乳名)

毛泽东垂泪为母亲写的祭联是: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爱,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入夜,三兄弟身披重孝静静地为母亲守灵。在昏暗的油灯下,他们将1919年10月5日母亲去世的日子,铭记在心。

日里抚棺,夜守灵堂。也就是在这一刻,毛泽东心如刀绞,在母亲的棺椁前,一气呵成一篇饱含热泪的《祭母文》,这首长诗感人肺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鸣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

出殡那天,毛泽东三兄弟把母亲葬在了不远处楠竹坨的小山上。

之后,毛泽东把父亲接到长沙,和父亲还有伯父,一起在长沙照相馆照了一张相。随后继续在长沙展开革命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个月后,父亲毛顺生因伤寒病去世,享年50岁。没想到,从北京又传来消息,他的恩师杨昌济也病逝了。

那一年,是毛泽东人生最重要的一年,亲人的接连离世,让他备受打击。但他化悲痛为力量,带着弟弟妹妹都去了长沙,让他们在学校读书,培养革命意志。

1927年,毛泽东最后一次离开韶山,他对乡亲们说,革命不胜利,他就不回韶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的毛泽东发动了著名的秋收起义,然后带着队伍毅然上了井冈山,后来,带着红军一路披荆斩棘,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后建立了新中国。

1959年,阔别32年,毛主席从百忙之中抽空,终于回到韶山。

他回到韶山的第二天,就急匆匆给父母上坟,在父母的坟前,他久久矗立,然后深深地三鞠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毛主席父母的坟头残破不堪,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问毛主席,要不要把您父母的坟修一修。毛主席摇摇头说:“不要了,保持原样就好了。”

随后他又带着遗憾说:“母亲去世时,我没有见到最后一面,父亲去世时,我正在北京,也没有赶回来。”言语间充满了酸。

“前人辛苦,后人幸福。”这是毛主席下山时说的一句话。

也就是这次回韶山,毛主席写了著名的《七律·到韶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顺生是严厉的好父亲,文七妹也是伟大的好母亲。

文氏在韶山共度过了40个春秋。在这40年的沧桑岁月里,她为人处事无不是宽容待人,恭让谦和。她的善良,贤惠,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孩子。

无论是娘家长辈,还是婆家父母,她都是关照周全,竭尽孝心。她抚育子女,操持家务,喂猪养鸡,锄园种菜,事事料理得井井有条,她的节俭远近传闻。

毛主席曾给朋友的信中提到母亲,他说:世上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损己而利人的,我的母亲就是第三种人。

显而易见,母亲对他的影响是极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