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看书须对比着看,一对比,就能发现有趣的东西。比如关于聂荣臻元帅的两套书,《聂荣臻传》和《聂荣臻回忆录》。

这两本书大致都是聂帅他老人家一生光荣事迹的忠实记录,笔者以为都写的很好、很详细、很客观。不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两套书记录的事情其实也有一些出入,以第一人称和直观感受为主的《聂荣臻回忆》录按理说应该更真实,可是聂帅却刻意删除了一些重要的事实。

笔者拣印象最深刻的三桩事,与大家分享之。

一、一场会议

众所周知,聂帅一生的重要成就,以新中国成立为界限,成立前大概是领导晋察冀根据地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成立后大概是领导国防科工事业,主要是两弹工程。

我们说的这场会议,发生在抗战后期。

聂帅在1943年年底回到延安,准备参加党的七大,并向中央汇报晋察冀工作。没成想,他这一走,晋察冀开了场会,一时竟有山雨雨来风满楼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情况呢?

原来就在延安召开整风会议三个月后,晋察冀军区也开了一场高干会议,大体是二级军区副职以上高级领导参加。这场会议两个特点:

一是超级长,长达80多天。

二是会议内容不一般,对晋察冀军事方针进行深刻总结反思。

会议是在晋察冀开的,但风儿不久就传到延安,传到聂帅耳朵里了。

开这么长时间的会,中央可以,全国性的会议会期长一点,统一思想,倒也不在话下。但晋察冀一个军区开这么长时间的会,合适吗?当时是1944年春,日本鬼子还盘踞在华北,大敌未去,花这么长时间,召集这么多高级干部务虚,令人有点意外。

当然会议的初衷是好的,总结了晋察冀七年来的经验,这是我党我军善于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大组织法宝。可是会议开着开着,节奏控制不住了,一些干部把工作中的失误扩大了,说实行义务兵役制不对,有轻敌速胜观念,话剧团演出的剧目有个人突出之嫌等等。

再往后,开始有些人对聂帅进行评论,说的有些过火,其实说来说去,无非是说聂帅指挥打仗不力,冀中、冀东军区都出现较大失利。但公平客观地讲,日军在1942、1943年竭尽全力进行华北治安战,投入兵力超过华南战场,以晋察冀可怜的兵力和武器装备,能保持生存已属难能,要把此事怪到聂帅头上,有点过火了。

时任晋察冀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眼见会开的有点控不住场了,找了个借口溜之大吉,回到本区抓整风去了。为啥?开下去没有什么意义了,避免冲突啊,谁都知道他是聂帅最信任也最有能力的大将。

消息传到延安,聂帅当时带回去七个主力团加强延安警备力量,其中有位叫纪亭榭的团长,此人是聂帅亲自介绍入党的,对聂帅敬若天人,纪团长在延安表示愤怒,对点名批评聂帅的人当面怒怼。聂帅亲自找他来说,别人给我提意见那是同志对我的帮助,你骂人是不对的。

晋察冀的会议情况引起中央重视,毛主席亲自表态,晋察冀高干会议应该开,应该对过去方方面面的工作进行总结,但有些问题处理的过火了。

1945年“七大”结束后,各大战略区的负责人都要回去主持工作,聂帅回晋察冀之前,毛主席亲自拍板:晋察冀还是要靠聂荣臻。这不仅是给聂帅吃了定心丸,也是对44年初高干会议定了调。

据聂帅女儿聂力回忆,聂帅当时一度十分消沉,情绪十分低落。饶是如此,他也没有记恨谁,没有报复谁,甚至都没有生什么气,回到晋察冀之后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谁用谁还是用谁。开国少将傅崇碧(当年是晋察冀一个团的政委)评价聂帅说他胸怀很宽广、度量大。

所以后来聂帅撰写回忆录时,对该次会议直接略过。只是约略地讲了一件事,他在1942年提出一个宣传口号:今年打败希特勒,明年打败日本。有人批评速胜论就是指这句口号,聂帅回忆时幽幽地说了一段话:“什么速胜?六个年头的战争,已经是相当持久了,哪里谈得上速胜!”

二、张家口失利后的议论

晋察冀高干会议的事当年其实并不小,80年代编写回忆录时,写作小组的同志们建议聂老秉笔直书,事情过去很多年了,不会翻出什么大事。据说文字都梳理好了,但聂帅考虑再三仍然拒绝了,不管谁劝,仍然删去这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事在一些非官方史料中有过体现,比如某乎一位大神的连载作品《虎踞狼牙》提到过一些细节,但因没有官方背书,纵然是当事人一线记录,我们也不能作为直接参考。

《聂荣臻传》用了一定篇幅记录了该事件的大致经过,但或许是聂帅家人尊重老人家生前的态度,也没有点名道姓说会议是谁主持的,大概还是怕引起什么误会吧。

无独有偶,另一桩事情也是由在会议中引发的。

1946年10月,晋察冀军区作战不利,不得不放弃张家口。此事在军区产生巨大议论,作为军区一把手,聂帅难免受到一些议论和指责。

为了统一思想,聂荣臻在涞源主持召开晋察冀中央局扩大会议,讨论张家口失陷的问题。

时任二纵司令员郭天民进行猛烈批评,意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内战爆发前受蒋介石假和平迷雾迷惑,部队复员整编有点过头,导致主力流失太多。

第二,指挥方略有问题,导致张家口保不住。

据说会议现场十分劲爆,有“铁匠”之称的郭天民没搂住火,和聂荣臻发生争吵。

聂帅晚年回忆此事也承认当时思想认识存在一定误区,政治因素和军事因素交叠,没有处理好,部队复员整编的事没搞好。

但当时郭天民也太不给聂帅面子,弄得他下不来台。

聂帅写回忆录时把这件事也略过去了。

回避这段矛盾是什么考虑呢?

聂帅并不是不讲原则、一味和稀泥的和事佬,涉及政治原则的大事、关键人物,他在回忆录里都会表态,并且说的很明白,不留什么含混的空间。有心人可以去看看聂帅回忆录,对那位著名人物批评很直接,点名道姓,不留情面。

略过郭天民这段,笔者同样在《聂传》里也找到相关事迹,并且解放军出版社那套《高级将领传》中郭天民卷,也记录了这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见,在官方书写中,因为工作原因导致的争论、争吵乃至互撕,并不是什么敏感不可说的。

笔者写到这里,本来就想下结论了,但在诸方查阅比对中,又发现了新东西,从中可能一窥聂老的心迹。

这本史料是原北京军区编纂的《晋察冀暨华北军区武装力量发展史》,在述及1946年11月前后部队整编时,在各二级军区和纵队领导名单中,突然失去了郭天民的踪迹。

郭天民当时是晋察冀第二纵队司令员,《发展史》称,1946年11月晋察冀第二纵队司令员改由杨得志担任。郭天民曾经当过司令的冀察军区,被重新整合为察哈尔军区,由郑维山担任军区司令。

再回过头查郭天民本传,1946年11月之后未见有何职务调整,由此推断,涞源会议之后郭天民极有可能没有职务了。但1947年4月朱德来到晋察冀军区召开二级军区以上领导会议,郭天民也参加了。

真相如何呢?我也不知道,也不能瞎推测。1947年5月,朱老总和郭天民反复谈话挽留,最终没留下郭天民,郭远走中野,成了刘伯承手下一名大将。

聂老是最直接的当事人,估计是不想再提当年往事,大家面子上都好看。

1958年毛主席在一次军委常委会议上,曾评论:“聂荣臻是个厚道人。”

此评论可谓精当之至。

三、力挽猛将

第三件事的主角是郑维山将军。

郑维山是四方面军出身,在徐向前和李先念麾下打过仗,和李先念感情尤其深。全面抗战爆发后,郑维山到晋察冀工作,当了团长。

郑维山极其善战,在八路军时代就表现出过人的指挥才能,因此聂帅对他一直留着心。

郑维山对晋察冀在解放战争初期的一些失利,也持一定保留意见,比如聂帅主持大规模的复员整编时,郑维山也不是很同意,但他并不像郭天民那样直接地提意见,老是弄得聂帅下不来台。整编时郑维山拉上杨成武一起去给聂帅提意见,杨成武是聂帅到五台山区开辟敌后根据地的元老、心腹加宿将,分量非同一般,由此可见郑将军的处世艺术。

1947年6月间,晋察冀军区突然接到一封电报,郑维山在察哈尔军区接到通知,要他去军区谈工作。

郑维山将军后来回忆这封突兀的来电,说肯定是有工作调动。

他立即放下手中工作到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报到,没想到没见到聂总,却见到了朱老总。

朱老总先是跟他回忆了当年四方面军的往事,又问郑维山的工作近况。

总司令这个级别的大人物,哪有随便谈话随便聊天的?

果然,聊了一会,朱老总说到正题,说中央有意调他到刘邓大军工作,问他愿不愿意去。

郑维山大概明白怎么回事了,当即斩钉截铁地表示愿意南下。

当时刘邓南下,中原极需要大批干部补充中原空白,跨区调干部倒也不稀奇。不过郑维山显然听到了风声,原来这个突然的调令,是李先念向中央提出的。

郑维山对李先念的感情很深,并不亚于郑维山对晋察冀的感情。

聂老总或许知道自己在郑维山心中的分量可能比不过李先念,于是直接抬出来朱老总挽留。

不为别的,保留猛将啊!程、黄、郭,都走了,如果再走一个郑,晋察冀还有虎将可用吗。

朱老总和郑维山一共谈了三次,话里话外都要挽留,这个面子可比天还大,郑维山说不出什么,只好留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正值晋察冀军区再度建立野战军,时任三纵司令杨成武升任野战军第二政委,所遗之缺便由郑维山接任。

聂帅回顾这段往事,同样略过了挽留郑维山的事。提到郑维山时,只是用三纵人事调动代替了这段小风波。

这三件事在不同当事人的传记中都有不同程度体现,区别只是多少,而不是没有。那么聂帅为何还要隐去不提呢?其实就算说了也不会影响他们的关系,无论是那位无衔大将,还是郭、郑二位,地位都远低于聂帅,就算说他们两句,那也是长辈批评一下小辈,你们老实搬板凳听着就是了。

但是没有。

这就是聂帅的胸襟,顾忌的不是所谓的利益、名位,而是为他人留一线宽容之地。

有人可能会说,44年晋察冀高干会议或许算得上一件大事,至于郭天民、郑维山二位的事,与聂帅戎马生涯相比,可能还没有重要到必须写进回忆录。

有一定道理。可是,一件不写,两件不写,三件都不写,这就不能用偶然、不够重要解释了,而只能归结到聂帅光明磊落、宽以待人的善良品质上了。

聂荣臻元帅独生爱女聂力中将在回忆时,颇为自豪地对比了毛主席对开国元帅们的评价,说对彭总是“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对叶帅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而对聂帅就是“厚道人”。

聂力在回忆录中说,聂帅是在睡梦中不知不觉仙逝的,死前一直头脑清醒,极少犯糊涂,医生说他,脑子像是六七十岁的人。

这大概就是做人厚道的聂老的福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