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近期A股持续下跌,“熊”冠全球,对于此次股市的非理性下跌,许多人认为是雪球产品集中爆仓导致股市下跌的,真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作为雪球产品主要的发行者和运营方,券商在其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雪球是一种期权产品,也是金融衍生品,期限一般是1年和2年。它有5大特点,收益高、胜率高、收益固定(15%--25%的固定收益)、风险可控(20%-30%向下空间)、灵活性好,这5大优势,让雪球产品在2021年火出圈了,产品以75%以上的胜率,深受高净值客户青睐,甚至被称为是“类固收”产品,但乐极生悲,当年火爆场面,为如今的局面埋下隐患,让雪球备受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测试,2023年末,全市场雪球存量规模约1000亿,产品主要挂钩中证500和中证1000指数。 近期雪球产品发生三次集中敲入,因为多数人对“雪球”产品并不了解,以为敲入就是爆仓了,再加上在少数人自媒体带节奏,搞得人心惶惶的,那么雪球产品是如何影响市场的,它是不是股市下跌的“真元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雪球产品在运行过程中,需要采用动态对冲的方式来保持风险中性。这里有三个重要的价格需要了解,期初价(假定为100)、敲出价(假定为103)和敲入价(假定为75)。当产品所挂钩的指数上涨到103%时,就会触发敲出价,产品结束,客户获得固定的年化收益,当挂钩指数在临近敲入价之上运行时,雪球运营方会进行进行类似“高抛低吸”的对冲交易,这种对冲行为是可以降低市场的波动的,但若标的指数继续下跌,临近敲入价时,会买入更对的资产来对冲,而当标的指数进一步下跌并触发敲入价格后,又需要快速出售低位加仓的资产,通俗的理解这种行为,就是当我们持有某只股票亏损快达到25%的时候,我们需要补仓,让它的亏损不跌破25%,一旦超过25%,就需要强制卖出部分资产,如规模大,就会对市场造成冲击,但没有带杠杆的雪球产品,并不会触发清仓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面是雪球对现货市场的影响,雪球集中敲入,也会对期货市场产生一定影响。临近敲入,雪球运营方会大量买入股指期货对冲,股指期货基差收窄。敲入后,将所持有的股指期货多头平仓,使得基差扩大,期货出现贴水;期货大幅贴水后,市场出现反向套利机会,套利者买入股指,卖出对应ETF,券商最大的套利机会就在这里。

中证500套利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雪球产品对近期市场大幅下跌,起到一定的负反馈,但雪球产品也并非是本次下跌“真元凶”,雪球产品本身也是股市下跌的受害者,雪球敲入是为“自保”做出了减仓行为,是先买后卖,不是裸卖空,和融券卖空的动机也不一样,融券卖空是先卖后买,是趁火打劫。另外,敲入一旦发生就不会再重复,因此这部分风险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在经历1月19日、1月22日、1月31日3次集中敲入后,风险逐步收敛,剩余雪球占比不到25%,从2月1日,2日的期货贴水情况看,也出现了雪球集中敲入,因此,雪球风险基本释放完毕。

在股票市场,信心比黄金重要。三大指数年线三连阴就是多因素叠加后,信心缺失的结果,雪球只是让这个下跌过程加速了。比如上市公司缺少透明度;法律对财务造假处罚过轻;融资规模远大于新增入场资金,造成市场供需不平衡;部分板块上涨过快,提前透支未来,典型行业有2021年的锂电和光伏,2023年的AI。

回顾历史,2023年4月25日,中证500单日下跌6.47%,也发生雪球集中敲入,雪球敲入后,将经历稳情绪、稳预期、稳市场三个阶段。

“雪球事件”终将过去,券商是中国雪球产品发行、运营的主力军,它在这次“雪球事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首先作为发行方,雪球产品的报价是由券商制定的,在雪球运行过程中,券商扮演着“交易对手”的角色,其在雪球运作中的收益主要靠波段收益和贴水收益,另外还有少部分现金管理收益,券商的主要收益就是靠现货市场的高抛低吸和期货市场的贴水收益,因此高波动率对券商更有利,即使发生‘敲入事件’,券商也还能通过对冲获得收益。

券商作为证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和服务商,在发行产品的时候,在产品结构,总体规模、价位上,应该多考虑产品在发生极端情况下对市场的影响,在产品创立之时,要做好风险控制,包括产品对整个市场风险的控制,要充当股市“守护者”的角色,不能因为雪球产品曾经卖到脱销,就忽略了潜在的风险。

黎明终将远去,希望多灾多难的A股,能逐渐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