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后仙庄村村民李宝荣家,几户村民正聚在一起蒸面花。
“在黄骅,有过年蒸面花的传统习俗。一过腊月初十,我们就聚在一起蒸面花。”李宝荣说,去年,村里种植的旱碱麦大丰收,亩产300公斤左右,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用丰收的旱碱麦蒸的面花,里面有年味,更有幸福味。”
从李宝荣家出来,记者来到后仙庄村种粮大户王金收的农业生产基地,7台大型农业机械设备映入眼帘。见到王金收时,他正在查阅改良盐碱地的相关资料。
王金收告诉记者,去年他种的是中捷产业园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发的旱碱麦品种“捷麦19”,并专门建起了化验室,用来测量盐碱地土壤的微量元素含量。
“我流转了村里470亩地种植旱碱麦,去年实现了丰收。旱碱麦主要销售给本地的面粉加工厂。”王金收说,由旱碱麦面粉加工出来的面花麦香浓郁、绵软筋道,已成为市场的“宠儿”,“临近春节,我们这一带的面花加工企业都在忙着赶订单。”
作为传统农业村,后仙庄村有4300余亩耕地,其中大部分种的是旱碱麦。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沧州市,考察了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我们将加把劲、干起来,让盐碱地上开出粮食增收的‘幸福花’。” (河北日报记者王雅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