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这件事,中国的老祖宗早就研究透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兵书战册,那都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其中最著名的、瑰宝级的,那还是要数《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有多出名、多火热我就不细说了,当国外战争还停留在战术讨论层面时,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已经将战争上升到战略和哲学层面,直接降维打击。

《孙子兵法》一共十三篇,分别从战略到战术详细的讲述了战争的方方面面,但从整体来看,兵祖大神显然认为战略要高于战术,所以将“计”放在第一篇。在这一篇中,《孙子兵法》从战略层面总结了一场战争胜败要考虑的五个因素,我们看一下原文: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单翻译一下:所以应该通过五个方面因素,来比较战争双方的基本情况:

一是“道”,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而不害怕危险。

二是“天”,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三是“地”,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四是“将”,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五是“法”,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就以这五个因素,来分析“俄乌战争”双方的基本条件,看看双方在战略层面的优劣。姑且将每个因素设为2分,那么总共就是10分。

先说“道”,实际上“道”所说的就是战胜的正义性问题,“师出有名”时,民众才能和政府达成思想上的一致性,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舆论战和誓师等常规操作,就是在寻求各自的“道”。在这一方面,大毛出师的名义是“二毛申请加入北约组织,对我们国土安全造成了强力的威胁,为了消除这种威胁,所以出兵。”二毛出师的名义自不必说,因为是保卫战,出师的名义自然就是“大毛侵略了我们的领土,我们要保卫家园,保卫祖国”。乍一看,似乎双方都有道理,但我们不能忽视的事实是,大毛是为了消除“潜在威胁”,而二毛是实实在在遭受了入侵。这就好比,张三和李四两人看不对眼,张三说要找几个人保护自己,李四怕张三找到人之后报复自己,先把张三打了一顿。只能说张三有报复李四的意图,但并未实施,所以从法理上李四还稍显欠缺。所以在“道”这个方面,大毛得1分,二毛得1.5分,二毛略胜一筹。

二毛为什么不能得2分呢?还是那个例子,张三明知道找人保护会刺激到李四,张三还是这么做了,那不是把自己置于险地吗?所以说二毛的做法,本身在战略上并不高明,并没有意识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所以扣他0.5分。

接着我们来看“天”这个因素。由于是大毛主动发起的进攻,所以天时更加有利于大毛。俄乌冲突发生在2022年2月下旬,大毛避开了寒冷漫长的冬季,在战术上用了非常短的时间集结军力和发起进攻,所以在冲突开始阶段,大毛的进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如果单从这一阶段给大毛评分,那么大毛可以拿到1.5分,二毛0.5分。为什么大毛要扣分而二毛有得分呢?这主要还是大毛的保密工作有疏漏,发动进攻的时间点被提前泄露了,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进攻的突然性和隐蔽性,二毛得益于鹰酱的情报系统,存在一定时间的防御准备。

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大毛的天时优势被极大的削弱了,战争本身就是极为消耗国力的,时间拖的越久,双方国力损耗越大,最后不是比拼“招式”,而变成了比拼“内力”,这个时候就是两败俱伤了。俄乌冲突发展到今天还没有结束,可以说“天”这个要素早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然后是“地”这个要素,这个不必细说。大毛出击,但是自身辽阔的领土,实际造成了补给线过长;二毛本地作战,背靠北约,无论在防御组织还是在后勤补给方面,都优于大毛。因此,此项大毛得分0.5分,二毛得分1.5分。

接下来是“将”“法”这两个因素。这两项我们不好评判,毕竟是军队内部的要素。军方将领的个人素质还有相关制度我们无从得知。只能从双方的历史战绩中大概拍一下脑袋。姑且大毛4分,二毛2.5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在俄乌冲突发生之时点,按《孙子兵法》的五要素进行评估,大毛得7分,二毛得6分。大毛在冲突发生之初,优势并不明显,但迫于外部形势,不得不主动进攻。当然随着时间的推进,以及各种外部因素的介入,各种要素的权重也是随时变化的。真实战争形势变化之快,各方博弈之复杂,并不是简简单单分析一下就能得出结论,需要经过缜密的军事推演才能探求一二。

《孙子兵法》被翻译为《The art of war》,正是因为卓越深邃的思想和缜密严谨的逻辑,无愧于“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