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阿光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向您推荐最新内容,喜欢阿光创作内容的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感谢!感谢!感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葛老,你还认得我吗?”

1986年,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第三次修建落地仪式圆满召开。

当年狼牙山5个革命壮士中仅存的葛振林受邀来席,看着巍峨屹立的纪念塔,葛振林不免怀念起曾经的岁月。

那段壮烈的过往即便时隔45年仍旧让人难以忘怀,想起曾经的战友,葛振林泪满襟裳。

忽然,主办方邀请的另一位老人走上台向葛振林发问。

二人对视良久后葛振林当场激动地站起身来大喊:“是你,真的是你,老同志,真的是你啊!”

转眼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已经过去八十余载,当年让葛振林感到无比激动的人到底是谁?壮士们在狼牙山英勇牺牲之后还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寇来袭,狼牙山五壮士奋战到底

抗日战争严格来讲历时十四年之久,当年最严峻也是最艰难的阶段莫过于1940年前后。

1941年8月,日本驻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挥手调动10万日军,剑指晋察冀根据地。

一时间共产党人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内有反动势力搅和战局,外有日军疯狂扫荡,八路军岌岌可危。

由于此前百团大战八路军针对日军造成的巨大损失,此次日军扫荡行动犹如疯魔一般到处烧杀抢掠,残忍到了极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初,晋察冀根据地先锋部队朝着狼牙山进发,希望能够依靠此处的险峻地形吸引日军主力,以此帮助八路军主力部队撤离。

经过一番激烈交战,先头部队也需要火速撤离,趁着日军包围圈还没收拢之前加速逃离包围圈。

此时葛振林所在的7连承担起转移群众的重任,而6班则需要负责断后工作。

仗打到这个时候,6班只剩下5个人,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

想要成功阻击大股日军,仅凭这5个人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葛振林等人潜伏到“小鬼脸儿”准备埋伏阻击日军。这个叫做“小鬼脸儿”的地方十分险要,进可攻退可守,打不过就撤,而且很难被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准备好一切之后,五位勇士静静等待着日军的到来。

黎明破晓时分,日军陆续出现,他们警戒着周围不断扫荡,到处搜寻八路军的身影。

说时迟那时快,只听接连不断的手榴弹爆炸声响起,大片日军应声倒地,紧接着就是强大的火力来袭,日军瞬间四散而逃。

第一波伏击打成后葛振林等人没有恋战,迅速撤退边打边撤,把游击理念发挥到了极致。

伏击、撤退、再伏击、再撤退,直到无路可退,没有弹药能打。

“同志们!革命尚未成功,但是你我怕是见不到那天了!跟我来!”

随着班长马宝玉一声令下,5人接二连三跳下悬崖,狼牙山五名勇士的悍不畏死的精神让包围而来的日本人也感到胆战心惊。

打了这么久,5名八路军战士竟然拖住了数千名敌军,为大部队撤退争取到了无比宝贵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绝处逢生,当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跳崖之后,班长马宝玉、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当场牺牲,年轻的生命就此奉献给了革命事业。

而葛振林和宋学义相当幸运,悬崖下边正好有两个在峭壁中生长出来的枯枝,在他们坠落的过程中“托”了一把,最终这两人幸免于难。

转眼日落西山,黑漆漆的山谷里葛振林和宋学义互相搀扶着站起身来。

环顾四周,唯有黑暗和寒冷,自己身上还不住传来难以忍受的伤痛,但是一想到周围日军可能还在扫荡,二人就顾不得那么多赶紧离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来受伤,二来周围本就漆黑难走,葛振林和宋学义相互搀扶着一步一步向前艰难前行。

夜色降临后山谷里相当安静,忽然,前边一阵悉悉索索的响动出现,葛振林瞬间心提到了嗓子眼。

等到一道黑影出现在眼前后,葛振林这才发现来人竟然也穿着八路军的衣服。

双方仔细辨别后认出彼此都是友军,随后连忙坐下互相汇报情况。

自报家门之后,葛振林知道了眼前这人来自狼牙山区易县青年救国会,名叫余药夫

同样是因为日军扫荡和大部队脱离被迫逃到这里,没想到竟然巧合中碰到了大难不死的葛振林和宋学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碰到了友军,紧接着三人迅速检查伤势并做了简单了处理工作,马不停蹄的就要离开这里。

此时日军还未全部撤退,多待一秒就会多一秒的危险。

由于坠落中磕到头部,葛振林不敢快速行走,而宋学义也伤到腰椎,两人搀扶着由余药夫在前边探路,然后返回接替引领前进。

就这样,走了几乎大半个晚上三人才走出包围圈,来到了一个先前八路军的临时据点中暂时休息等待救援。

万幸这个据点里储存的有一些干粮,三人也避免了没有能量摄取的问题。

待到第二天中午,葛振林和宋学义被大部队找到,临别之际葛振林向余药夫深情说道:“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没有你出现,恐怕我们都要交代在狼牙山了啊。”

“同志!等到抗战胜利,我们肯定能再见面!”

革命志士的真情流露感动众人,只可惜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一等就是几十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过境迁,当年壮士的不同人生轨迹

回到部队之后,葛振林头部受伤被暂时安放到后方进行疗养,而宋学义则伤势较重,腰椎严重受损被迫退伍返回家乡。

纵使心中对革命怀揣着无比的赤诚,可是宋学义也知道自己不能再上战场了,只好将这份遗憾埋在心里,回到家乡继续为祖国做贡献。

凭借满腔热振,宋学义在新中国成立后成功当选老家党支部书记一职,带领全村百姓为祖国继续添砖加瓦。

当时周边十里八乡谁人不知宋学义的事迹,狼牙山五壮士之名响彻中国。

尽管荣誉和光环在身,宋学义始终保持着谦卑和踏实,他说道:“国家是靠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不脚踏实地,什么都是虚名。”

晚年的宋学义一家相当贫苦,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申请组织的帮助,只是靠着自己的双手不断奋斗,这份初心令人赞叹。

1971年,病魔带走了这位曾经的勇士,享年53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葛振林以及宋学义失去联络后,余药夫也继续奋战在抗战第一线。

同样待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余药夫也从军伍中来到地方工作,秉承着绝对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理念,余药夫也坚守着自己的初心。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余药夫始终记挂着当年救下的两位勇士,只是苦于时局动荡,自己突然发声寻找怕是会被当成有心人处理。

于是余药夫只能把心中的记挂深深埋藏,等待着有朝一日的再相逢。

1964年,一则关于当年狼牙山五壮士的报道在广西流传,恰好被余药夫看到。

感念曾经的革命战友,余药夫特意将这份报道剪下来珍藏在身边,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新中国是无数这样的勇士用生命换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水有相逢,时隔45年后的再聚首

1981年,余药夫已经辗转多地从事大量工作,这一年他又被调任到河北担任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的职位。

任职期间余药夫同样时不时就拿出当年剪下的报纸回忆曾经的事迹,没想到等待数十年的重逢即将到来。

下半年的一天,余药夫例行观看着每天都送进来的《河北日报》,结果报纸上突然出现了葛振林和狼牙山五壮士的名字。

无比激动的余药夫当即托人查到了葛振林的联络方式,随后写下一封亲笔信,深情怀念了当年的往事,并希望能和葛振林重新见上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收到来信后,葛振林也显得尤为激动,转眼四十年过去,狼牙山的勇士只剩下自己,如今余药夫重新联络上自己,往事历历在目犹如昨天。

摩挲着手中信件,葛振林强忍泪水,回忆起这些年的点点滴滴,国家越发兴盛,过去那些悲惨的经历和人民经受的苦难终于有了一个完美的答复。

很快,葛振林的回信也传到了余药夫手中,两个跨越大半个中国的老人时隔四十年终于在精神上取得了重逢。

尽管还未真正重逢,但也不遥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6年9月25号这天,同时接到出席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第三次修建仪式的葛振林和余药夫二人终于见面。

这一天,距离当年狼牙山相遇已经足足过去了45年。

当余药夫向葛振林问出“还记得我吗?”这句话时,葛振林早已泪满襟裳,心中的激动和感慨全都混合在一起,穿越45年的时光,终于爆发。

“同志!今日你我终于再见啊!”

“是啊,转眼四十多年过去,咱们都老了......”

重逢之后,两位老人在之后的很多年里依旧保持着联系。

为了继续宣扬狼牙山勇士的精神,余药夫更是接连出书,希望能够帮助青年一代深切感受当年的革命精神。

2004年,余药夫因病逝世,享年82岁,下一年2005年,81岁的葛振林也相继离世。

革命已经成功,这些为新中国奉献一生的勇士终于能休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十载不算长,新中国闪耀在世界之上;未来百年太短,属于中国的道路还很漫长。

铭记吧,曾经的往事由先烈书写,向前吧,未来之路在我们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