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鬱林县抚康区蒲塘圩贸易市场主要是北市场一带,即今北门寒山庙前面十字街口区域。这一带有石灰巷、竹篾行、糖行、糠行、宝行、算命行等等。在鬱林县较早成立的当铺,鬱林县商会蒲塘分会也是在这里。德利栈、三白楼、奇云楼等等酒肆客栈在糠行宝行。这里可谓商铺林立,商贩众多。是民国抚康城内最热闹繁华的地方。

民国时在蒲塘圩钟魁(音)当保安队长的时候,每逢年底最热闹的几个圩日会连续“收圩”逼礼。

(图为今位于东门老街的老门铺,左侧摩托车位置是销售台,打开上面门即可营业,车挡住了)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当时,收圩是这样的:当成圩热闹的时候,派人封锁圩几个闸门,不许出去,另派一群队员挑着箩担到市上向商贩或来圩人逐个强征实物,既没有布告,也没有征收率,只是随意索取。如一抬肉一百斤,可征五斤或七斤,一担白米,随便索取五、七斤、青菜,米粉,咸鱼,海味油盐......什么都要,手过要沾油。这种索礼,必然引起农民商贩反抗,往往弄得圩上鸡犬不宁,乱成一片。

(今位于南门老街的老门铺)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收圩”,按如今的社会形态,就是属于“扫黑除恶”的范围。如今这样情形早已消灭。但在当时,送年礼成风,如:佃农希望明年能继续租地主田地耕种,就千方百计向地主赠送年礼;雇工为求取得雇主明年继续留用,学徒为求师傅尽心迅速传授技术,也要送年礼;地主仕绅为了巩固其地位,县官谋求连任,也要向顶头上司献年礼。当时这些阶层都认为受礼,是社会约定俗成,并不是贪污,不是掠夺,上行下效。甚至变送礼为逼礼。所以,当时也有人上诉县府,但县府认为这是地方习俗,团民大家都过好年是合理的。“收圩”在县府眼中就不是事了,堂而皇之一直到解放才结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