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时评 | 2024,北京让文化惠民更加走深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舞剧《五星出东方》剧照。(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图片来源:新华通讯社

文化惠民、文化为民、文化乐民、文化利民。1月21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北京市市长殷勇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今年,北京将充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统筹用好各类文化产业引导基金,推动文化企业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提质升级。举办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1.6万场,推进“书香京城”“博物馆之城”建设。办好北京国际设计周、国际电影节和国际音乐节等文化交流活动。

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今天,美好生活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更涵盖了精神文化生活。尊重人的文化权益,关注文化民生,让文化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人民群众,用人文的情怀关怀人、疏导人、引导人,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时代新征程赋予的重要使命,也是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的迫切需要。北京既是一个地理区域,更具有政治属性,区域属性体现为“城”,政治属性表现为“都”。围绕“都”的功能谋划“城”的发展,以“城”的更高水平发展服务“都”的功能,都离不开文化的力量,必须全力打造文化标识、建好精神家园,推动文化建设转向高质量,不断把文化惠民推向新高度。

坚持文化惠民,建设精神家园,必须增强文化凝聚力。文化是灵魂,也是桥梁、纽带,具有凝聚民心和增进民生福祉的功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光嘴上念叨不行,必须得有投入,有硬件,有载体,有平台。近年来,北京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城市文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高品质的公共文化设施次第建成,大力度的文化惠民活动层出不穷,高质量的文艺精品精彩纷呈……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23年,着力打造“演艺之都”首次写入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出台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举办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1.7万场,营业性演出突破4万场,让文化的凝聚力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坚持文化惠民,建设精神家园,必须增强文化感召力。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和需要也在不断提高。让市民能够充分享受文化的饕餮盛宴,必须提供高品质、多元化的公共文化产品,不断拓展内容,创新方式,让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途径与百姓需求有效对接,更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23年,北京新增11家博物馆备案、27家“类博物馆”挂牌,改进旅游景区门票预约机制,成功举办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留存在京华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正在越来越多地活起来。加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11部文艺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数量连续三届居全国首位,精心打造“北京榜样”品牌属性……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让文化强国建设在北京掷地有声、回音嘹亮,给市民带来身心愉悦和审美享受。

坚持文化惠民,建设精神家园,必须增强文化创造力。在追梦路上,不论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是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对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把现代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市民的心田,满足市民求知、求乐、求美的强烈愿望,为文化自信架起一座桥梁,才能使追梦的脚步更有力、奔跑的步伐更稳健。2024年,北京市坚持以文铸魂、以文兴业、以文育城,从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全面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从加大“演艺之都”建设力度,到充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政府工作报告对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部署,对文化惠民的安排,让文化渗透到寻常巷陌的日常生活中,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和人文气象,必将让文化惠民的成色更足、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强,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展现北京之为、贡献北京之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