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千年的“龙鳞”竟然重现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6年,河北一小伙放弃航天专业的铁饭碗,不惜与父母断绝关系也要耗费13年的时光,研究中国失散千年的传承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1

这位年轻人名叫张晓栋,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河北工人家庭,父母为了维持家计,常年在外奔波。

作为独生子,他从小性格内向,大部分时间都守望着父母离去的背影。

好在,爷爷家保存了一些上个世纪的旧书,这成为了张晓栋最喜欢的玩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当父母外出,张晓栋就一个人钻进书房,从破旧的书堆里翻出自己喜欢的书籍,跃跃欲试地阅读。

起初,他年纪太小,看不懂内容,只能欣赏书中的插图,但书页整洁的文字和插画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他就爱上了书籍,并在无意中打下了扎实的文化根基。

张晓栋长大后考入大学,他选择到图书馆自习,沉浸在书海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学给了张晓栋更多阅读的机会,也启发了他对书籍的好奇心,他渐渐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些精美的书籍是如何制作的呢?

带着这个问题,张晓栋开始研读书籍印刷相关的著作,原来,制书是一门古老而复杂的技艺,历经演变才发展成今天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晓栋被书籍背后的故事深深吸引,产生了自己移动制书的念头。

大学毕业后,张晓栋果然放弃了专业工作,进入了一家书籍印刷协会。

在这里,他受到专家的熏陶,见识到各种印刷技术的魅力,这两年的经历,让他对书籍印制有了初步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移动互联网带动电子书兴起,纸质书逐渐衰退,但张晓栋依然深信,纸质书蕴含的魅力是电子书不可比拟的。

为了复兴纸质书,他开始钻研一种罕见的唐朝书籍装帧技术——龙鳞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2

龙鳞装,一种独特而神奇的古代书籍装帧艺术,它起源于我国唐代,然而时至今日,真正了解它的人寥寥无几。

龙鳞装的名字来源于它独特的装帧方式,将书页做成鳞次栉比、互相交错的形状,酷似龙身上坚硬发亮的鳞片,所以人们称它为“龙鳞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唐代以前,我国的书籍以竹简、绢帛等材料为主,装订形式较为简单。

到了盛唐时期,造纸术的进步让纸张得到广泛应用,书籍装帧艺术也随之繁荣起来,当时除了普通的线装书和折页书,还出现了作为皇家藏书而设计的龙鳞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传龙鳞装是当时一位宫廷工匠根据龙的形态所启发创造的,他将书页对折、叠叠相连,模拟出龙身鳞片的质感。

这种装帧方法非常考验工匠的手艺,仅有少数达官贵人能享用到,而它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奇妙的翻阅体验,也让龙鳞装在当时的上流社会中极为流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鳞装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开合有如神功,整本书关闭起来时,只是一卷平平无奇的长轴,并看不出里面的内容。

但翻开书卷,陆续翘起的书页犹如龙舒展开来的鳞片,层次分明,造型生动。

正面打开时,书页会完全展平;当从侧面翻阅时,书页会自然卷曲成各种角度,每一段文字都落在最恰到好处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翻页体验极富观赏性,视觉冲击力极强,宛若身临其境,捕捉住了龙的灵动之姿。

此外,龙鳞装的书页多采用薄而韧的宣纸或丝绸,手感极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人们翻动书页时,还可以拂过细腻的质感;书中墨迹的淡香也会随之缭绕四溢,无不令人陶醉,这种立体的、多感官的翻阅体验,是电子书难以比拟的。

由于制作工艺复杂,加之适合的书稿选取有限,龙鳞装在历史上一直属于小众装帧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3

当张晓栋决定要将龙鳞装这一失传已久的书籍装帧技艺复兴时,他面临的第一道难题就是资料匮乏。

关于龙鳞装的文字记载太少,他只能四处访谈当代书法家、博物馆专家,絮絮索索拼凑着这门绝技的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不容易掌握了些皮毛,张晓栋迫不及待想要动手试做。

但他很快意识到,仅仅依靠拼凑的信息要成功,必须要有大量的反复试验,于是,他开始了漫长的摸索之路。

选择合适的纸张是首要问题,张晓栋想要纸张柔软轻薄,以呈现飞舞感觉,但他试过的生宣纸都会因墨水而变形,达不到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他换了一种又一种纸张,实施无数次试验。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他终于找到了绢纹宣纸。

接下来就是精心控制页间距隙,这直接影响翻阅效果的流畅性,张晓栋在试验中发现,间距太小会使页间粘连太紧,翻阅不灵活;而过大的间隙则会破坏书卷的美感。

经过细致计算,他确定页间距隙控制在0.1毫米以下,既保证书页连接牢固,又能灵活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大的难点在于书页的精准拼接,龙鳞装的数百页薄纸必须完美契合,哪怕出现0.1毫米的偏差,也会在书卷中导致明显间隙。

张晓栋反复调整书页的裁切与粘贴,严格控制每一页的位置,终于使书页高度吻合,契合处毫无缝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装帧书脊时,张晓栋也面临挑战,书脊的厚度直接影响阅读体验,太厚会闭合不紧,太薄不够结实。

经过比较,最佳厚度是1.5毫米,而脊上的书名题款,凹陷深度也要精确控制,以免破坏书籍美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反复试验,张晓栋裁剪书页,使之拼接成一幅完整的画卷,他使用几千页不同颜色的纸张,最终组合成了绚丽的画作,将龙鳞装昇华到了艺术的境界。

三年后,张晓栋终于制作出了人生的第一本龙鳞装书,这是一部以佛经为内容的书籍,薄如蝉翼,翻阅时书页轻轻飞舞,美不胜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刻,失传的龙鳞装技艺重现了!成功的喜悦冲淡了张晓栋前期的所有艰辛。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张晓栋付出了巨大努力,在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吃不起白饭,只能用馒头和咸菜充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在他没有放弃,用毅力支撑了下来。这成为张晓栋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首部龙鳞装书的完成,只是一个开端,此后十余年,张晓栋继续钻研这门技艺,进一步提高了制作水平,完成了多部融合中华文化精髓的龙鳞装书籍。

它们在书法、装帧艺术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准,将这一古老技艺发扬光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结语

13年过去了,张晓栋终于成为当世的龙鳞装传承人,但他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对蝴蝶装、经龙装进行创新尝试,将中国古老的装帧技艺发扬光大。

一位青年的执着与创新,让龙鳞装焕发出新的生机。

我们看到,传统与创新并不矛盾,当我们传承文化精髓之时,也要保持勇于创新的心态,这样才能让传统技艺发光发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