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二月三十,也就是除夕。灶君在十二月二十三上天后,十二月三十这一天也是灶君下天的节日。三十日迎灶君返回人间,叫迎福、祝福。习惯上家家备丰盛的三牲酒礼奉敬灶君,兼祭祖宗,天地神位,商店还要加祭关公、财神。也要前往社坛祭祀社头伯公,这是一年之中最后的一次祭祀。另外,大年初一各家各户是不准杀生的。所需的祭祀品,和初一的食物一律要于三十晚汤杀停当。

(人们去社坛祭祀)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在旧时,为了迎福祝福,禁忌极多。是日家里长辈会一再嘱咐小孩,说话要避凶就吉,不许乱讲。见人时要装成笑脸,见老人要恭喜说声:“添福增寿”;见商人要说:“恭喜发财,一本万利”;见大人要说:“恭喜发财,万事如意。”又嘱咐不能讲劏讲杀。杀鸡杀鸭,要说是汤鸡,汤鸭。汤与劏同音,做菜的汤水要讲是顺,辣羌讲作和气。新年不能煲药,讲药也不对,应讲作太平茶。侬时听到这些话,大多入不了耳,因为想着置办的新衣,烟花炮仗这些高兴事。一但出现跌碎碗这样的糗事,大人也不能责骂,会让小孩说:“碎碎平安,事事顺利”这样的好话。这样的习俗一般要持续到过完正月十六,也就是出年。

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解放后沉寂了一段时间,改革开放后又恢复如初。延至今时,人们通常给自己直系的侬儿压岁钱一旧水(一百元);本堂侄(孙)一,二寸水(一两拾元),不过百;除上面至亲外的兄侬弟女、六亲八戚、亲朋好友的侬儿通通一寸水(一拾元)。当然也有人会斟酌后封多些利是,但大体如上。蒲塘的压岁钱习俗,乃比较正面的民俗,是真正意义的压岁钱,从不曾改变。和广东的习俗大体相似,与桂东南的广府文化无异。这样的红包利是开支对于普通人家是正常可接受的,不至于成为负担。也不会因自己侬儿多或少,造成收的红包多寡而懊恼。小孩的压岁钱因数目不大也真正属于自己,侬儿自己可以自由支配,不用上交家人,可以开心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以在蒲塘圩春节期间,能见到三五成群的侬儿一起玩耍,一起去撸串,去超市。这样的情形在城区较鲜见。

大年三十这天重要一项习俗是贴春联,蒲塘与桂东南一样,也是习惯贴白头春联(春联红纸头部约几公分留白不染红色)。贴白头春联是人们纪念为国牺牲的英烈传统。民国以前,蒲塘人节日还要到“义勇祠”进行祭祀,“义勇祠”是供奉在抚康战事牺牲的英烈牌位。位于蒲塘小学旧址的“义勇祠”民国时期已捣毁!习俗上,近期有白事的人家,就不用再贴春联了,过节时宜低调筹办。有喜事不久的人家也可继续使用喜联,不用换新。

大年三十,合家晚餐之后,要点灯守岁直燃到天亮,据传说,火乃吉兆,能驱邪辅正,要点起灯照到明年,新旧岁交接时,不允许睡觉,要放鞭炮除旧迎新,要听到初一子时后才能睡觉。一挨天光后,又再放一封大鞭炮,大声讲上几句吉利话,这样新的一年当“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完)

蒲塘十二月二十三“灶君”上天习俗

蒲塘冬至节习俗

蒲塘九月重阳节习俗

蒲塘中秋节习俗

蒲塘七月十四习俗

蒲塘挂灯习俗

春节过大年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