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鲁歌

先秦·佚名

彼妇之口,可以出走;

彼妇之谒,可以死败。

优哉游哉,维以卒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首诗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彼妇之口,可以出走”,通过“妇”的口吻指责当时权臣的行为和言论,表达了作者对于他们把持朝政的不满和反对。第二部分是“彼妇之谒,可以死败”,通过“妇”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君的失望和忧虑,认为他缺乏足够的权威和能力来掌控国家的发展方向。第三部分是“优哉游哉,维以卒岁”,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出走的决心和信心,认为只有在远离政治漩涡的地方才能安享晚年。

这首诗大概创作于春秋时期,一个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诗中的“去鲁”,暗示着诗人对当时政治现实的失望和无奈。而“彼妇”,也被认为是诗人的自况,表达了他/她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反感。

去鲁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象征手法,展示了诗人的高超艺术技巧。通过对比“彼妇”的“口”和“谒”,诗人成功地表达了对当权者的批判和对个人自由的渴望,这种对比手法不仅加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使得主题更为鲜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首诗通过“彼妇之口”和“彼妇之谒”的描述,强烈地表达了个人在追求自由和独立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彼妇之口”代表着一种选择,即通过言辞和说服力来应对压力,但这可能导致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性受到限制。“彼妇之谒”则代表另一种选择,即通过妥协和屈服来应对压力,这可能导致个人的尊严和原则受到损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去鲁歌》既是一首政治诗歌,又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学思考的作品。诗人通过“优哉游哉,维以卒岁”这样的诗句,表达了他/她对生活的态度和思考,即只有摆脱世俗的束缚,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内心的平静。这种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不仅对当时的读者有启示意义,对今天的我们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压力时,应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而不是轻易地放弃或妥协。同时,它也提醒我们,真正的自由和独立不仅仅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选择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