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螈(学名:Proteus anguinus)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它的外形很像中国神话中的龙,有些人认为它是龙的后代或幼体。

洞螈长约30厘米,它有四肢,但没有爪子,尾巴扁平,头部有三对外鳃,这是它用来在水中呼吸的器官。它的皮肤没有色素,呈现粉红色或白色,因为它常年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洞穴中,它的眼睛退化成了两个小黑点,几乎失去了视力,但对光有感知能力。它靠着敏锐的听觉和嗅觉来觅食,它的食物是和它一起生活在洞穴中的小虾和昆虫,以及那些被暴雨冲入洞穴中的蝙蝠粪便。它的生活环境非常恶劣,食物稀少,因此它的新陈代谢很低,可以吃一次,待机7年不动弹,十几年才交配一次,既节约能量,又防止繁殖过度造成生存空间的挤压而带来灭绝。洞螈的寿命长达70年甚至100年,是两栖类动物中寿命最长的一种。

洞螈的繁殖能力很低,它的性成熟期很晚,雌性需要10年,雄性需要15年,它的交配周期很长,平均12年才交配一次,交配后只产下几十个卵,而且只有很少的卵能孵化成幼体。洞螈没有经历过幼体到成体的变态过程,它的外鳃和尾巴一直保留到成年,这种现象被称为“永久幼态”。

洞螈是一种地理分布很狭窄的物种,它只分布在欧洲的第拿里阿尔卑斯山脉的石灰岩溶洞的地下水流中,主要在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等国。洞螈是欧洲唯一一种穴居的脊索动物,也是世界上最稀有的两栖动物之一,因此被列为濒危物种,受到严格的保护。洞螈的分布区域和生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水污染、水位下降、洞穴旅游等,这些都对洞螈的生存造成了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