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的父母肯定都关心自己孩子的顺利成长、期盼着宝宝会走路、会说话、身体好。
读书以后,希望孩子成绩好、多才多艺。希望他长大成人之后顺利的成家立业,为自己、为家庭、为国家尽可能的做出贡献。
但是你的孩子什么时候会开始关心你、体谅你的心情、贴心的为你着想,可能很多家长就说不出来了。
这些能力与一个叫做同理心的心理能力密切相关,这个能力对我们孩子的未来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竞争力,甚至幸福感都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所以,父母绝对不应该忽略孩子的同理心的发展。什么是同理心呢?
心理学把同理心定义为,在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不同的情况下,感受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想法、站在他人的角度替他人着想的能力。
有些人把同理心翻译成共情心,甚至直接理解为同情心,这其实还是不对的,这二者之间是有一些不同的。
同情心指的是我们能够理解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的心情、他的经历,让我们产生去帮助别人的冲动。
同理心呢?其实是对对方的心理状态的一种理解,这不仅包括对方的情绪,也包括对方的思想欲望和行动的倾向。有的时候还包括对对方的担心、对对方的期望、希望对方更加快乐一些。
我们的文化中有很多描述同理心的,与同理心相似的成语有很多,如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设身处地、心有灵犀。
所有这些指的其实都是我们对别人的情感欲望、行动倾向、心理活动的理解和感知。
为什么我们需要同理心呢?
我们发现刚出生的小孩子,当他们听到其他婴儿的啼哭的时候,那些婴儿也会跟着哭起来。孩子看到妈妈伤心的时候,其实小孩也会跟着妈妈一起难过。
当孩子一岁大的时候,看到其他小孩子伤心,除了跟着别人不开心之外,有些孩子还会试图去安慰别的孩子。比如给对方一个温暖的拥抱,或者去找大人来帮忙解决问题。
而到了两岁之后,孩子就已经能够逐渐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想法,自己的欲望感受和别人的欲望感受之间有什么不同。
因此,他们在面对别人的不愉快的时候,已经不仅仅是跟着他们一起难过,而是想方设法去了解别人的需求,希望能够更有效地帮助他们。
随着语言认知、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孩子们的同理心,也从原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情绪感染,慢慢转变为站在他人的角度,替他人着想。
他们会试图理解别人为什么不开心。此外,他们同理的范围也不再只局限于身边的人和事,他们开始能够同理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或者是其他地方遭受苦难的孩子们。
妈妈回家东张西望,你会发现,两岁半的孩子会过来问一句,“妈妈,你在找鞋子吗?”
孩子在吃冰激凌的时候,爸爸随意的看了一眼,孩子会停下来问一句,“爸爸,你想吃吗?”
这样的一种分享,其实也是同理心的一种表现。人工智能可以取代我们人类做很多的事情,但是它就不能够主动问这样的问题。
所以说 21世纪,我们需要的能力之一就是我们的同理心。
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7-12岁的时候,基本上具有非常完善的同理的能力,能够感受别人的痛苦,也能够感受别人的快乐。
当小朋友看到有人在伤害另外一个人的时候,大脑里参与道德判断的脑区也会被激活起来。
所以,人的道德之心和恻隐之心,其实也跟我们的同理有很大的关系。
虽然我们人类有同样的同理能力,但是同理心是有很大的个体差异的。
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的同理性的高低,可以从三个层次反映出来。
第一个层次,也就是最简单的同理的层次,就是能够理解对方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这是一个人的同理心最基本的表现。
比如说孩子在商场告诉妈妈,“妈妈,我想要玩具车。”如果这个妈妈立刻给孩子一个巴掌说,“你一天到晚就知道车,回家去。”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缺乏同理心的反映。妈妈听到孩子的话,可能也看到了孩子充满渴望的眼神,但她并不能接受孩子的感受,可能还强加了很多自己的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愤怒、压抑、焦虑、痛苦等等。
有同理心的妈妈,在听到孩子这样的一种表达之后,她的表达可能更加正面,妈妈会说,“宝贝,我听到你说想要玩具车,妈妈知道了。”
你别看这句话这么简单,其实表明了我们关注而且理解,这就是一个同理心的体现。重复对方的语言是同理心的最简单的提升方法。
当然如果你不理解孩子的话,你也可以问一句,“你这是什么意思”?继续的了解对方,同理心会得到体现。
除了语言表达之外,同理性强的人还关注对方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这是人的天性,也是我们的天赋,是不需要刻意培养和学习的。
一个人笑着对你说我离婚了,这里面表达的意思可就复杂多了。同理性缺乏的人,可能会立马回应,“你怎么离婚了?”或者说,“我早就说过,你就不应该结婚。”
具备同理心的人,他就不会这么说,他一定会问,“你笑着说这件事情,是不是有什么秘密?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吗?”
这就是同理心的最简单的层次。
同理心的第二个层次,就是要理解对方没有表达出来的情绪、情感和想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当一个人心里想着某件事情,嘴上却说着无关紧要的另一件事情,把特别重要的信息放在后面或者根本就不会说。
比如说丈夫刚进家门,妻子说,“老公,你总算回来了,你都不知道今天家里有多脏啊?”丈夫回答,“是吗?我看看!”
妻子不高兴的说,“今天孩子一点不省心,老是哭。”丈夫回答,“真的吗?我去哄哄她。”
妻子发怒了说,“奶粉快没了!”
丈夫穿上鞋说,“我这就去买。”
这位妻子所说的真的是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吗?接连3句抱怨,丈夫都试图以满足对方的方式回应,但却没有意识到,被这些语言掩盖的真实需要。
其实,看上去妻子是在连续抱怨一些家务琐事,但抱怨之下,却又没有说出这些情绪可能是由家里的其他事情引起的。
如果丈夫的同理心比较高的话,更好的做法是跟妻子进行情绪层面的沟通,可以问一问,“亲爱的,你今天看上去心情很烦躁,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
这种同理心就更有助于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和感情。
同理心的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在理解对方内心真实需求的基础之上,通过自己的言行,让对方的需求得到满足。
比如说一个痛苦的人,也许此时此刻,他最需要的不是你的建议,也不是不停的安慰。
可能他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安全的、可以哭诉的环境,或者是你的陪伴和拥抱,甚至就是一盒能够抹眼泪的纸巾。
同理心可以让孩子更加幸福!爸爸妈妈们,你们的同理心达到第几个层次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