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新一轮巴以冲突、苏丹武装冲突及埃塞俄比亚与索马里争端的叠加冲击和持续震荡下,红海地区局势近期颇为紧张。为加深对红海地区当前局势及未来走向的理解,探索红海地区研究的可行路径,扬州大学非洲研究中心(苏丹研究中心、苏丹和南苏丹研究中心)、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于2024年1月27日(周六)联合主办“区域国别学视野下的红海地区研究暨学术期刊建设专题研讨会”。

来自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南京大学非洲研究所、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湘潭大学中非经贸法律研究院、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权威专家学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国别区域分社、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扬州大学学报》编辑部等学术期刊和出版机构的编辑,以及扬州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处、外国语学院的领导和专职研究人员等30余人参与了研讨。本次研讨会的两个专题即“当前红海局势及中国海外利益维护”和“《红海地区研究》期刊建设”分别由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何山华教授和非洲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姜恒昆研究员先后主持。

一、当前红海局势及中国海外利益维护

共有8位专家为本专题作主旨发言,重点分析红海地区研究的重要性,红海危机的原因、现状、影响、走向及中国的应对。

红海地区研究的重要性

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王金铨教授认为,红海地区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是世界互联互通的关键枢纽、全球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以及重要的军事战略走廊,在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影响。面对红海地区局势的恶化,展开红海地区相关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此次专题研讨会的召开将进一步推动对红海地区局势的了解、相关研究的开展以及《红海地区研究》学术期刊的建设。扬州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俞洪亮教授介绍了扬州大学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在实体化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2023年11月,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备案中心)考核工作实地调研”小组专家对研究中心进行调研,建议依托现有实体机构的专职研究人员,聚焦开展红海地区研究并创办专业学术期刊。目前学校大力投入资源启动红海地区研究大数据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创办专业学术期刊。南京大学非洲研究所所长张振克教授认为,东北非国家在自然与经济上联系密切,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关系复杂,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下的争端与冲突不断。因此,东北非国家具有重要的地缘经济与战略地位,国际发展合作的潜力巨大,重视和助力东北非国家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红海危机的原因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指出,大国关系陷入僵局、大国协调失灵是巴以问题僵持难解的国际体系根源,矛盾丛生的地区格局和盘根错节的地区大国关系无助于巴以问题的解决。此外,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不断衰落是巴勒斯坦问题日趋边缘化的根源之一。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章远教授指出,巴以冲突问题难解的主要原因在于,这是当前世界秩序变动过程中多重结构性矛盾嵌套的反应。

红海危机的现状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唐志超研究员指出,当前美国与胡塞武装冲突的主线是新一轮巴以冲突引发的地区冲突及其外溢,明线是美以阵线和以伊朗为首的阵线的地区斗争,暗线是美伊作为背后推手的争斗。美国对胡塞和也门的目标在于扼制胡塞武装对红海航线安全的威胁,美国打击胡塞武装带来的连锁反应尚有待观察。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研究员指出,红海危机具有复合性与跨区域性,当前红海危机中的行为主体包括世界大国、中等强国、红海弱国和非国家行为体、以及动荡国家。

红海危机的影响

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教授指出,红海危机挑战我国海外利益,亚欧供应链面临失序,中东地缘政治局势再添不确定性。美国强势介入红海局势或将进一步加剧原本复杂的也门政局,甚至带来“地区代理人战争”升级的风险,进而危及波斯湾地区的安全形势和政治稳定,并导致该地区主要经济体之间出现裂痕。刘中民表示,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极力规避在中东再次陷入战争泥潭。然而,巴以冲突严重破坏联合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准则和大国集体安全机制,西方社会内部的撕裂加剧,反犹主义和伊斯兰恐惧症同步上升。孙德刚认为,巴以冲突导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国方案”前景暗淡,加沙危机向南外溢导致也门危机,并引发美英对胡塞武装的打击,危及全球供应链并阻碍也门民族和解进程。章远指出,作为一个新兴的全球大国和主要的经济体,中国越来越多地投资于红海地区国家并与之发展合作伙伴关系。红海危机对于中国的海外利益产生的可见影响包括:经济上,可能会扰乱中国的贸易航线和海上活动,影响货物和能源资源的流动;安全上,增加中国在受影响国家的资产和人员的安全风险;外交上,国际社会可能要求中国在该地区发挥更积极的外交作用。

红海危机的走向

刘中民认为,新一轮巴以冲突基本不会走向大规模冲突,不致对中东地区格局产生颠覆性影响,很难改变巴以关系的模式以及美国推动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正常化的做法。孙德刚认为,2024年巴以冲突将常态化,也门危机前景不明朗,红海危机将出现低烈度、突发性、长期性、联动性等特点,红海地区的社会、军事和政治三重危机将相互叠加。唐志超指出,中长期内,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军事占领所带来的反应,可能会比对哈马斯打击的反应更大。未来,美国对胡塞武装的持续打击可能改变也门国内的政治生态和权力结构,甚至引发地区国家政策的调整。加上美国大选带来的不确定性,危机升级可能会直接影响中国和伊朗,中国的红海地区利益维护亟待多方布局。

中国的应对之策

马晓霖认为,鉴于红海危机是巴以冲突外溢效应持续扩大的体现,因此应更多关注胡塞武装与传统海盗之间的根本区别,推动落实“两国方案”,塑造符合中方及红海地区各国利益的和平机制,采取多边方式加强同伊朗、胡塞武装及周边阿拉伯国家的沟通协商,避免红海危机失控。与此同时,应寻找海运替代方案,降低运输成本顾虑。张振克认为,鉴于东北非地缘关系复杂,矛盾交织,中国在东北非海外利益维护方面应重视双边合作这一大方向。中国应高度重视航运大通道的安全,通过助力东北非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提升在东北非的影响力;注重东北非国家的农业和农村发展,以打造民意与社会基础,赢得在东北非地区的外交主动。章远认为,中国的应对措施应包括经济多元化、贸易路线多样化、开展安全合作、外交接触与斡旋、支持通过集体努力解决红海危机等方面。

二、《红海地区研究》期刊建设

本专题聚焦《红海地区研究》集刊的重要性、办刊机遇与挑战、办刊路径、质量保证等话题,共有8位专家作主旨发言。

《红海地区研究》的价值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韩志斌教授指出,学术刊物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学术界的稀缺资源以及扩展学术影响力、提升学术话语权、获取学科建设资源的重要筹码,也是建构本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和彰显学科特色的窗口。《红海地区研究》的创办,可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我国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颖教授指出,区域国别类期刊需加强对国际政治、国际关系重大问题领域的研究,《红海地区研究》应在重视红海区域与国别问题研究的同时,跟踪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为中国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和国际问题研究的繁荣服务。

《红海地区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审、国别区域分社总编辑高明秀指出,国别区域类集刊的发展既有时代机遇又面临挑战。全球新格局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推动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交叉学科,并引发区域国别研究热潮,这是《红海地区研究》发展的时代机遇。然而,在办刊过程中,主办单位可能在经费和人员投入、组稿、考核与评价体系认可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出版方则在稿件质量、编校出版环节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等方面面临挑战。《红海地区研究》的努力方向在于主办单位严抓学术质量,出版单位严格规范要求。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西亚非洲》编辑部主任詹世明指出,随着区域国别研究热潮的兴起,区域国别研究期刊在期刊分类和评价体系中被单列的可能性较大,因此需明确办刊目的,定位高水平期刊建设。《红海地区研究》的研究对象热点问题多、议题多样,具有可待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主办单位有区域国别研究的基础、有研究对象国语言优势,与期刊有较高匹配度。面对存在的挑战,应平衡学术规律、办刊规律与评价指标体系之间的矛盾,先谋生存再求发展。伴随评价体系的调整以及A刊单列区域国别研究,上述矛盾将有所缓和。

《红海地区研究》的质量保证

韩志斌指出,要严格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度、原创首发制度,在大社、名社出版,提升办刊的质量。詹世明建议,最初办刊要体现学术性和专注度以及思想、特色和思潮;严格审稿和审查制度;需要争取学校在人员、资金、制度方面的支持,建立宣传平台并纳入学校评价体系。张颖指出,《红海地区研究》应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明确选稿的政治导向、政策导向、价值导向、安全导向,选稿过程中坚持前瞻性、规范性和问题意识,尤其注重思想性、理论性与创新性;选稿要坚持原创性、本土性和规范性原则,将新观点、新角度、新材料视为好文章的灵魂。此外,还应加强与学术界的交流与联系,以扩大刊物的影响力,建立稳定的作者群。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编审张敏指出,《红海地区研究》的选稿应坚持学术创新度(衡量论文提供的新知识对学术发展的促进程度)、论证完备度(衡量论文的研究规范程度和严谨程度)、社会价值(衡量论文对社会发展进步可能产生的推动作用的大小)、难易程度(衡量论文研究投入劳动的多少)四大指标。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赵俊研究员认为,可以有意识地选用海外稿件,特别是一定数量的非洲专家学者的优质稿件。

《红海地区研究》的办刊路径

韩志斌指出,《红海地区研究》的刊物定位应突出独特性和学术性,以文章质量为核心;从国别和区域研究的视角,推崇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建立纵向管理体制,将编辑工作纳入单位的考核;以“破五唯”为契机,以进入CSSCI集刊为目标;湘潭大学中非经贸法律研究院院长洪永红教授指出,要重视《红海地区研究》与同类期刊的协作发展,期刊之间有必要建立联盟,相互看见,相互交流,相互支持,抱团取暖。各期刊的定位不尽相同,可以考虑建立稿件交换机制,将不符合本刊定位但有学术价值的文章推荐给其它期刊。此外,要定期轮流召集期刊间研讨会议,以此展开经常性交流。赵俊指出,需要坚持独特的期刊定位并注重学术传承,刊发的论文应以研究类型为主并注重学术累积。由于区域与国别研究已经形成规模,期刊之间的竞争性比较大,新创办的期刊已无先发优势,因此应注重精品意识。选题设置方面,需要在关注热点问题的同时注重学术积累而非知识点的简单累积。栏目设置方面,区域与国别研究领域期刊的栏目设置,整体上呈现综合性强、领域跨度大、以历史和政治为主、注重理论和方法论研究等特点。《扬州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刘华指出,要将《红海地区研究》办成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意识形态重要阵地、坚持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坚持开放办刊理念、加强编辑人才培养、建立多媒体矩阵。

主题讨论结束后,与会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最后,俞洪亮教授作会议总结,他表示通过专家发言,加深了扬州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对红海地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坚定了中心从事红海地区研究的决心;同时,专家们的发言也让中心意识到《红海地区研究》集刊虽前景光明,但也不可能一撮而就,需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关注我们一一扬大苏丹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