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条》回到了张艺谋的现实主义路线——我刚打开影评写作文档写下这一句,立刻就发现自己似乎说了句不怎么准确的话。

市面上对张艺谋的评价总体概括来说,现实主义似乎并不是他的主要标签。他最为人称道的特点“色彩”,更多似乎是视觉和感官层面的。

但是,如果你就此忽略了张艺谋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底色,那么就容易忽略他的作品很重要的一块艺术力量,以及他与时代、与社会的紧密勾连。

且不用说上个世纪他所拍摄的一系列现实主义影片,比如《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等等,即便是大片时代开启后,他也拍摄过如《千里走单骑》《一秒钟》等现实主义力作。

而《第二十条》仍然与张艺谋以往的作品一样,紧密关联时代议题。

《第二十条》包含了三个案子,一个是王永强郝秀萍反杀村霸案,一个是主人公韩明的儿子与教导主任儿子的校园霸凌案,一个是较为简略的张贵军防卫过当案。

这三个案子,都包含了“正当防卫OR见义勇为”的因素,也都与当下社会议题中大众关心的基层黑恶势力、校园霸凌、见义勇为OR正当防卫尺度等话题息息相关。

更重要的是,三个案子都说到了传承。王永强郝秀萍为了替女儿看病欠下了村霸的高利贷,导致了后来的命案,韩明为了儿子与张译饰演的教导主任反复周旋,而张贵军执着上访的精神动力之一也是他的女儿。

同样,这部片子也沿用了当年激发大众热议甚至引发了相关的法律探索的《秋菊打官司》中“秋菊”这个“一根筋”的人设。其中高叶饰演的韩明同事吕玲玲、马丽饰演的韩明的妻子李茂娟,以及张贵军的女儿都有多多少少的“一根筋”人设。

当年《秋菊打官司》让大家记住了那句台词“我就是想要个说法”。不过当年的剧情是让秋菊与基层的权威村长在最终依靠情理达成了和解,但法律姗姗来迟的“说法”反而让她陷入了困境。

而《第二十条》出炉的今天,社会环境更加复杂,人们对公平正义、对道德人心的期待更为迫切,那张艺谋到底交出了怎样的答卷呢?

在观影过程中,我不得不承认我一直处在一种又担心又期待的状态。首先,各种喜剧的桥段和插科打诨,无疑会让影片的现实主义意味产生冲淡,而让人联想起去年《满江红》的笑料不断与悲剧底色的合体。

这依然是我之前总结的,中国电影在筚路蓝缕直至今天所承载的突破以往电影范式、尤其是好莱坞所创造的类型范式的历史使命。而中国电影的“融合类型片”之路,不仅由郭帆、文牧野、饶晓志、韩延等“80后导演”作为中坚力量,张艺谋这个已经古稀之年的“老牛”依然“老当益壮”,不得不让人敬佩。

越是如此,我越是担心这个影片的严肃议题和现实主义意味,最终被淹没在一片插科打诨的气氛里,成为消遣。

不过,好在影片在最后终于拉了回来,用主角韩明在听证会上的一席演讲将情、理、法三条路径融会贯通,将三个案子和它的主人公也凝聚到了一起,成功共情了观众与烘托了主题,张艺谋的基本功还是在的。

这种手法其实很常见,也是好莱坞类型片的惯用手法,最近一次应该是在艾伦索金的《芝加哥七君子事件》里。

但《第二十条》还是有所区别,这种区别源于中美两国不同的体制背景,以及法律和社会文化。

让我们摘录一位豆瓣影评人评价《秋菊打官司》的话:

Accattone 看过 2018-10-02 11:11:07
张艺谋最耐人寻味的作品,不管主线情节合理与否,秋菊追寻“说法”所为何苦(作者故意省去事端的起因/借由他人之口切入秋菊的坚持,可见情节不过是一个切入点)在这之外,借由秋菊漫不经心的视线,张敏感的捕捉到过渡年代愈加分离的城县乡百态,向纪实风格的转型期能有如此杰作,于艺术于社会,其重大意义皆让我叹服 再说回秋菊来来回回的旅程,她和村长的犟大概是为我们所不解的。实际上,犟是改革开放中被抛弃者的一种心态的表现,他们长久以来固守着朴素幼稚却稳固成型的价值观,秋菊在这种无意识的坚持中,她要的说法(小人物的尊严)与通行的金钱(实用、功利)对立了起来,甚至对法律、机关、律师这些“新鲜事物”下了定义——个人价值(说法)和通用价值(金钱)的交易场所。如此,真实又立体的人物及其追求、原则,有笑有泪,既极好看又耐琢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秋菊打官司》是中国城乡社会变迁、农业文明跨入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的时代缩影,在这里,法律是一个舞台,唱的是时代变迁这个“戏”。

而到了《第二十条》,法律则无可争议的成为了核心。这从片名也可以看出来。

虽然韩明的演讲在片中故事里起到了“绝地反击”、“力挽狂澜”的作用,但我们作为观众内心明白,相似的纠结早就在我们脑海内心中萦绕,社会矛盾的逐渐尖锐和生活问题的复杂性让我们越来越需要内心的支撑,而冰冷的法条显然也需要更加人性化、时代化的解读与执行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人心的期待。

所以,“法律是什么,不就是公平正义吗?公平正义是什么,不就是老百姓内心的期待吗?”虽然有煽情之嫌,也确实是发自老百姓内心的呼声。所有这些直抒胸臆、振臂直呼,都是在替人民喊出内心的声音,因此这部影片的现实主义意味是浓厚的,社会价值是深远的。

更重要的是,影片多处提及了传承问题。在片中,韩明用一系列“扑克牌术语”向儿子展示了上重点高中、考好大学的重要性,以及因此需要向张主任“低头”的必要性。

然而,这种“考好大学大于一切”,确切说考分大于一切,一切社会资源甚至法律争议均以此为核心解决问题的模式真的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吗?

张艺谋无疑替观众发出了疑问,尤其是在与张主任这样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当面对质的时候,更是加重了观众的这种疑问。不过,张艺谋也替观众质疑了这一点,不仅剧情最终反转了,而且还设置了蒋奇明饰演的侄子这一角色,也说明张艺谋更多的把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同时也提醒我们,“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这是对当下的“唯考分论”的一次正面冲击。

所以《第二十条》无疑是一部春节档的重磅作品,三十年前的秋菊摇摇晃晃挺着大肚子进城告状的身影,变成了韩明平日里的唯唯诺诺,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振臂一呼,这是时代精神,也是平民精神的胜利。另外高叶虽然我之前就觉得她的台词有点“稚拙”,但这种不那么顺滑的口条反而凸显出她所饰演的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社会的核心期待和价值,就是由这样无数的普通人所构建和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