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春晚是过年的标配,春晚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食粮,春晚还是一代人的时间空间定格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科技的进步,春晚越来越从曾经过年的大众情人,到现在年轻人吐槽远离的对象,是春晚自身的变化跟不上时代,还是时代变了,让春晚逐步走向落幕呢?

我们需要从春晚的前世今生开始说起。

春晚起源于1979年,正式开办是1983年,今年的春晚已经迎来45岁的生日,从这样的时间线来看,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没几年,改革开发正式开启,我们的经济文化在向国际逐步接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革开发,意味着新的经济业态,意味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气象,在文化大革命以后,国家和人民一穷二白,物资费匮乏,文娱产品更是凤毛麟角,在当时几家人有一台电视机,这台电视机都成为附近几家家庭的焦点,特别是春晚这样的文化娱乐节目,后来成为家家户户过除夕的标配。

从这45年来看,春晚历经了两代人的青春记忆,至少陪伴了两代人的青春和成长。

春晚的节目,并非随便编排的,都是有一定的意义和目的所在,或为了引领时尚和潮流,费翔当年在春晚演唱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将这首歌的推广得家喻户晓;当年春晚喇叭裤的打扮,也掀起了一阵时尚的潮流和走向,将人们的审美和品位进行迁移和嫁接;赵本山郭冬临的小品,更多的是反应社会现象,讽刺社会现象,让人感同身受,好不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个精神文化娱乐文化和传媒文化不发达的年代,春晚的诞生,犹如一阵春雷在神州大地打响,当然春晚火热的前提,还要感谢电视机的普及。

从黑白电视机到彩电的转换,春晚的色彩经济学带来了更加审美的感观享受。

春晚的本质是共识,大年三十晚上一起看春晚跨年,一个国家需要共识,一个民族更需要共识,春晚就是这样的共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春节的共识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家人必定会在大年三十赶回来过年,曾经的春运大潮是过年的附带产物,春节并非只是为了一家人一起坐在一起吃饭,更多的是团圆,一边吃团圆饭,一边看春晚,便有这样的场景和画面诞生。

春晚这样有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那么现在的年轻人为何不爱看春晚呢?

一方面,春晚在不断变化,春晚的变化与这个时代的变化是同步的,春晚逐步注重形式,而促使内容空洞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非常明显的是龙年的春晚AI技术的大量运用,让春晚的视觉效果尤为天人,再加上服装的雍容华贵化,视觉审美拉满,技术的特效拉满,让人有非常愉悦的感受。

但是,春晚的语言类节目,逐步脱离群众,从曾经的嘲讽时事,到现在的避开红线,不允许嘲讽,更多的是歌功颂德,教育观众,通过这些语言节目,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但是这样被阉割过的话题,并引不起大众的共鸣,更没有人喜欢被说教,反而显得有些不伦不类,非常鸡肋。

也就是说,一场春晚看下来,几乎没有什么记忆点,春晚的形式和画面感非常有冲击力,但是春晚的内容大家都没有共鸣,都没有记忆点,都让大家觉得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年轻人就都不爱看春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科技化和物质化极其丰富的现在,年轻人不看春晚可以玩游戏,看电视剧,看电影,打麻将、打牌,约上三五友人喝酒,唱歌,出去吃烧烤,逛夜市等等,选择面更广,文化娱乐活动,以及人们可选择过春节的方式更加多元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老年人爱看春晚更多的是仪式感和习惯所使然,年轻人不爱看春晚是春晚的吸引力和趣味性,远远达不到缓解压力和疲劳,没有愉悦的记忆点,而游戏、电视剧和电影的感受都比春晚强,于是春晚这样的社会性的符号,在年轻人这里没有全部传承,被一部分年轻人抛弃,这部分年轻人抛弃的并不是春晚,而是一种不能缓解当代压力和焦虑的娱乐节目,这样的娱乐节目寓教于乐的作用和目的,让年轻人不能感同身受,这是一种商业和文化的断层,这也是一种商业的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