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AGo
- 一个关于欧洲的,严肃、有趣、激进的思想视觉文化志
- 奥托·皮纳:通往天堂之路
- Otto Piene:Paths to Paradise
2024年2月7日至5月12日
丁格利博物馆 · 巴塞尔
通过跨媒介视角,展览连接了德国艺术家奥托·皮纳(Otto Piene,1928-2014)经常被视为独特的艺术创作时期,“通往天堂之路”(Otto Piene:Paths to Paradise)提供了对皮纳作品复杂性的解读,其中包括几件沉浸式装置和鲜为人知的作品。展览旨在邀请观众重新发现皮纳对技术天真或浪漫理想主义的批判,从而在一个日益不确定的世界中提供具有变革性和富有想象力的扩展工具。
- “是的,我梦想着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 那还需要再做更糟糕的梦吗?
- 是的,我渴望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 那还需要回到狭窄的通道里吗?”
- “Yes, I dream of a better world.
- Should I dream of a worse?
- Yes, I desire a wider world.
- Should I desire a narrower?”
- —— 奥托·皮纳,《零 3》(ZERO 3),1961
专题首先探讨和表达了这位艺术家按照乌托邦式愿景塑造一个更加和谐、和平和可持续世界的理念,这种愿景将艺术扩展到传统媒体的界限之外,并将其投射到大气领域。展览不是按时间顺序展示,而是根据涉及反复出现的主题和多媒体(跨媒介)项目,来重新解读皮纳的艺术生涯。因此,展览连接了皮纳艺术实践中通常被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时期,即在杜塞尔多夫时的艺术项目“零”(Zero,1957-66)和1960年代移居美国后基于新技术发展出的“天空艺术”(Sky Art)作品。
- 奥托·皮纳,《六角公鸡》(Hexagonal Rooster),1983。“国际警报”(International Alarm)装置视图,天空艺术大会 '83(Sky Art Conference '83),慕尼黑,1983。
“通往天堂之路”将展出皮纳罕见的和长期以来广受赞誉的作品,以及未发表的资料,这个大型展览将认真探讨“草图和素描”(sketching and drawing)与其绘画、雕塑、装置、媒体艺术之间的紧密关系。他最重要的系列和主题实验项目 ——光栅和烟雾绘画、动态雕塑、灯光装置、充气雕塑和天空艺术、电视和新媒体的实验等等,将存在于彼此间的对话和他一生的草图实践当中。就展览范围而言,“草图和素描”这两个术语也鼓励人们对皮纳作品作出新的诠释,并促进对其广泛艺术实践更全面的理解。
- 奥托·皮纳,《无题》(Untitled,前一页的文字和渗色,左页);《无题》(Untitled,“风筒袜”设计,右页)。
- 奥托·皮纳,《黑堆氦雕塑》(Black Stacks Helium Sculpture)。1976年10月30日,明尼阿波利斯装置艺术展。
在理解狭义和广义上“草图和素描”这两个术语的同时,展览还探讨了皮纳是如何将它们转化为不同的媒介,即烟雾和光线绘画,并用可塑的充气造型为天空“绘制”动画。皮纳的草图实践是他全部作品中的一条主要线索,既涉及传统的绘画空间,即绘本,也涉及新的创新技术,如:电视广播、幻灯片,甚至激光。形象来说,“草图”也可以代表皮纳为自己艺术勾勒出的某种潜能 ——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潜能,克服艺术与技术之间分离的潜能,处理生态问题的潜能,以及最重要的是通过艺术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统一的世界的潜能。
- 奥托·皮纳,《无题》(Untitled,左页前一页渗色);《无题》(Untitled,“黑公鸡”右页)。
展览以主题为结构,引导观众穿越回皮纳从20世纪下半叶到21世纪的创作历程;结合雕塑、绘画、素描和档案材料(照片、视频和其他文献),呈现了他在不同媒介下和创作时期的艺术实践的核心主题。“通往天堂之路”的若干展厅将充斥着充气装置和灯光投影,邀请观众体验其艺术的空间性和肉体特质。在11个展厅中,展览的各个章节在不同密度和氛围各异的空间中展开,从充满张力的暗黑盒子到光线充足的通风空间。白色立方体空间中的演示与沉浸式光学、雕塑、动态体验交替出现。
- “......在我看来,仅仅赞美光明是不够的。还要走进黑暗本身,用光明刺穿它,使之变得透明。我从中剔除它的恐惧,把它变成一个具有生命气息的力量之源,就如同自己的身体一样,吸去烟雾,才能飞翔。”
- “…to praise brightness alone seems to me to be insufficient. I go to darkness itself, I pierce it with light, I make it transparent, I take its terror from it, I turn it into a volume of power with the breath of life like my own body, and I take smoke so that it can fly.”
- —— 奥托·皮纳,《零 3》,1961
在这些异构的空间中,展览强调了皮纳致力于跨媒介思考的承诺,并将其实践与他在1961年提出的“通往天堂之路”的主张结合起来。展览重点关注皮纳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的作品,当时他从“零艺术”转向“天空艺术”,并开始在美国和西德两地奔波,其中包括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沉浸式装置作品:《太阳的扩散》(The Proliferation of the Sun,1967)和《恶之花》(Fleurs du Mal,1969)。以及电视和灯光投影的早期实验:《科隆黑门》(Black Gate Cologne,1968)、《媒介即媒介》(The Medium Is the Medium,1969)和《太阳屋里的光迹》(Lichtspur im Haus der Sonne,1974)。被忽视的作品和新的档案发现,例如关于《太阳的扩散》早期版本的文献资料也将首次与他的罕见作品一同展出。此外,展览还将为那些自首次展出后就再未展出的,例如:《海葵:空中水族馆》(Anemones: An Air Aquarium,1976)、《风向袋雕塑》(Windsock Sculptures,1969-1970)以及从未向欧洲展出过的作品注入新的活力。“通往天堂之路”将提供一个跨媒介的视角,对皮纳的作品及其对20世纪艺术新趋势的贡献进行更为复杂的解读。其中的策展方法则强调了皮纳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开创性策略,以及探索艺术的公共、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潜力,这些策略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吸引力。
- 奥托·皮纳,《恶之花》,1968-1970,红色帆布、聚乙烯、鼓风机、计时器,213x127x120cm。
- 奥托·皮纳,《载人氦气雕塑》(Manned Helium Sculpture)。1969年1月5日,波士顿,为WGBH电视台节目《媒介即媒介》制作。
奥托·皮纳传记
- 1970年,奥托·皮纳为檀香山艺术展“轻风客机”(Light Air Pax)创作的装置《红色巽风 2》(Red Sundew 2),檀香山艺术学院。
奥托全名为:奥托·路德维希·威廉·赫尔曼·莱昂哈德·皮纳(Otto Ludwig Wilhelm Hermann Leonhard Piene),1928年4月18日出生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拉斯弗。1944年,作为一名15岁的高中生,他应征入伍,成为一名防空部队的童子兵。1949年开始,他在慕尼黑学习美术,后于1950年进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1953年,他还开始在科隆大学学习哲学和美学。
1958年,皮纳与艺术家海因茨·马克(Heinz Mack,1931,德)作为杜塞尔多夫“零运动”(Zero)的联合创始人开始崭露头角,冈特·乌克尔(Günther Uecker,1930,德)后于1961年也加入该组织并成为核心成员。与战争时期的黑暗和当时行动绘画(gestural painting)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零运动”宣称艺术将从新开始,面向光、振动、纯洁、能量和宇宙,它很快成为一个在欧洲颇具影响力的艺术运动。让·丁格利(Jean Tinguely,1925-91,瑞士)等“零”艺术家的共同点是对视觉感知、动感、形式的彻底还原充满激情。正是此时,皮纳创作出了光栅绘画(Raster Paintings)和烟雾绘画(Smoke Drawings)等早期先锋作品,并发明了属于自己的光芭蕾舞剧(Light Ballets)。
20世纪60年代末,皮纳在艺术上取得进一步的突破,成为麻省理工学院高级视觉研究中心(CAVS)的首位国际研究员,并于1974年接替捷尔吉·凯佩斯(György Kepes,1906-2001,匈)担任该中心主任。而第二个重要标志性时期则源自他发明了天空艺术,其中的亮点便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闭幕式上在奥林匹克公园湖面上空出现的《奥运彩虹》(Olympic Rainbow)。
- 奥托·皮纳,《奥运彩虹》(Olympic Rainbow),1972。实验装置,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1972年8月1日。
出于对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兴趣,皮纳成为了媒体艺术的先驱;例如,1968年,他与阿尔多·坦贝里尼(Aldo Tambellini,1930-2020,美)合作创作了《科隆黑门》,这是有史以来第一部电视艺术作品。其艺术生涯中的另一个里程碑是《中心光束》(Centerbeam),这是一部由CAVS在皮纳指导下,为第六届卡塞尔文献展合作创作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跨媒体作品。
奥托·皮纳于2014年6月17日去世,当时他正为在柏林新国家美术馆(Neue Nationalgalerie in Berlin)屋顶上举行的“天空活动”(Sky Event)作准备,该活动也是“更多的天空”(More Sky)回顾展的一部分。
- 奥托·皮纳,《门兴格拉德巴赫墙的灯光室》(Lightroom with Mönchengladbach Wall),1963-2013,纸板、木材、金属、马达、灯光,尺寸可变。
■展览附有一本图文并茂的目录,其中包括由Hirmer出版社出版的五篇研究文章(共288页,296张幅彩色插图)。“奥托·皮纳:通往天堂之路”是由桑德拉·贝亚特·莱曼(Sandra Beate Reimann)博士和劳伦·伊丽莎白·汉森(Lauren Elizabeth Hanson)博士共同策展。
- 丁格利博物馆(Museum Tinguely)是瑞士巴塞尔的一座艺术博物馆,位于莱茵河畔的Solitudepark,由建筑师马里奥·博塔设计,于 1996 年 10 月 3 日开馆。博物馆长期展出瑞士画家和雕塑家让·丁格利的各种动感艺术雕塑,并配有与艺术家生活和工作有关的插图、照片和其他文献。
END .
本文由“ABAGo”艺术主理人快乐大胖原创,不可转载或复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