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期间的杨尧与课题组成员 图源:西湖大学

来源 |西湖大学、中国科学报、PaperRss

编辑 | 学术君

百余次失败终实现零的突破!93年博后回国入职西湖大学

杨尧,1993年生,辽宁沈阳人,清华大学工学学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曾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电子显微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Electron Microscopy)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继续博士后研究工作。2022年10月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工学院,开展电子显微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杨尧,一个不甘平凡的科学家,经历了百余次失败,最终实现了对纳米世界的突破性探索。他的故事充满着坚持与奋斗,感人至深。

读博时已手握两篇Nature的他,近日再度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发表论文,让跨越6年的研究终于画上完美的句号。这一次,他与合作者使用先进的成像技术,首次绘制出中熵合金、高熵合金纳米颗粒的三维原子位置,并解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为创造新型合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在外“打磨”科研能力7年后,他选择回国效力,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工学院,成为一名独立PI,带着朝气蓬勃的年轻队伍继续驰骋在科学的浩瀚中。

杨尧

合金材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之一,而中熵合金和高熵合金的问世,则为新型材料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传统合金存在硬度与柔韧度难以兼得的问题,然而中熵合金和高熵合金打破了这一局面。它们结合了硬度和柔韧度,在航天、国防、核能等领域具有巨大发展潜力,被誉为“下一代合金”。

杨尧对合金材料的探索不仅止步于此。他表示,“我们就想摸清中熵合金和高熵合金内部的元素分布,并解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他用一系列金属制造纳米颗粒,这些纳米颗粒非常小,可以用十亿分之一米来测量。其中,6个中熵合金纳米颗粒结合了镍、钯和铂;4个高熵合金纳米颗粒则结合了钴、镍、钌、铑、钯、银、铱和铂。

合成这类合金极为困难,需要在超过2000华氏度的温度下将金属液化,然后在不到十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将其冷却。这项技术是由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提出。

“确定自己想选择的方向之后,就要坚定这件事情。”

还在读博的时候,杨尧也时而会感受到压力。但是,杨尧从来没有偏离过自己的规划和目标,并且获得了相当好的科研产出。因为他知道,做科研,一定是自己最想做的一件事情。

在杨尧心里,基础科学本身非常重要。他也从来没有改变过那份期待:得到玻璃的结构,就真的能够解答几千年以来人类都不知道的那个问题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杨尧还将致力于开发新型电子成像方法。他希望通过继续提升他们的算法,得到更好的数据,获得更好、更清晰的原子的结构。

此外,杨尧也期待这未来在西湖能和更多的科学家一起合作,探索高熵合金、钙钛矿等等极具前景的材料,加深甚至革新人们对它们理解。

在杨尧心里,西湖大学给予了像他这样的年轻科学家更高的自由度,这使他得以拥有继续坚定下去的底气。未来,他希望能和他的学生们一起探索和进步,去实现他们的想法。

缪建伟常对学生强调三个“P”理念:Passionate、Persistent以及Persuasive。在该理念的熏陶下,杨尧也对自己有了更高要求。

杨尧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突破总会到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科学的魅力与价值。期待看到更多科学家们在探索未知领域中取得更多突破,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