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想改变自己吗?

但凡步入真实社会的成年人,尤其是出身平凡,禀赋一般的普通人,面对工作,婚姻等一个一个人生之路上的小山头,都想过去改变自己

工作赚钱少了,很难养家糊口,要不去创个业吧;看了电影《热辣滚烫》身材焦虑了,就要去跑步,去健身了;夫妻关系不和谐了,就想着是不是陪伴家人的时间太少了,生活和工作怎么能平衡一下呢?

为什么有了目标和动力,但还是无法改变自身的现状呢?

你不能只是观看一位健身博主的视频就幻想着改善你的体型,或是阅读一份菜谱就知道食物的滋味。你想要答案,就得自己找。

一个人为什么会陷入精神内耗的状态里?

有人说是因为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能改变自己,于是就破罐子破摔,选择躺平,随遇而安;

有人说是因为缺少正确的方法,所以效率低,时间一长就难以坚持下去,最后自我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天赋,努力没有意义。

是的,开始改变很容易,长久坚持却很难。这是无法摆脱精神内耗的症结所在。

但阅读了《5%的改变》这本书,我觉得我找到了“改变的工具箱”,分享给你我的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断舍离,给自己换个环境场。

行动即使不能直接解决问题,甚至可能会让问题变得更糟。但它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新的行动会启动探索新经验的过程。

但这又带来一个新的问题,每个人都心知肚明:行动很难。

这不是因为懒。

很多人并不真的“懒”,他们宁肯为了维持一个不舒服的惯性,每天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但他们害怕“新奇”。

每天刷几个小时短视频的人,他们也知道这样不仅对身体不好,对工作不好,对家庭关系也不好,但是他们还是那么做,为什么?

因为这样的即时享受,或者说他们认为的快乐,是易得的,是确定性的,是毫不费力的,这样的舒适感,是人的本能需求,很难抑制。

那怎么办呢?先做个断舍离吧!

手机上把那那些能短时间内给自己带来娱乐的软件全部卸载掉,不仅仅是物理隔离,而是让自己远离那个舒适的环境。

接着,给自己营造一个新的环境场。

想要培养读书的习惯,那就给自己打造一个相对封闭的图书馆的环境场吧!里面只有书和笔记本,其他啥也不留。

也就是说,我一旦进入这个环境,就只做这个环境下要做的事。

当然了,这依然很难,但是还是要慢慢这样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要幻想一次解决问题。

之前听说一个励志故事,一个女孩很焦虑,两个月胖了快十斤,而且马上要二十五岁了,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沟通也不好。

她很讨厌生活中的琐事,讨厌工作上的琐事,经常拖延,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才能不那么讨厌自己,走出这个内耗的怪圈。

每天都过得很挣扎,感觉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也没走在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的路上。请问她该怎么办?

她在未来的一周当中,保持绝大部分的生活状态不变,就像她描述的状态一样糟。

不要做太多尝试改变的努力。想跟父母和解也好,转行也好,学习新的技能也好,每天只能拿出特定的一小时来做这件事。

为什么要这么设定呢?

因为人在困境中总是期待100%的自我改变,可是这种期待常常会导致100%的挫败感,因为难以贯彻。

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要想保持专注度,只能牺牲效率。

目标确定了,初始动力有了,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用行动的正反馈来增强坚持下去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时正反馈,以我为主。

现在自媒体行业很火,很多人都想着依靠兼职写作来赚点副业收入,甚至把它当做职业的第二曲线,实现被动收入。

投稿平台很多,赚钱规则也简单,平台的数据反馈系统做的都很健全,比如评论,点赞量,粉丝数,阅读量等等,内容质量好不好,其实一目了然。

但有了即时的正反馈,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坚持不下去了呢?

或许是因为正反馈,只解决了行动的动力问题,而难以解决行动的初心问题。

我们写作是为了挣钱,还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精神面貌。

以我为主,增援未来。

我们是利用写作这件事,来修炼自己的韧性,而不是追逐热点,去写一些和自己初心无关的事,我们要的不仅是能赚到钱,更重要的我们学到了知识,改变了自己的现实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来就是现在行动的结果。

不管是读书,健身,还是想习得一项新技能,为未来成为斜杠青年打基础,那就现在开始吧,你的时间花在哪里,那个更好的自己就在哪里。

其实在现实中,真实发生的改变是曲折的,犹豫的,有时候进几步还会退几步,远没有那么激动人心。

围绕改变的目标,初心不改,培养一个新习惯,不着急一次就解决问题,利用正反馈,积蓄能量。

总之,改变的目的是:以我为主,增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