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业片需要的是奇观、简洁和观众能接受的大团圆结局,而贾玲恰好非常精准地把握了这三点,并且有力地将小故事讲出了大市场。

全文共 4207 字,阅读大约需要 10 分钟

作者 | 罗立璇 贾阳

上映4天,《热辣滚烫》依然占据春节档票房冠军,达到了19亿票房。根据猫眼电影专业版预测,《热辣滚烫》将会获得42.7亿票房。

贾玲再次证明了自己在商业片红海的战斗力。不过,社交媒体上仍然有很多观众并不认可她的导演身份。

虽然8.0的豆瓣评分不算低,但细看下来,这个片子的评价两极分化。在一端,人们则认为主角乐莹的遭遇非常真实,呈现的状态非常动人——当一名演员不惜力,实实在在地给你呈现减100斤的全过程的时候,观众是很难不被这种真诚打动的。另一端,人们认为《热辣滚烫》的故事线非常单薄,人物有时站不住教,情节也很套路,不如原版日本影片《百元之恋》隽永。

贾玲是不是利用了自己在综艺节目中获得的超高人气,再加上减肥成功的卖点,侥幸获得了19亿票房?

贾玲现在还算不上什么大师级的导演,《热辣滚烫》的故事也确实讲得单薄。但是,单薄、套路,实际上并不是商业片的缺点。商业片需要的是奇观、简洁和观众能接受的大团圆结局。

从《你好,李焕英》到《热辣滚烫》,贾玲展现出的能力,恰好是非常努力且能够把握这三点,从而有力地将小故事讲出了大市场。

今时今日,我们至少可以确认,《你好,李焕英》的50亿票房不是一个意外,贾玲起码是一个合格的商业片导演。

(本文有剧透,介意读者请观影后再阅读)

贺岁档的《热辣滚烫》

《热辣滚烫》讲述了一个“家里蹲”了10年,肥胖、孤独、受挫的女孩乐莹,因为对拳击教练怦然心动,而开始了练拳击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她改变了自我,决定为自己“赢一次”。

这个故事最直接的看点,当然就是主演贾玲为了塑造角色,先增重到210斤,然后再减重到109斤的“减肥100斤”壮举。尽管有不少人认为,贾玲有钱、有团队支持,减肥并不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

但无论如何,由于此前贾玲深入人心的形象和知名度 ,这就给《热辣滚烫》带来了一个全民关注的卖点。这个卖点十分简单直接而且有效。

可以想象,这样的卖点不仅对观众有效,就算是募资的时候也会投资方非常有吸引力。商业片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产品——最需要的就是一目了然的产品说明书。

而建立在这个卖点上的,是一个单线发展的人物故事。不被重视的草根小人物,不管在任何时代都会与观众有着基础共鸣,她不断受挫,受到朋友、亲人和爱人的全方位伤害,然后成长、逆袭。贾玲显然也知道这样的故事并不新鲜,所以她从选角、对白和情节设置等多个方面为观众提供了新鲜感。

比如选角,其实李雪琴、张小斐、乔杉,平时更多扮演的都是善良甚至老实的角色,更不用提最后“背刺”了主角的杨紫,是观众非常熟悉的“大女主”;但是,贾玲选择让他们演“小三”、演精明又势利的妹妹,和出轨的“渣男”,都是不同于观众以往认知的选角安排,演员们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情节和对白就不用说了,可以说是小品演员的基本功,基本能一直勾住观众看下去。小品式的段落固然幽默,但缺点就是让情节多少显得有些散乱,叙事不那么完美,人物情感多少有点突兀。不过,贾玲塑造的角色此时显出了慧根,说出“我觉得我平时对人挺好的,但总是受到伤害”这样的台词,给了人物一条成长线,讨好型人格从向外寻求认可,转向对向。

对于主流观众来说,这样用来大白话表达的情感才足够直白,产生相应的情感触动。可以说,当《热辣滚烫》被定在贺岁档上映的时候,它就注定了不会成为中国版《百元之恋》。在中国,《热辣滚烫》的乐莹拒绝了雷佳音所饰演的、重新回来示好的拳击教练,才算完成了观众能够认同的大女主的蜕变。

但是,在《百元之恋》里面,安藤樱饰演的主角最后牵起了拳击教练的手一起回家,更多因为她同样理解一个懦弱的、同样在社会受伤的边缘人,是导演作者视角的表达;但这样的剧情在今天,或许并不是观众眼中够“爽”的结局。

所以,《热辣滚烫》是一档成功的商业片,在于它就是为观众而设计的:有能够直接引起观众兴趣的卖点(在募集投资商的时候也是有效的),有简单的叙事,有大众都能理解的情感转折和情感冲击。本质上,这和今天大行其道的微短剧,是一样的产品逻辑。

贾玲减个肥影响了谁?

当然,也有观众赌气说,如果《热辣滚烫》成了春节档票房冠军,以后就永远不进电影院大门。

这一类观众,对这部电影最大的反感来自于内容一般并营销过度:女导演减个肥,就能打败几十亿投资的大片,以及别的导演的兢兢业业,甚至引发了对国产电影发展前景的担忧。

这个担忧逻辑上不难理解。最近几年,春节档已经逐渐成为国产商业片的年终大考,春节档赢家和年度商业电影的重合度颇高。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讨论《热辣滚烫》,那心理预期肯定被拉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

中国的商业化电影,最近几年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而且多元化,反应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的有《流浪地球》、《刺杀小说家》,呼应家国情怀的有《红海行动》等主旋律大片,这些电影的投资量级,《热辣滚烫》都比不了。另外,创新也是观众打分时一部电影相当在意的看点,《热辣滚烫》并不具备《长安三万里》、《疯狂外星人》那样的创新度。

不过,如果认为《热辣滚烫》票房夺冠,其他类型商业片就没人投资了,就太高看贾玲了。一部电影能不能拿到投资,主要是要看ROI和市场需求。《热辣滚烫》可能会带来一堆模仿之作,但是投资人也清楚,每位导演擅长的类型片不同,十亿观众也不可能只在一个点上high。

至于《热辣滚烫》电影本身产翻拍片,被诟病没啥创新,其实商业片不一定需要内容上的创新,而是一个制作质量、用户洞察、市场营销缺一不可的大型商业项目,需要的是能传播开来的看点。

看一下今年春节档的其他几部电影,虽然没有《热辣滚烫》的讨论度,但票房成绩尚可。《飞驰人生2》,做为一部续集电影,从剧情来看,完全谈不上创新,甚至可以说是前作精神的重复。《熊出没·逆转时空》,这部IP电影虽然加上了大杂烩式的科幻元素,但同时也是稳扎稳打,意在维护住基本盘。

这三部目前春节档票房前三电影,都不是靠创新为卖点。从我们个人的观影需求来看,春节档或者说贺岁档,与其他档期相比,需求有很大不同。如果能有《流浪地球》那样的硬核大片,或者是同样出现在贺岁档的《疯狂的外星人》《刺杀小说家》这样的创新之作,那当然非常欣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疯狂的外星人》里面经典的外星人泡药酒情节,让当时的观众印象深刻

还有一种电影,也能在春节吸引我走进影院,一般是由我喜欢的明星,喜闻乐见的俗套故事,以及能让我轻松两个小时的喜剧剧情堆砌而成。香港的贺岁片基本上就由这些元素堆成,桥段老旧但是观众喜闻乐见。最近很火的,大女主报复小三和渣男的韩剧,《请和我老公结婚》也是这种土味上头的爽剧。

经常有朋友说这类电影流于浅薄。但喜欢这些电影,也并不意味着否认世界有沉重复杂的一面,悲惨的一面,恰恰相反,这一类商业片对我的价值,就是去展示生活轻松、乐观的一面。

徐皓峰点评香港电影时,认为商业片的目的,就是让人自信地活下去。银幕上的强者,观众会有“我等于他”的感慨,弱者就会有“他不如我”的感慨,总之能让观众感受良好。

贾玲已经是中国票房最高的女导演,《你好,李焕英》和《热辣滚烫》总票房目前已超过70亿。当然,可能有人说,贾玲作为导演的成功之路,看起来不科学,因为科学的方法应该是可复制可推广。而贾玲的两部作品,实际上是她自己母女情和减肥自强的纪录片。

其实,这类小成本底层视角商业片中,从阿米尔·汗到王宝强,体育元素+个体励志故事,本来就是一个成熟套路。如果贾玲能够继续在这些套路中找到自己的故事,也就证明了自己合格商业片导演的身份。

与大众共振

如果从贾玲的过往经历来看,她的职业经历正好支撑了今天所推出的作品。在好莱坞,也有非常多的喜剧导演和编剧,就是从《周六夜现场》等节目,从一个又一个的小段喜剧的磨练中培养出来的。

在成为一个受大众欢迎的商业片导演前,贾玲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搭建起了“够用”的业务能力,从生猛而新鲜的小品段子,到豁出全部甚至有时自我小丑化的综艺演出,再到更长篇的作品中用喜剧技巧为辅,来抵达一些更厚重的人情。

贾玲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如果观影中途观众玩手机了,那么这是导演的责任。她用来抓住观众注意力的工具就是不断抛出喜剧包袱。

人民群众爱喜剧,但显然随着大众对内容产品的阅历增长,对喜剧的审美要求也在提高。简单粗暴的屎尿屁,对弱者的戏谑,越来越不吃香了。

而贾玲处理的喜剧桥段,观感相对好一些。《你好,李焕英》中,上台表演二人转时裤子被脱掉、划船时拉稀,这种略显恶俗的桥段同样存在。但正如影评人梅雪风评价“虽难逃屎尿屁的套路,但奇妙的是,贾玲并不一惊一乍的表现方式,以及她那种调侃但不失温厚的态度,让这些场景并没有太强的剥削感”。

《热辣滚烫》中,套路和刻板印象化的桥段依然比比皆是,闺蜜变小三,姐妹闹翻,女性学员扎堆对男教练犯花痴……但这些情节的发展,没有走向“喜闻乐见”的雌竞、小三报应论,没有对配角进行人格道德高下的审判。不够好,但值得肯定。

第二部作品延续了上一部的缺点,那就是贾玲在创作长片时,场景式喜剧的拼贴感很明显。两部片子的结构也存在相似,用移步换景的喜剧配件,来服务于一个不断堆叠的浓度非常高的情绪。

而两部电影之所以被人喜欢,不在于喜剧部分(它的最大贡献是不以文害义),正在于这种无比真诚的情绪表达。

《你好,李焕英》中,贾玲个人对母亲的怀念,与中国人“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集体情绪共振。

就像剧情版的《时间都去哪了》,在春节的时间点,用一种非常古典的母女情让大家沉浸其中,并获得替代性的圆满。严厉但为你好的母亲形象,再一次被推上领奖台。而女儿宁愿自己不出生也想为母亲撮合更好的配偶这一情节,则是一场观众集体的虐点和自我升华。

《热辣滚烫》的故事则更“时尚”。它不是一个“龙王归来”打脸一众反派配角的大女主爽文,也不是丑小鸭变白天鹅且被男性指引救赎的《窈窕淑女》故事。女主角不需要用赢、用爱情的达成来向别人证明或解释什么,她只为自己负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围绕《热辣滚烫》的戏剧之外的争议,反映了受众对于“创作者意图”这一元文本越来越在意的趋势,受众之间的主义裂痕也很明显。

但值得指出的是,最近一年电影市场里有一个尤其明显的现象,老一辈的商业片男导演正在失去观众(《非诚勿扰3》),新一辈的商业片男导演移花接木女性主义赢得话题和票房(《消失的她》)。电影叙事的性别意识成为观众是否走进影院的重要决策依据。

贾玲这两部电影大获成功,有她作为一个商业片导演对于“大众需要什么故事”天然的敏感,这也是专业的能力。

也许暂时而言,贾玲个人魅力大于剧作本身,故事大于技巧,但这股新鲜血液已经给中国电影带来巨大影响,也势必会带来更好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