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机器人而言,控制器就是大脑,这个核心零部件负责解析和传递动作指令,负责机器人的运动规划,对机器人的工作性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更快实现机器人对于操作空间坐标和关节空间坐标的相互转换,更好完成高速伺服插补运算、伺服运动控制,许多机器人企业一直在努力提升着控制器的软件算法核心技术。ABB、FUNNC等国际知名机器人巨头都基于核心技术自研了控制器,国内近年来部分企业也尝试自研自产控制器,希望进一步抢占市场。

那么,机器人企业自研控制器的必要性真的有那么强吗?或许并非如此。

自研与第三方的矛盾问题

自研与第三方的矛盾问题

MIR的整体研究发现,2022年约有68%的国产机器人企业都有着自研控制器的计划,这在国产机器人整体市场占有率不到45%的当下,并不算明智之举。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自研控制器以希望提高毛利率的做法,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内外资出货量占比

(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2022年内资工业机器人厂商控制器分类及占比

(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因为控制器的自主研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技术、市场、成本等方面问题,大多专业厂商都已经形成链式流程,一款能满足市场要求的合格控制器诞生,前期需要经过需求分析、硬件选型与设计、软件设计等过程,中间需要有系统集成与检测测试、优化与改进,最后才是产品化与批量化应用等步骤。这使得例如纳博特、固高等控制器企业大多都经历了5年以上的成长,才有实力建设专业的研发中心进行集中研发和生产。

同时,一款控制器的定型和量产还不算是结束,其研发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迭代和改进,以扩大选型和应用面,从而不断提高产品性能和市场竞争力。由于机器人控制器涉及多个技术领域,如运动控制、传感器技术,以及目前火爆的人工智能等,机器人控制器的可靠性如果细分其实就分为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两者都会对机器人的稳定运行产生影响,因此在研发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二者均衡,这就导致控制器的迭代优化并非简单的增减配置问题。

MIR了解到,许多机器人企业在自研控制器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已经发现机器人控制器作为核心技术产品,技术门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低。自研控制器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研发人员和时间投入,目前机器人控制器领域的人才短缺依然是一个长期问题。国内几家知名专业控制器企业的招聘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而且光有人员还不够,测试和验证难度大更是一个大难关。例如检测验证等流程中,机器人控制器需要经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以确保其性能和稳定性。这需要建立完善的测试和验证体系,配备专业的测试人员和设备,要求有专业的设备、试验场地等,这又意味着企业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和资金能力,否则短期内很难见到成效。

一旦企业陷入恶性循环中,大量研发人力财力投入进去,希望支撑自研自产机器人控制器的研发和生产,但是实际上周期长、产出低,很容易出现较大的短期风险。尤其随着当下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机器人产品迭代越来越快,一般企业的机器人出货量不过千台,自研控制器综合投入有些得不偿失。

有个直观的数据对比就是,前不久专业机器人控制器厂商纳博特在发布会上公布了他们2023年最新机器人控制系统的销量:突破8000台,累计销量20000台,可见自研和第三方的产能差距。而产能更高,也必然意味着第三方控制器通常比自研的控制器便宜,产品经历过广泛的市场应用和验证,技术成熟度较高,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少的故障,制造企业更容易形成正向研发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方控制器市场仍大有可为

第三方控制器市场仍大有可为

目前,虽然国内机器人制造商已实现部分国产替代,但在机器人控制器软硬技术方面的优势尚不明显,尤其在高端控制器上仍有差距。因此,MIR认为,在机器人领域,第三方控制器依然应该是企业走向高端化,提升市场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主流。

抛开自研控制器与采购第三方控制器的成本效益因素考量,由于大多数企业都需要将机器人控制系统最终整合合并到自己的机器人系统中,第三方控制器解决方案带来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也是国产机器人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

从机器人的设计和构造角度而言,机器人控制器和本体具有非常强的绑定效应,第三方机器人控制器的厂商大多原先并非仅仅生产机器人控制器,而是工控领域的长期耕耘者。这使得这些企业有着灵敏的市场嗅觉,控制系统也多是根据特定要求和偏好定制,从而最终表现在市场端,使他们能够快速根据机器人及其预期应用的特定需求研制控制系统,提供可集成到各种机器人系统中的预构建解决方案。

可以发现,市场上例如纳博特的专业运动控制器+开放软件平台NexDroid,这些控制系统大多都是设计用于与各种机器人平台配合使用,不仅仅硬件上很好完成了驱控电一体化,而且配备标准化接口和协议,支持多个二次开发平台。同时由于第三方控制企业目前大多已经采取全自主运动控制算法,算法库构型在大量客户应用的基础上已经十分丰富,非常方便与不同机器人型号和制造商轻松集成,这能帮助机器人企业更好将资源集中在核心能力上,加快设计和制造机器人硬件,优化和开拓机器人市场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最新的调研中,MIR还发现,应用软件拓展是目前大多数机器人企业希望实现的需求。由于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本质在于软件,许多国产企业自研控制器,都是为了希望实现加快软件工艺包的建设,从而抢占终端市场。但是由于前期成本过大,机器人起量少,自研自产的成本效益非常微弱,从长远来看,第三方控制系统反而能够有效地满足机器人企业的特定行业需求并提供成本优势。

由于第三方控制器通常有专业的技术支持团队,目前不少控制器企业其实也都在控制器工艺平台上不断完善深耕,不仅建设了码垛、冲压、喷涂、上下料等工艺包,而且例如纳博特等企业还建设有弧焊、点焊、雕刻等特殊行业的工艺库,能快速解决行业需求。可以为客户提供快速维护和升级服务。这意味着机器人企业已经比原先更容易获得最新的终端工艺技术,实现快速的行业切入,并且可以确保机器人的持续运行和性能。

尤其对于某些有着海外布局的企业,更是很容易发现,部分国家对于某些行业的控制器选择,都有着特定标准以及法规,在某些情况下,企业自研的控制器想要快速满足控制器的安全技术规范验收标准非常困难。而由于目前国际上的大多数知名控制器企业大多都会与控制领域的巨头有着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或者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这使得一方面他们更容易快速响应市场制造出符合既定标准的第三方控制器,另一方面也容易提供集成解决方案或增强机器人系统的功能,帮助终端企业加快机器人产品的上市速度。

END

END

2023年机器人行业市场下行明显,机器人应用场景和工艺需求日益多样化,机器人企业在进入这种更加激烈的市场内卷竞争期时,应该更加相信专业的产业链分工,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和差异化竞争优势,而避免在非核心领域过度投入。

我们认为,当前采用成熟的第三方控制器不仅可以避免机器人企业自行研发时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和研发风险,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和时间成本。此外,第三方控制器厂商通常还具有规模效应,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产品价格相对较低,有助于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

在研发性上,第三方控制器产商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中,例如纳博特等头部厂商的产品,大多已经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它们通常遵循标准化接口和通信协议,可以方便地与各种传感器、执行器等设备进行集成,在工艺层通常提供完善的接口文档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更轻松地与不同的机器人硬件和软件组件集成,方便企业进行二次开发和定制化,很大程度降低了企业的集成成本和工作量,有助于企业的机器人产品更加开放和模块化,帮助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相信产业链分工的力量,坚持走专业化道路,做专业的研发,提供专业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这是工业革命以来,制造业产品公司都从未改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