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东北首城,许多年里,人们总习惯将“沈阳”与工匠、重器联系在一起。

可是,自打沈阳有了文旅“外挂”后,四海的游客陆续看到了大沈阳日常的魅力一面。尤其是在热闹的龙年春节期间,无论是总台春晚的分会场、愈加滚烫的文旅态势还是多部春节档影视剧里的沈阳元素,从形到质、从语言到画风,就连表情包似乎都大不一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节热点看东北,东北元素尽在沈阳。

从未低调的沈阳,手里握着闪闪发光的星辰,嘴里念诵:这把抓住机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

东北文旅热 沈阳特别火

春节期间,沈阳市实现了累计接待国内游客同比增长1.2倍和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5倍的喜人变化,这两组数据也说明了沈阳文旅产业的提质升级:各方游客在这座城市快乐地消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我们追溯源头,东北文旅并不是最近才火热起来的。打从“南方小金豆”们发出第一声“这么多年澡白洗了”,还有小齐深夜探店嗦鸡架开始,人们对东北的偏爱便一点点地在觉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身体力行地来沈阳看看,甚至还有不少外地人把沈阳的各种好、有意思的去处作为同学聚会上的“炫富谈资”,一边嗑着瓜子一边信誓旦旦地说,“这个你得去,那个你得吃……”比起对自身的过度包装,甭管脚下到没到过东北,嘴上先说出来听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啥人们这么热衷于谈论东北、谈论沈阳?在洗浴中心搓澡的翠芬姐说了,东北的大花袄,太有魔性了,春晚舞台上都有,所以她也整了一件,并以此作为去过北方的有力证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过央视热播剧《南来北往》的涛哥也说了,“宁阳就是沈阳。这个伏笔太简单了,我一眼就看出来了,我还去过实地打卡呢。”还有无数感受过沈阳温度的游客更说了,东北人的热情,恨不得将那千年的雪山给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头些年“大厂”“年薪”“超跑”等是年轻人包装自己的高频词汇,那么龙年春节里,“东北”“沈阳”“洗大澡”“凤舞九天”绝对是今年谈资的新变化。

“风风火火8分钟 总台诚不欺我”

“最有内容”“最有特色”是观众看完今年总台春晚沈阳分会场后的普遍感受。

“太震撼了”“热血沸腾了”“我大沈阳支棱起来了”,无数的评论燃动着全城,澎湃着每一个沈阳人的心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只外地游客感到震撼,土生土长的沈阳本地人也惊叹不已:相敬如宾的老夫老妻情不自禁地站起身,和着郎朗钢琴版的二人转旋律,在客厅里转起了圆圈。一旁的小丫头,还不好意思地捂住了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辽芭的芭蕾舞,舞者们用足尖的魔力,演绎了唯美的国际范儿;张琪那一嗓子“咱们都回家乡”,令无数身在外乡的沈阳人热泪盈眶;宝石老舅的说唱,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企业代表们的和唱,最有精气神,最提振士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外景地盛京大剧院上空无人机表演展示的大国重器,赛艇中心里体育人的拼搏,沈阳站、中山路展示的回家场景……总台春晚上沈阳分会场的八分钟,唤起了全国各地、世界各地游子的乡情,“回家过年,为沈阳振兴作贡献。”似乎还伴有动作,振臂在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不尽的振奋与分会场的气质十分契合,多精妙的设计,这可是总台春晚历史上,第一次走进“大车间”。中国工业博物馆上空交辉错落的光束,郎朗充满表现力的琴曲旋律中,把沈阳人的脸颊映得五彩斑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数据显示,大年三十的总台春晚结束后,很多人买了车票来到沈阳,与立在工博门口的“春晚分会场”合影台留了影。透过央视的舞台,四海游客看到了如诗如画的沈水沿岸、璀璨的大钻石、四百余年历史的老街、属于当下的都市图景还有不曾冷却的工业痕迹,就像改回“站站”的车站名,“去沈阳站站”成为“春晚系列”的连带情绪属性,幸福的那一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年春晚的主创团队里都有沈阳人,今年尤其多。郎朗、秦岚、董宝石、张天爱等一大批东北籍的明星嘉宾,向全国、全世界观众推介沈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刻,世界看到了沈阳,脚步如雨点般接踵落到沈阳,流量迤逦而至,这就够了。

“咱们都回家乡啊,铆足干劲儿闯一闯啊,人气兴旺的大东北,振兴重任敢担当……”搁谁能不红了眼眶。

大荧幕里的“沈阳味儿”

搁在几年前,就有外地游客说,“沈阳话”一听就能听出来,很有辨识度。

那些年,不自信的沈阳人会稍微迟疑一下,然后“拿腔拿调”地反驳:“沈阳话老标准了。”后来,当听过同样拥有东北血统的吉林、黑龙江人讲话后,沈阳人就不咋在口音这事儿上与人争辩了,也很少趁着没人的时候对着镜子练习“aoe”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龙年春节,沈阳人对口音这事儿,不仅释怀了,还彻底进入“舒适区”了。

春节档里,无论是减肥成功的《热辣滚烫》,终于跑完巴音布鲁克的《飞驰人生2》,还有告诉我们正义不会迟到的《第二十条》等,用几十亿的票房,教全国人民如何说一口地道的东北话。有意为之?当然不是,那演员一大半都是东北的。不想学?根本躲不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一起来数一数:《飞驰人生2》里的贾冰,土生土长的沈阳人。《热辣滚烫》和《第二十条》里的雷佳音、马丽,都是在沈阳开始的求学、从艺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热辣滚烫》里处处维护乐莹的“老母亲”赵海燕,在沈阳一所高校教书;还是《热辣滚烫》,烧烤店里教乐莹如何躲避骚扰的沈春阳,也是沈阳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看人家这名字,多沈阳。还有总台春晚里的喜剧人,蒋诗萌、何欢、于洋,那都是沈阳人。

好嘛,东北话不仅承包了全国人民龙年里的笑点,还辅助打下了近百亿票房的半壁江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让掌握了一口十级东北话的普通沈阳人,瞬间站到了“人生巅峰”。原来,快乐可以如此简单,沈阳人的热血、幽默、情怀、奉献,都是日常输出,不是表演出来的。

“现象”背后,东北一直如此,支棱起来,是因为我们悟了,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