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吴斌
注意!!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提到理学,大家第一印象就是程朱理学。实际上,理学是宋代学术流派的统称,程朱理学只是其中的一家。当时民间思想活跃,学术氛围浓厚,各地都有自身的理学派别。

近来吴文化博物馆,举办了一个“仕业——徐谓礼和南宋时代百态”特展,南宋中低层官员徐谓礼成为热点人物,被研究探讨。徐氏家族是金华地区重要的学术家族,徐谓礼本人深得家族精髓,带有浓厚的理学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氏理学思想由三部分组成。“东莱先生”吕祖谦的金华学派思想是徐氏理学的血肉,充盈饱满;“龙川先生”陈亮的永康学派思想是徐氏理学的筋骨,坚毅果敢;“止斋先生”陈傅良的永嘉学派思想是徐氏理学的魂魄,印入骨髓。徐氏总览三家之长,堪称奇观。

东莱嫡传:吕祖谦的内省包容 经邦济世

徐氏家族家风的底色应该是吕祖谦所倡导的东莱学问。吕祖谦(1137—1181年),字伯恭,浙江省金华市人,世称“东莱先生”,南宋理学家、政治家。其学说带有非常浓厚的“经世致用”的务实色彩。他曾说:

徒诵训诂,迂缓拘挛,自取厌薄,不知内省者,是愚儒。而真儒是,不为俗学所汩者,唯实学是求。实学者,乃济世之学、功利之学也。

吕祖谦将儒生分成愚儒与真儒,认为前者只会死读书,不知变通,干不了事,后者却能实事求是,不被世俗迷惑,能够经邦济世,建功立业,有益于国家与社会。吕祖谦开放包容的思想,对徐谓礼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他的人生准则。

吕祖谦不仅在思想上主张包容,也采取实际行动。他和朱熹合著的《近思录》,是当时科举最重要的参考书,相当于现在最热门的考研辅导资料。在编写《近思录》时,吕祖谦博采众长,收录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四人语录,讲解理学概念。吕祖谦本人也是一名理学大师,但在编纂的过程中,兼收并蓄各家思想,态度公允未曾偏颇,展现出博大的胸襟。

元版《近思录》 孔府旧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版《近思录》 孔府旧藏

吕祖谦既尊重前辈学者,也包容同时代的学术对手。淳熙二年(1175年),吕祖谦将朱熹与陆九龄、陆九渊兄弟邀请到江西上饶的鹅湖寺,希望能够调解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矛盾,做到思想同步,携手并进,开创理学新局面。会上,双方在和睦的氛围下,探讨理念,阐述思想,最后初步统一意见。这次鹅湖之会,缓和了学术界两强纷争的局势,让理学在舒缓的氛围中,稳步向前发展,实现了吕祖谦有容乃大、百花齐放的愿望。

吕祖谦是徐家三代的恩师,对徐家有深远影响。《井徐宗谱》记载:

(徐钜)初居衢州,甫弱冠,闻东莱吕先生讲学武义明招寺,遂不远负笈从游,后晋武义邑庠弟子,登宋淳熙十一年甲辰(1184)进士,养疾于家,竟不从仕。后以子徐邦宪贵沐恩貤赠焉。

徐谓礼的祖父徐钜,刚成年就向吕祖谦学习,并在其助力下考上进士。然而这份记载却存在缺陷。徐邦宪的墓志中,记载其父名徐梦良,不叫徐钜。《井徐宗谱》是在清代光绪年间编订,与南宋相差七百年。南宋淳熙十一年甲辰(1184)进士名单中,缺少徐梦良的记载。宗谱中的记载很可能出现讹误。

徐邦宪墓志 图源:浙江省博物馆官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邦宪墓志 图源:浙江省博物馆官博

但徐家的确与吕祖谦有深厚情谊。徐谓礼父亲徐邦宪,跟随吕祖谦学习,是其门下学生,东莱嫡传。徐谓礼的墓志中,有“(徐谓礼)少受经(徐邦宪)膝下,刻励□学”,表明徐谓礼自小受父亲教导。讲学的过程中,徐邦宪很可能将吕祖谦的思想,灌输给徐谓礼。

徐谓礼十分尊敬仰慕吕祖谦。他很可能在幼儿阶段,就熟读《近思录》,深刻理解吕氏思想。成年后的徐谓礼更是不计较个人得失,靠门荫进入官场,用行动践行吕氏的“愚儒真儒论”。宋代科举为官是正途,有着光辉灿烂的前景,门荫为官则要受到许多限制。徐谓礼曾考虑过走科举之路,可能出于不自信,也可能不想将大好年华浪费在考试上,更可能是想到吕祖谦的教诲。他最后做出了门荫入仕的决定。

徐谓礼初次就业,就面临巨大挑战。他的第一个岗位涉及三份职务,分别为“临安府粮料院”“装卸纲运”“镇城仓”。“粮料院”是掌管官员俸禄发放的机构,对职员要求严格,“装卸纲运”属于物资运输,需要员工心思细腻,更要挽起袖子干活,不能在一旁图凉快,“镇城仓”属于仓库保管,工作简单轻松,但对员工的品格要求极高,要清廉自律。这些职务都属于基层部门,工作琐碎,事情繁杂。

《姑苏繁华图》(局部)徐杨 清 辽宁省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姑苏繁华图》(局部)徐杨 清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一般人会羡慕徐谓礼的好运,又觉得官二代出身富贵,不知民间疾苦,不能在基层吃苦,认为徐谓礼干不好粮料院的工作。然而徐谓礼在任上,将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每次考评都是上佳,顺利高升。这背后有吕祖谦的一份功劳,是他的实学思想,帮助徐谓礼站稳官场,让其为官三十年,升职十一次。

吕祖谦开放包容的理念不仅有助于徐谓礼的仕途,也有助于家庭和谐、夫妻恩爱。不同于一般理学束缚女性的倾向,东莱一派对此较为进步。吕祖谦曾言:“门内之治,女美、妇德、母道,三而有一焉,既足自附女史”。主张发挥女性在家庭中的作用,帮助丈夫修身齐家。徐谓礼与妻子林处端,感情深厚。两人相濡以沫三十余年,上能照顾长辈,下能抚育儿女,经营出一段感人肺腑的爱情。徐谓礼夫妇没有受到传统“夫唱妇随”观念的影响,他们的婚姻观较为接近现代人,注重男女平等,讲究情感交流。夫妻俩的墓室形制近乎一致,等长等宽等高,完美地体现出男女平等的精神。林处端的墓志由徐谓礼手书,里面充分展现出丈夫对妻子的思想。徐谓礼用“伉俪三十余载,甘如荠者宁几”一句,将情绪推到高潮,表达出对妻子深切的怀念。妻子死后,徐谓礼终身未再娶,保持着对另一半的忠诚,这份坚持难能可贵。

南宋理学家史绳祖在原配罗双双去世后不久,就续弦娶杨福娘。在史绳祖夫妇墓中,发现了史绳祖与第二任妻子杨氏的墓葬,未发现原配罗氏的墓。两处墓葬,分别在金华与衢州,相去甚近。两相比较下,更能看出徐谓礼重视婚姻,看重家庭,具有开明包容的婚姻观。

罗双双铭文银鞋 南宋 1974衢州南宋咸淳十年史绳祖M出土衢州bowug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双双铭文银鞋 南宋 1974衢州南宋咸淳十年史绳祖M出土衢州bowug

吕祖谦的思想,是徐氏理学的底色,是徐谓礼闯过职场陷阱的秘籍,是家庭幸福美满的基础。徐氏家族是金华的外来户,借助吕祖谦的关系网,迅速扎根当地,最终完成转型,变成浙西地区的文化大族,先后传承了六代人。

永康姻亲:陈龙川的才气超迈 百折不挠

徐谓礼的血缘中有永康陈家的血勇果敢之气。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浙江省永康市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如果说吕祖谦为徐氏家风注入了讲求实学、重视经济的底色,陈亮则为其注入了临危不惧、直言敢谏的筋骨。

陈亮与徐家关系亲密,他的妹妹是徐邦宪的妻子。绍熙四年(1193年),他与妹夫徐邦宪一起考中进士。该年的考试,还有一则趣闻,礼部省试时徐邦宪排名第一,陈亮排名略后之;但是到了殿试,排名翻转,皇帝钦点潇洒英武的陈亮为状元,徐邦宪则为第三名的探花。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详细记载了这段郎舅佳话。

陈亮《龙川文集》 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亮《龙川文集》 图源网络

陈亮年纪比徐邦宪大了十六岁,两人既是姻亲,又是师长。陈亮对徐邦宪有过很多指导。可惜徐谓礼出生前,舅舅陈亮已经去世,未能见上一面。父亲徐邦宪与母亲陈氏,应该经常提起舅舅,讲述其生平事迹。

其实陈亮与吕祖谦同为金华人,相互之间交往频繁,学术思想上,更是多有重合之处。但陈亮本人有一身武艺,仗剑任侠,纵横江湖。

陈亮性格刚强,以强硬主战而闻名于世。最能展现其气勇的例子,就是他一生经历三次牢狱之灾,却始终没有改变北伐中原,收复故土的主张。他先是被人用“言涉犯上”的罪名,逮捕入狱,遭受严刑拷打,几乎体无完肤。之后仇家诬告他指使家仆杀人,令陈亮父子接连被抓。最可气的是,陈亮参加别人举办的宴会,恰逢宾客中毒去世,宾客家人诬陷他下毒,让他三度进监狱。这些事件的背后,其实是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之人的抱负。陈亮屡次上疏恳请北伐,触及他们的利益,被屡次三番遭到打击迫害。即使蒙冤受屈,陈亮都没有妥协,始终坚持主战立场,通过大声疾呼的方式,唱响时代最强的音符。

辛陈之晤 图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辛陈之晤 图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

最能概括陈亮神勇的,是他与辛弃疾的交往。辛弃疾是山东济南人,青年时期参加义军,从金国投奔南宋。辛弃疾坚持主战,被主和的南宋官场排斥,遭到弹劾打压。冒着被人孤立,甚至影响前途的风险,陈亮毅然与辛弃疾交往,开展诗歌唱和。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陈亮去江西拜访辛弃疾。两人于铅山长歌互答,史称第二次鹅湖之会——辛陈之晤。这次鹅湖之会,宾主尽欢,临别之际,辛弃疾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䏑,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从词中能看出,两人意气相投。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绝世名作,是豪放词的巅峰。“醉里挑灯看剑”场景的主人公是陈亮,充分彰显其豪侠本色。

陈亮一生中可能并未带兵作战,指点江山,“沙场秋点兵”的景象也只存在梦中。外甥徐谓礼却在一次危机中,率军体验了“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军事场景,实现了舅舅的梦想。

《宋出猎图》(局部)陈居中 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出猎图》(局部)陈居中 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徐谓礼在溧阳任知县时,遇上军士哗变。宋代文武界限明确,走文官路线的徐谓礼未曾带过兵,没有半分行伍经验。普通人处在徐谓礼的职位上,可能已经六神无主,越忙越乱。而徐谓礼却镇定自若,快速迅捷地下达指令,安定县内局势。这很可能与他身怀武艺,胸中自有本事,更可能是父母曾用舅舅行侠仗义的故事,鼓励过他,让他学习舅舅身上的气勇,遇事临危不乱。

徐谓礼不仅能做决策,更能身先士卒,率领民兵把守溧阳城门,堵截乱兵的进出口,防止骚乱扩大。当他手提宝剑,在城墙上来回巡视时,一介书生,是否会心生胆怯?是不会吟诵其那首辛弃疾赠送给舅舅陈亮的《破阵子》?他可能将自己当成那个“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将军,更可能在暗自呐喊“不能给老徐家老陈家丢人”,就算牺牲性命,也要守护一方安定。徐谓礼拼着一腔热血,在数天内解决了动乱,让百姓重新安居乐业。

租谷账簿南宋 福建福州茶园山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墓出土福州博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租谷账簿南宋 福建福州茶园山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墓出土福州博物

敢于直面危险叫气勇,能踩陷阱叫神勇。徐谓礼最典型的神勇例子,是他清查苏州官仓账簿的任务。当时徐谓礼刚调到临安官告院,其所在部门不负责查账。经验丰富的徐谓礼瞬间就洞悉,这份任务的复杂,以及背后的水深,如果涉足其中,很可能前程尽毁。但一想到舅舅在狱中三进三出的经历,他就充满了斗志,决意接受这份光荣而艰巨的挑战。

他在五天内,就组织好人手,到苏州清理账目。杭州与苏州的直线距离只有122公里,成年人最多走三天,徐谓礼为什么要五天?常人是旅游或者行商,徐谓礼则带有政治使命,他需要成立工作组,挑选好成员,这部分占据了较多的时间。工作组一到苏州,就倾尽全力查账,成果也非常显著。就在大家要深挖究底时,徐谓礼却被外调到江西南城县,担任二把手。核心人物的离开,导致清账工作半途而废。但徐谓礼在这次任务中,没有叫苦叫累,冒着被陷害被下狱的风险,清理出成果。最后的外调降职,对徐谓礼而言,已经是比较理想的结局。他无愧于身上肩负的家族荣耀,也无愧于舅舅的教诲。

陈亮的思想不如吕祖谦,但他用强烈的个性,影响了徐谓礼。徐谓礼身上的血性坚毅,勇敢顽强,与陈亮有着莫大关系。陈亮为徐氏家风注入了武力因子,令徐谓礼文武双全,性命双修,既有温和的性情,又有拼命的精神

永嘉正统:陈止斋的经世致用 义利并举

“止斋先生”陈傅良的永嘉学派思想奠定了徐氏理学的根基。陈傅良(1137—1203年),字君举,号止斋,浙江温州人,南宋思想家、政治家,永嘉学派领袖。他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性理空谈。其治学态度严谨,讲究深耕,一事一物必要寻根究底,溯本回源。

《止斋题跋》和《止斋先生文集》民国刻本 浙江省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止斋题跋》和《止斋先生文集》民国刻本 浙江省博物馆藏

陈傅良品行端正,对儒家的“君君臣臣”思想极为坚持。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劝谏宋光宗面见太上皇宋孝宗。当时光宗的皇后李凤娘性格泼辣狠毒,为干预朝政,她阻止光宗与孝宗相见。这一事件激起群臣抗议,时任中书舍人的陈傅良,带头上疏调节父子关系。在陈傅良的推动下,光宗决定率百官为孝宗祝寿。偏偏李凤娘又从中作梗,陈傅良上前劝说,却遭到李后申斥,遂当庭痛哭。最终孝宗与光宗关系决裂,陈傅良深感内疚,一气之下,辞职回乡。

除了坚持“君臣父子”纲纪外,陈傅良对百姓也颇存善意。南宋对死刑审查严密,需要中书舍人亲自写诏书。江西吉州农民鄢大为被刑部、大理寺等部门,判定位为“持械强盗”,就是拿着凶器盗窃,经皇帝核准后,要求陈傅良起草诏书,宣判死刑。可陈傅良仔细查看案件卷宗后,发现鄢大为是拿着扁担进行偷窃,而非手执刀剑一类的管制物品,认为量刑过重,坚持重审。最后鄢大为被改判,免于死刑。这个案件非常清楚明晰,前面的审案人员之所以要求死刑,只是因为对底层百姓的不重视。陈傅良却能公正不阿,不屈服于他人的压力,坚决以法律为准绳,秉公办理,挽救了一条性命。

六祖挟担图 牧溪 南宋日本大东急纪念文库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祖挟担图 牧溪 南宋日本大东急纪念文库藏

陈傅良重视纲纪,亲近基层百姓的风格,对徐氏家族产生了最重要的影响。但陈傅良是温州人,离徐家距离远,相互之间又没有联系。为什么陈傅良对徐家影响最深?

这与徐谓礼的父亲徐邦宪有关。徐邦宪自小奔赴温州,随陈傅良读书。《宋史》记载“(徐邦宪)幼颖悟,从陈傅良究名物义理,以通史传百家之书”。表明陈傅良是徐邦宪的授业恩师,塑造了对方三观。明末大儒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将徐邦宪归属到“止斋学案”一系。学案是专门记述学派源流及其学说内容的著作。“止斋”是陈傅良的号。

黄宗羲将徐邦宪归于止斋一系的举动,非常恰当。因为陈傅良擅长经史,对历代制度有着较深刻的认识。他的著作中,历史制度类占了大头。徐邦宪的墓志铭中,提到他生前著述文集二十卷,其中《奏议》三卷,《史记考》十卷,占了一多半。很明显徐邦宪是陈傅良真传弟子,因此在思想与学术上,与恩师保持一致。

除了著作外,徐邦宪生于1159年,陈傅良的教学生涯,起于1163年,终于1176年,这段时间,徐邦宪从幼儿成长到青少年,是最佳的学习时间。吕祖谦的教学生涯分成两段,一段是1166年至1168年,另一段是1173年至1174年,都是守孝期间的教学行为。

《三仙授简图》燕文贵 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仙授简图》燕文贵 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吕祖谦相当于培训班名师,教导徐邦宪解题技巧,面试心得,偏专业。陈傅良则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班主任,不仅教授知识,更是关心生活,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徐邦宪的一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陈傅良在官场上,对徐邦宪也有很大帮助。师徒俩都曾被封集英殿修撰,进宝谟阁待制。集英殿修撰是仅次于六部侍郎的职务,工作轻松,地位崇高,很符合钱多事少地位高的标准。

宝谟阁待制相当于清代的大学士,是高级文官的标志。陈傅良死后,被授予“文节”的谥号,徐邦宪死后,被授予“文肃”的谥号。相同的官职,类似的谥号,无不显露出朝廷对他们的重视,对其师生关系的认可。这背后反应了,陈傅良对徐氏家族的政治影响力。

《文会图》(局部)赵佶 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会图》(局部)赵佶 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徐谓礼继承了陈傅良深入民间,注重实际的思想。他一生在中央与地方之间不断调动,具有深厚的基层工作经历。在主政信州时,徐谓礼接到经界土地的命令。当时地方豪强胥吏勾结作弊,大量田地未能登录到土地税产簿上,造成税收流失。经界可以丈量土地,将地方隐瞒的土地清理出来,增加中央财政。这种割地方肉的事情,麻烦琐碎,矛盾重重,被地方官员视为烫手山芋。徐谓礼却漂漂亮亮地完成了中央重任,“职事修举”而受朝廷赏识转官一阶。这背后有陈傅良思想的影响,有其永嘉学派的一份功劳。

徐谓礼人生中的最后一份职务,是“知泉州”。陈傅良的最后一份职务也是“知泉州”。泉州是南宋第二大港口城市,有着非常繁荣的商业,是永嘉学派“义利并举”思想最上佳的实践场所。朝廷任命有着很强的目的性,似乎在给予永嘉学派机会,一个能够展现学派价值的机会。不知道是命运的玩笑,还是恶作剧。两人都未赴任,且不久后都去世。这两次遗憾,令永嘉学派缺失了实践学术思想,壮大学派力量的机会。徐谓礼与师祖陈傅良,人生的起点与经历并不相同,但却有相似的归宿,都因病返回家乡,度过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旅程。

陈傅良祠 图源:瓯海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傅良祠 图源:瓯海新闻

陈傅良的永嘉学派思想对徐氏理学有着重大影响,是徐谓礼在基层任职的经验参照与智慧源泉。徐谓礼通过仿效师公陈傅良,切实了解基层官员应有的知识与技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结 语

武义徐氏家族,受吕祖谦、陈亮与陈傅良的影响,形成了讲求实学、直言敢谏与重视实干的理学思想。徐谓礼文书记载,其一生从政三十一年,共升官十一次。这背后蕴含着家学的力量,徐谓礼一生践行着开放包容,果敢坚毅,亲近基层的理念,在工作与生活中寻找平衡点,履行好自身义务,成为一个优秀的公务员与一位模范丈夫,爱国爱家。

参考文献:

1.(宋)吕祖谦:《吕祖谦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2. 杜海军:《吕祖谦文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3.(宋)陈亮:《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4. 卢敦基:《人龙文虎:陈亮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5.(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6.(明)黄宗羲:《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

7.(宋)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 高威:《陈傅良思想研究》,暨南大学,2008届硕士文学论文。

9. 包伟民,郑嘉励:《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中华书局,2012年版。

10. 包伟民:《南宋徐谓礼文书概况及其学术价值》,《中国书法》,2013年第4期。

11. 李晖达,邵路程等:《武义南宋徐谓礼墓》,《东方博物》,2013年第1期。

12. 郑嘉励,郑莉莉等:《武义南宋徐邦宪墓的发掘》,《东方博物》,2020年第1期。

13. 王锟,金晓刚:《百年历史的投影:二十世纪以来浙东学派研究平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14. 朱晓鹏,赵玉强:《平民哲学与社会发展:南宋浙学精神及其现代价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15. 龚延明:《南宋文官徐谓礼仕履系年考释》,《中国史研究》,2015年第1期。

16.包伟民:《唐宋历史评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17. 李全德:《信息与权力:宋代的文书行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

18. 周佳:《南宋基层文官履历文书考释——以浙江武义县南宋徐谓礼墓出土文书为例》,《文史》,2013年第4期。

19. 马黎:《考古浙江:万年背后的故事》,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