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谈起忠义,尤其是对于火德已衰的汉朝的忠义,不能不提到的人物就是属于曹魏势力的荀彧,时人和后世美称其为荀令君。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魏当官,却心属汉朝,其实是个很难的活儿,荀彧要尽力维持汉朝皇室和忠心汉朝的老臣与曹魏新贵之间的表面和谐,不过颍川荀氏本来就是世家大族,且是许昌土生土长的地头蛇势力,这也是荀彧能做到这一点,并且成为曹魏势力中汉朝旧臣代表的基础。有的学者这样认为,在许昌政权里,文官系统很大程度上是荀彧把持的,而军事方面则是曹操说的算。因此荀彧算得上是朝野之望,曹操谋图篡汉自立的时候,不还设计把荀彧除掉才敢放心大胆地封王建国吗。
“老子英雄儿好汉”的故事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矮子里面拔高个,荀彧的第六子荀顗还算是成器的,从小就博学多闻、孝悌礼义、周密多思,颇多乃父之风。魏朝时因为父亲的勋爵而除为中郎,司马懿见到这个孩子大加称赏,说:“不愧是荀令君的儿子啊。”荀顗的学问很好,入为散骑常侍,为魏少帝执经讲学,与钟会论难《易经》,又和扶风王曹骏论仁和孝孰先孰后,颇为学林所称道。
当时大将军曹爽专权,何晏等随声附和,要害太常,幸赖荀顗的营救才得以免难。等到高贵乡公即位之时,荀顗对司马师出主意说:“如今皇帝新践祚登基,此为权宜非常之道,应当从速昭告天下宣德四方,还可以查察方镇大员的意思。”果然,司马师听从了,毋丘俭、文钦等人不服,举兵反叛,荀顗又因为参与平定二人叛乱有功,得封为万岁亭侯。不能不说司马氏的成功还是和荀顗有关的,毋丘俭、文钦等是曹魏的忠臣,而且是当时有实力讨伐的将领,可惜被荀顗用这雕虫小技就诱出来了真实意图,没有来得及好好准备积蓄力量,且选择反叛的时机也不得其时,曹家的覆亡也就指日可待了。从这一点说,荀顗未尝不是为父亲荀彧报了仇。
到了司马昭辅政之时,又迁为尚书,这已经是腹心之任了。司马昭征讨诸葛诞,十分倚仗荀顗,让荀顗留守都城,这自然是十分信任的表示了。后来荀顗又为尚书仆射,领吏部职。咸熙年间,又迁司空,进爵为乡侯。当时爵位是五等建制,公侯自然是上下不同,不过公与公也不同,有郡公、有县公,侯与侯也不太一样,有县侯、有乡侯还有亭侯。当然也有立大功而特殊的,比如羊祜,为人操尚谦冲,皇帝以功要封其为郡公,羊祜还不干,后来封侯封的是郡侯,既可以见出皇帝宠幸,又可以章明臣子的谦恭,传为佳话。
荀顗一路走得还比较顺利,后来又位列三公,为司空、司徒、侍中,升侯爵为公爵,并以公爵身份担任太子太傅。荀顗的功绩还在于为晋朝订立了礼制。武帝践祚之后,又命荀顗订立乐制度,礼乐礼乐,自然不能有礼无乐,可惜荀顗还没定完乐事就在泰始十年去世了。荀顗的丧事也很受到礼敬,武帝亲自举哀,皇太子亲自临丧,死后还铭功太常,配飨于宗庙。
不过,荀顗虽然读书很多,学识很深,定立国家的礼乐制度,但是这个人却没有忠正耿直的节操,逢迎皇帝倒算是小事了,荀顗比较低端,去逢迎阿谀当时深受皇帝信任的权贵大臣荀勖和贾充。干得最不好的一件事就是参与了贾南风嫁给皇太子司马衷的事件。当时,皇太子司马衷要纳妃子,荀顗首先进言说贾充的女儿贤良淑德、美貌绝伦,堪配皇太子,可以参选一试。其实当时贾充因为奸臣属性比较明显,已经被放到外任,不在朝任职了。
荀勖和荀顗等密谋商量,因为这些人其实算是一党,贾充一旦失宠被贬出外任,荀勖、荀顗自然也结果不太好,虽然以晋武帝司马炎仁善的性格,肯定不会抄家夷三族什么的,但远离权力中心也是很煎熬的事情。对于一向执掌大权的人来说,尤其是心胸狭窄的小人来说,失去权力黯然收场自然是难以忍受的。不过这一举动也为荀顗等人招来了时人普遍的讥讽,我们当然知道,贾南风贾皇后正是晋朝由前不久刚刚统一天下的繁盛昌隆急转直下,而中原板荡沦夷且最终偏居江东的祸首之一,“红颜祸水”一词是古代统治者和士大夫们污蔑女性或者为自己的无能开脱的借口,然而贾南风是实实在在当得起这四个字的。一味阿谀逢迎的荀顗自然也是祸首的帮凶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