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大概都有一个同感——刘关张去世,尤其是诸葛亮“秋风五丈原”之后,剩下的情节就远不如之前那么抓人心了,即使还有姜维的苦心维持、悲壮落幕,但那股子英雄豪杰并世而出的激情终究消减了许多。以至于篇末那首“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也让人觉得意兴阑珊了。

其实,孙吴的江东政权历经百年,彼时天下虽已绝少名将,但西晋拿下东吴的过程也还是值得一说的,主要是“三步走”的战略加上“两面派”的手段,晋武帝就可以稳稳当当说出王司徒那句名言了:“明日阵前,老夫只消一席话,管教那人拱手来降”。“拱手来降”可能有点夸张,但十拿九稳是真的。

第一步,晋文帝司马昭已经给晋武帝司马炎铺垫好了,那肯定是先把西蜀拿下。两国若互成犄角之势,那对抗北方政权就容易地多,拔掉一个,另一个就彻底陷入孤立,凭借国势可以直接碾压了。拿下西蜀的过程其实也挺曲折的,司马懿就征了好几回,也没征出什么结果,反而成就了诸葛亮“天下奇才”的大名,自己还落了几番羞辱。什么“死诸葛吓退生仲达”啦,什么被诸葛亮送来“巾帼妇人之饰”羞辱啦。

要说咱们这司马懿脸皮也是挺厚,给自己找回面子的工作做得还挺到位的。诸葛亮远来征战,想和司马懿搦战,司马懿坚壁不出老其气势,诸葛亮就送女人的衣服装扮去羞辱,司马懿感觉羞辱,决定出兵迎战,就向朝廷上奏疏请战。明帝不许,派使者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衡。后来,诸葛亮又来挑战,司马懿就要派兵出战,辛毗杖节站在军门口,司马懿这才停止。开始,姜维听说辛毗来了,就对诸葛亮说:“贼军肯定不会出战了。”诸葛亮回答:“什么辛毗不辛毗的,他来与不来,司马懿都不会迎战。他之所以摆出一副要誓死决战的样子,其实是做给将士们看的,显示自己的武勇而已。辛毗来了,不过是给司马懿一个台阶下罢了。”诸葛亮接着又说了句名言:“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可见,诸葛亮把司马懿研究得透透的,那点心里的小九九早就看穿了。

然而,诸葛亮六出祁山,终究是赢了面子输了里子。虽然司马懿大军拿诸葛亮没得整,但蜀汉小国寡民,毕竟耗不起。诸葛亮病逝之后,姜维苦心经营,也终究被司马昭派邓艾、钟会等人战败,蜀国还是难免灭亡的命运。

蜀汉虽亡,江东仍在,司马昭去世之后,武帝司马炎接位并最终称帝,泰始、咸宁十余年间休养生息,但心中却仍时刻惦念着江东。咸宁年间,司马炎着手布置灭吴计划。凡成大事者,首在人才,司马炎相中了羊祜,任命其为征南大将军、荆州刺史。

也正是羊祜执行第二步计划,打下了平吴的政治和军事基础。虽然在其任内,羊祜并没有最终亲手平定,但他的功业也是不可抹杀的。羊祜去世两年后,孙吴被平定,群臣上寿祝贺皇帝,武帝司马炎流着眼泪动情地说:“这都是羊太傅的功劳。”并专门命人写策文将平定之功告于羊祜之庙,你还别说,司马炎这一手还挺有人情味的,而且功成弗居,颇有境界。

羊祜是唱红脸的,采取怀柔的政策,笼络东吴士人百姓官吏将士的心,用仁德使其有归附之心。比如历次作战中降服的俘虏,都听其自去,绝不奴隶役使。与吴人作战,从来不搞掩杀偷袭那一套,部下有献诡谲的计策,羊祜都打哈哈不予理会。出军经过吴地境内,割稻谷作粮食,都会按价用绢绸偿还。俘虏的世家大族子弟都好生送回江东,战斗中杀死的敌军将领都好生埋葬以礼待之。折服了吴人的心,连敌军首领陆抗得病,羊祜听说了都要送药过去医治,陆抗也就直接服用没有疑心,别人怀疑,陆抗还说:“羊祜岂是会下毒的人呢?”

当然,修明武备、秣马厉兵、缮甲训卒、决胜疆场肯定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而且羊祜实行军垦制度,田亩八百余顷,羊祜刚来的时候,军队连百日的粮草都没有,等到第三年,已经积累出十年的军粮了。羊祜也定下了最终的收复战略和计谋,就是从益州、荆州等长江上中游顺流而下,直取江东的作战方针。

唱白脸的就是羊祜的接任者杜预。没事搞搞离间计、截断江东东西两面上下游的联系之类的。最终,在羊祜奠定的基础下,杜预在荆州、王濬在益州,二人以上克下,不出一年,吴国皇帝孙皓就成了西晋归命侯孙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