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刀杀人”,出自三十六计,其精髓在于:“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借刀杀人”的前提,是“我”与“敌”之间有利益冲突。但要达到损“敌”的目的,还需要依赖利益纠纷顺势而为,要么“敌”与“刀”之间有矛盾纠纷,要么“刀”与“我”有利益往来。

所以只要理清各方的利益线,“借刀杀人”尚还有解。

但到了三国时,有人发展出了“借刀杀人”的升级版:“驱虎吞狼”,此计更隐蔽、伤害更大、更难破解,堪称三国最强阳谋。

此计狠就狠在,“敌”与“刀”,“刀”与“我”都关系平常,既没有矛盾纠纷也没有利益往来。己方人为制造出“敌”与“刀”的矛盾,因为没有利益关系可追寻,双方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相互伤害,更难调和与破解。有时候当事人即便看明白了,也还会上头往坑里跳。

公元212年,曹操的重要谋臣荀彧死了。荀彧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刘备闻之,曰:“老贼不死,祸乱未已。”

众所周知,刘备是以仁厚著称。但为何对于荀彧,他不惜撕破脸皮,破口大骂呢?因为之前刘备就曾陷入荀彧的连环计中。这个连环计打破了刘备与吕布、袁术和平共处的局面,让三方势力反目成仇,最后导致袁术吕布元气大伤,而刘备也丧失了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徐州,再次开启了漂泊的旅程。

这便是荀彧的一出经典阳谋:驱虎吞狼。又名“二虎竞食”之计。这个计谋直接改变了曹操、刘备、吕布、袁术四方势力的格局,让当时实力本不够强大的曹操,兵不血刃便得以削弱对手,奠定了其统一北方的基础。

驱虎吞狼之计

背景:进退不能的曹操

公元196年,曹操采纳荀彧等人的建议,将汉献帝“移驾”到许都,形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

既然都已经挟了天子,曹操就得赶紧想办法能够变现出第一桶金,将势力扩张起来。否则等袁绍、袁术等强敌回过神,以讨伐“乱臣贼子”的名义过来抢皇帝,那曹操就危险了。

放眼中原,曹操决定从刘备、吕布开始。

操既定大事,乃设宴后堂,聚众谋士共议曰:“刘备屯兵徐州,自领州事;近吕布以兵败投之,备使居于小沛:若二人同心引兵来犯,乃心腹之患也。公等有何妙计可图之?”

徐州地处南北方交界,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是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这块肥肉,曹操垂涎已久。

但占据徐州的刘备、吕布也不是曹操能轻易打垮的。

虎痴许褚便站出来表态:愿意率领五万精兵,斩掉刘备、吕布之头。

许褚虽勇,真能获胜吗?

公元194年,曹操与吕布争夺兖州地区的濮阳之战中,许褚曾与吕布交过手,双方大战二十回合后,许褚便开始处于下风。

而在军队规模上,当时刘备和吕布兵力加起来在两万人左右。兵书上写着“十围五攻”,意思是兵力超过敌人十倍就可以包围,超过五倍就可以攻击。显然许褚无论武力还是兵力都占不到什么优势。

硬刚不行,只能智取。

迁都许昌后的形势图

伏笔:密诏令刘备杀吕布

节骨眼上,荀彧提出一个建议:

今许都新定,未可造次用兵。彧有一计,名曰二虎竞食之计。今刘备虽领徐州,未得诏命。明公可奏请诏命实授备为徐州牧,因密与一书,教杀吕布。事成则备无猛士为辅,亦渐可图;事不成,则吕布必杀备矣:此乃二虎竞食之计也。

当时吕布在兖州之战被曹操击败后逃至徐州,而曹操和刘备尚处于联盟状态。曹操借皇帝之口授予刘备徐州牧的官职,然后要求刘备袭击吕布,让两人斗起来,曹操正好渔翁得利。

这不正好就把“挟天子”的效果给发挥出来了吗?

但这个计策还有一点不足:代价大于利益,吸引力不够。

刘邦本来就已经实际控制了徐州,给他一个徐州牧的官职无非是锦上添花而已。官职重要吗?当然也重要,有助于扩大刘备的威望和影响力。但就为这点虚幻的利益,让他伤筋动骨地拿着兵马和猛将吕布火拼,未免有点不太尊重他的智商。

何况刘备之所以力排众议收留吕布,就是为了拿其当廉价的炮灰保护罩,也就是说,曹操给吕布或者刘备开出的利益不够高,而吕布和刘备之间也没什么明显的矛盾。所以这招离间之计,照说是不好使。

你会说,堂堂的曹操头号军师,难道就只能拿出这种低水平的计谋?

事实上,此计只是个引子。作为连环计的第一步,它起的是煽风点火,制造矛盾的效果。

曹操按照荀彧之计,奏请诏命遣使赍往徐州,封刘备为征东将军宜城亭侯领徐州牧;并附密书一封,令其讨伐逆贼吕布。

使者取出密书递与玄德。玄德看罢,曰:“此事尚容计议。”席散,安歇来使于馆驿。玄德连夜与众商议此事。

虽然刘备老大不愿意,但是毕竟是皇帝诏令,于是他还是召集手下一起商讨。

张飞曰:“吕布本无义之人,杀之何碍!”玄德曰:“他势穷而来投我,我若杀之,亦是不义。”......次日,吕布来贺,玄德教请入见。布曰:“闻公受朝廷恩命,特来相贺。”......张飞叫曰:“曹操道你是无义之人,教我哥哥杀你!”

因为当初吕布投奔刘备时,对刘备不敬,将之称为弟,引发了众人尤其是关羽、张飞的不满。皇帝的密诏,让本就对吕布不满的张飞等人生起了杀意。所以在吕布祝贺刘备受朝廷封赏的现场,张飞恨不得将之就地正法。

刘备赶紧拉住张飞,并反复强调这是曹操的离间之计,让吕布不要放在心上。

但吕布对刘备还是生了疑:曹操平白无故让皇帝给你封赏,谁知道你们在背后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交易?并且你的手下都恨不得当场就将我秒杀,这难道不是你的意思?

吕布被曹操追得四处逃窜,犹如惊弓之鸟,犹如曹操当年逃难途中团灭吕伯奢一家,极度缺乏安全感,一点异常都会让他心态爆炸。

荀彧这一计,看似无效,实则攻心,有效挑起了刘备和吕布之间的矛盾,让两方关系出现了裂痕。

吕布生疑

发动:成功制造出三方矛盾

见吕布已经和刘备出现矛盾。荀彧很快提出第二计:驱虎吞狼。

彧曰:“又有一计,名曰驱虎吞狼之计。”操曰:“其计如何?”彧曰:“可暗令人往袁术处通问,报说刘备上密表,要略南郡。术闻之,必怒而攻备;公乃明诏刘备讨袁术。两边相并,吕布必生异心:此驱虎吞狼之计也。”

此计一出,就让刘备退无可退了:

袁术向来瞧不起刘备,曾公开对外放话:“术生年已来,不闻天下有刘备!”两人关系显然不咋地,也缺乏有效沟通。曹操这边就可以打一个信息差,告诉袁术说刘备上表要讨伐他。被瞧不起的人攻击,袁术自然火冒三丈。

而曹操又令皇帝明面上诏令刘备讨伐袁术。这样谣言似乎就坐实了。对于袁术而言,被一个新手挑战相当于直播打脸。为了出这口恶气,袁术立马率兵进攻刘备。

这样刘备就算满心不愿意,也不得不迎战。刘备亲率主力与袁术战于淮阴县石亭,双方各有胜负。

就在双方相峙之时,吕布暗中和袁术联系上了。

袁术许诺吕布米二十万斛,以及大量其他物资。至于袁术为何得知吕布和刘备不和,是不是曹操找人透露的消息,就不得而知了。

吕布一看刘备对自己心生猜忌、日防夜防,恨不得让自己仓中无隔夜之粮。而袁术一开口就是大手笔。自然跟袁老板干更划算。

但对于刘备而言,他却除了相信吕布,没有更好的选择:面对袁术这个强大的对手,他不得不率主力迎战。否则一旦被击败,徐州也必定就没了。相对而言,吕布的威胁更小,并且刘备自认为对吕布有收容之恩。

可没料到吕布并州铁骑残部居然还有着如此强大的战斗力;没料到吕布这个三姓家奴依旧死性不改,临阵来了个反戈一击......

当刘、袁正打得热火朝天时。徐州州城下邳防守空虚。客居小沛的吕布便生了异心,率兵偷袭下邳,一举将下邳收入囊中。

刘备冷不防后院起火,粮草断绝、军心大乱,于是兵败如山倒,只带了一点零头逃离了战场。从此刘备在中原再无与曹操相抗衡的资本。

就这样,荀彧巧献妙计,通过信息差,在袁术、刘邦、吕布间制造矛盾,打破了中原各方势力之间的均衡态势,引发了袁术、刘备、吕布之间的争斗日趋白热化,最终让三方势力都元气大伤。

而曹操未损一兵一卒,便占据了战场主动权。随后率兵强势杀入,并于三年后199年,先后攻灭了吕布、袁术势力,为曹操在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战——官渡之战中获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由此开始着手统一北方

解析“驱虎吞狼”之计

所谓“借刀杀人”,重点在一个“借”字,只是一种利益交换,揭穿就无效。但“驱虎吞狼”,重点在于一个“驱”字,即利用规则迫使人不得不做的行为。既然是依据规则,那么就更为隐蔽,并且就算被揭穿也不容易破解。

如果“借刀杀人”是阴谋,那么作为其升级版,“驱虎吞狼”就是妥妥的无解阳谋。

比如荀彧此计,就是让曹操利用皇帝的权威,先挑拨刘备和吕布反目,然后迫使刘备和袁术相互争斗,吕布趁乱偷袭。

因为皇帝的权威不容置疑,所以此计一出,只会引发受害者相互之间的猜忌和争斗,而无人会毫无根据地反驳或者反杀曹操。

这让人想起《狂飙》中,李有田父子借李青报复高启强的那段。

围绕莽村的开发,李有田父子和高启强起了争执。高启强派老默除掉了老李,让度假村的项目被迫停工。

李有田父子为了反击高启强,找到了老李的儿子李青。李青有先天性的缺陷,安欣本已经介绍他去当厨师,而李青也非常愿意,并愿意配合警方调查老李的事。

客观来说,李青和高启强本没有交集也没有矛盾,完全可以冷静地等待安欣调查事实真相,并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可李有田父子一口咬定老李之死就是高启强所为,并拿出了无可辩驳的理由:为父报仇。这个理由如此冠冕堂皇,以至于让李青铤而走险,在李有田父子的帮助下,绑架了高启强的儿子高晓晨。

现场李响和安欣轮番劝说本已让李青冷静下来,想放了高晓晨。可李有田儿子李宏伟带着一帮莽村的人在旁边煽风点火,让李青情绪失控,导致安欣为了解救人质不得不杀了李青。

李青一次次被李有田父子所利用,最后跳过法律与高启强发生直接冲突。而李有田父子即便被安欣所识破,还是能够在一旁明目张胆地拿着“为父报仇”的理由唆使李青触犯法律,而自己却能置身事外。

看穿了也难以破解,这便是“驱虎吞狼”之计的毒辣之处。

“驱虎吞狼”之计现今已较为普遍,包括不少网络暴力都可能有此计的影子。比如前段时间“小学生被撞身亡,母亲坠亡”事件,网络各方可能都没有直接利益冲突,但是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操纵下,借着讨回公道的名义,推动事件不断升级,最终导致小学生母亲不堪压力坠楼身亡。

在个人日常生活工作,此计也很常见。比如利用道德绑架,以为公司发展出力的名义,让新员工组建创新团队,与老员工团队形成对抗,最后挤占和夺回老员工资源后,将部分拉仇恨的新员工解雇了事。

那么如何破解此计呢?

一是要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尽量搞好与领导、同事以及亲朋好友的关系,学会“和光同尘”,处处保持低调,不要“锋芒毕露”,尽可能不要拉仇恨。

二是要擦亮眼睛,避免被各种道德和规则所绑架。若对自己利少害多,无论别人说得怎样天花乱坠,都不要轻易去做。

三是以和为贵。要尽最大努力维护统一战线,避免为了一点眼前的利益、风光或者委屈而去与人争斗,否则一旦陷入恶性关系的泥潭之中,就会悔之晚矣。

总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只有协调好各方关系,才能避开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