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在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主办的“中国幸福城市论坛”上,连续15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却在任泽平团队发布的“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排名”中,勉强排在第20名。

两个榜单 云泥之别

任泽平团队发布的这份榜单,是根据他们构建的城市幸福感指数评价体系而来,主要围绕生态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三个维度。

任泽平团队发布位列前十的基本上都是偏南方城市,分别是:南京、杭州、长沙、合肥、舟山、芜湖、苏州、宁波、大连、珠海

而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发布的前十排行榜分别是:成都、杭州、宁波、南京广州长沙、沈阳、呼和浩特、青岛、太原。

两者之间重合的只有四个,分别是:杭州、宁波、南京、长沙。然而,新华社榜单上第一名成都,在任泽平团队中仅位列第20名,存在着巨大反差。

新华社发布的榜单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评估指标,但作为官媒,多少显现着一定的权威性与公允性;而任泽平团队虽根据三大维度来发布榜单,从具体解读每个城市获得理由更像是资料堆集,难免牵强附会。

更奇怪的是,2023年12月14日与2024年2月15日,“泽平宏观”两篇内容都围绕着这份榜单,两篇都是10万+的内容,却没有放出一条留言。

10万+内容没有留言不可能,那么还有一种可能,这份榜单并不那么客观,争议颇大,这份榜单失去了基本的公允性。

离开成都 才知道成都的好

按任泽平团队的生态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三个维度来看,成都本身都是高分项。

四川盆地气流静稳,到冬天的雾霾重了点。但成都算不上传统工业城市,经过大运会等各种国际赛事评估过的环境指标,成都的生态环境应该不算差。

经济环境上工业产值上是弱了点,但从农业大省向新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消费经济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成都都会是重心。而且四川是唯一内陆迈入6万亿的省份,成都是内陆唯一迈入2万亿大关的省会城市。

对于社会环境,不知道任泽平团队所指的具体指标是什么?是安全?和谐?还是人文?如若是这些指标,恐怕成都都算得上头排。

成都无论是人文底蕴,还是生态宜居,抑或是消费环境,“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没有内容支撑,这句广告语何以成为经典,深入人心。

十年来,成都入口流入超过600万。任泽平团队自己发布的人才吸引力排名榜中,成都获得第7名,除去北上广深,位居杭州、南京之后。

南京、杭州分别位列幸福感1、2名,成都却列20名,为何?要么任泽平对西部城市不了解,存在着独特的偏见。要么,他们还没到成都外宣报到。

任泽平算网红经济学者,算不得经济学家。“家”是有格局的,是有公允性的,有这些底蕴,就算是自媒体,也会在民间建立相对的“权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都要加油

2023年,我们写过成都多篇稿件,也不乏指出成都目前存在的产业不足,人口流入减速,营商环境需要提升的问题,有的稿件还被市政协采纳。而写这些稿件的目的只是为了建设更好的成都。

诚然,在我自己的评估体系中,成都未必能连续15年位居幸福感城市榜首,成都在产业发展,营商环境、解决就业、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产业兴则城兴,产业聚则人聚。没有工业产业发展的支撑,成都解决就业,提高收入就是空话。

中国是个制内经济的国家,政经从来都没分开过。不管是出于大国博弈,还是康波周期,成渝作为“一带一路”的桥头堡地位,沿海备份的内陆城市核心,正在迎来史上最好的发展历史机遇期。

根据库兹涅茨周期,中国房地产已经超期服役。依赖房地产,成都也不例外,2023年成都成交36万套,新房、二手房双双夺得第一,说明看好成都的人不少。

但房地产在未来的不可持续,已是周期定律,历史趋势,成都需要及早进行转型。

成都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但落实到位尚待完善,招商引资与本土品牌孵化需要并重。成都在城市品牌营销上,对话题网红上瘾,少有类似淄博、榕 江、哈尔滨、长沙等在消费产业营销上的创新。

成都虽不是一座完美的城市,成都的包容,热情城市秉性,也能接受四方八面的评说,但对成都需要有公允的评价,方能显示评估者的专业与职业。

成都要加油,未来尤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