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二战进行到1944年12月,放眼二战全局,无论在东线战场还是西线战场,无论在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还是中印缅战场,无论是德军还是日军,都已经濒临全面崩溃,正在做着最后的垂死挣扎之际。
中国战场上,国民党100万精锐部队却在“豫湘桂会战”中被日军一口吃掉了60万……

更为不堪的是,此役的第一阶段,汤恩伯部37天竟然丢掉了38座城市,严重影响到中缅印战区美英盟军的战略统一布局。

中国军队的“不堪一击”被与法国军队的“40天投降”并列,使得国民政府在国际上的声誉严重受损。

一时间,国民政府的形象在国际国内舆论的一片讨伐声中,跌入了历史最低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言

发生于1944年4月至12月的“豫湘桂会战”,100余万国军精锐不敌50万日军乙种、丙种师团,以自身伤亡60万人的代价,仅仅对日军造成了5万人的杀伤,中日双方的战损比率竟然超过了10:1

在这场历时8个月的大型会战中,国民政府丧失了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其中包括中美空军混合航空队的7个重要基地和36座机场。

百万国军精锐之大溃败,导致了20余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丧,将6000万中国人民置于沦陷区日寇的铁蹄之下……

而此时的日军,放眼二战全局,已是强弩之末。国军在这样的时刻,竟然打出了如此糟糕的战绩。

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已经损失殆尽,作为日本陆军主力的甲种、乙种师团大部分都已调离了中国战场,前往东南亚地区及太平洋的几个小岛上作茧自缚,做最后的垂死挣扎。

此刻,留在中国战区的日军已经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然而,尽管如此,国民党100万精锐部队仍然在这样的大好局面下打出了这样惨不忍睹的败仗,着实让一直坚定支持蒋介石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大跌眼镜,连连摇头。

此役的惨败,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直接使得其后召开“雅尔塔会议”时,美国、苏联、英国直接抛开了中国,不再像之前的“开罗会议”一样邀请蒋介石赴会。

“雅尔塔会议”在中国“缺习”的情况下,美、英、苏三大巨头在划分战后利益过程中,直接忽视了中国作为盟军主要军事力量的应得利益。

中国因“雅尔塔会议”而蒙受的利益损失,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时隔80年后,在地缘政治上,至今仍然影响犹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的作战意图

日本自发动侵华战争开始,因抱定“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所以,在1937年至1939年期间不仅频繁地发起大型战役,还不断从本土向中国增兵。

但日本毕竟是一个岛国,且不说资源有限全靠进口,毕竟其人口也只有7000余万。这样的情形下,日本如何能够撑得住长期的持续战争。

所以,自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之后,日军就再也攻不动了。

自1940年起,中日军队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就很少主动发起大型战役了。

日军在中国虽说投入了100多万部队,也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但彊域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有着无尽的防御纵深,以及无穷的人力资源。

尽管国民政府一败再败,从南京退到武汉,又从武汉退到重庆,但誓死不降坚决抗战的立场却从未动摇过。

这就让日本军部大本营战前制定的“速战速决,以打促降,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彻底泡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一点来讲,当时的国民政府还是颇具民族大义的。蒋介石被日军从南京一路撵到武汉的时候,仍然振臂高呼“以空间换时间,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如此耗下来,到了1941年,日本的国力就严重跟不上战争的节奏了。石油和橡胶作为最主要的战争资源,日本本土是没有的,全部依赖向美英等国进口。

可是,战略资源贸易一是费钱,二是随时有可能遭到禁运。而日本此时的国库早就已经掏空,美国虽尚未参战,但已经对出口日本的战略物资做出了限制。

日本在中国战场已经看不到胜利希望的情况下,只得把战略物资的掠夺扩大到东南亚地区。

但是,东南亚一直都是英美的势力范围。日本想动这块“蛋糕”,等同于与英美等国宣战,必须好好地掂量一下。

此时的日本军部大本营就像赌桌上输红了眼的赌徒,就差把底裤也押上去了。于是,不管不顾的日本海军于1941年12月7日不宣而战,偷袭了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位于夏威夷的珍珠港基地。

本着豪赌一把的念头,日军于12月7日同时对关岛、威克岛、中途岛、菲律宾群岛、 马来亚半岛,以及中国香港发动全面进攻。

全面爆发的太平洋战争,终于把美国拖入了二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1年12月8日,美国、英国对日本宣战。

1941年12月9日,中国对日本、德国、意大利三国同时宣战。

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后的第23天,1942年1月1日,英国、美国、苏联、中国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6个月后,随着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战役中一败涂地,丧失了制海权的日本再也无法通过海上交通线将东南亚地区掠夺到的战略物资运输出来了。

而踞守在东南亚地区的日军,也失去了从海上获得补给运输的渠道。

要想不让困守东南亚地区的50万日军困死、饿死,唯一的办法就是从中国开辟出一条通往东南亚地区的陆上交通线,由这条陆上通道向东南亚地区的日军进行基本的物资补给。

于是,日本军部大本营将连接平汉铁路、粤汉铁路、湘桂铁路直达越南河内的“中国大陆交通线战役”,视为在中国战区的特级作战计划。

日军如果能够达成目标,该陆上通道就能直达已经被其占领的越南,从而确保东南亚50万日军战略物资的运输及军队的日常补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开罗会议”,盟军拟定的4项战略目标

1943年11月23日至11月26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应美、英邀请,携夫人赴埃及开罗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举行会晤,史称“开罗会议”。

此次会议首次明确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位列世界四强(中、美、英、苏)。

会议决定把缅甸、泰国和越南从盟军东南亚战区中划出来,加上印度一起,与中国战区合并,成立“盟军中缅印战区”,由蒋介石出任总司令。

会上各国分工明确:

1、美、英、加、澳、新等国确保在1944年上半年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选择某处登陆(后来选了诺曼底),然后向西线纵深发起攻击,进逼德国本土。

2、美国海军第7舰队,以及不少于20个师的地面部队、5000架飞机,负责歼灭太平洋战场上的日军,包括解放东南亚及对日本本土发动轰炸。并以此调动日本陆军主力南下驰援,减轻中国战场的压力。

3、苏联军队负责苏德战场及东欧战场,确保在1945年1月之前,歼灭苏德战场上的德军及仆从国军队,然后挥师西进,逐一解放东欧各国并歼灭区域内的德国占领军。

4、中国军队负责歼灭中国境内的全部日军(包括盘踞满洲的关东军),阻断日军向东南亚地区的陆上交通线。中国驻印军南下配合美军对盘踞东南亚地区的日军展开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罗会议,这是蒋介石一生中最为风光的时刻。由夫人宋美龄担任翻译,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两大巨头平起平坐,把酒言欢,隐约间已是指点江山的大国领袖风范。

但是,今天的我们站在后人的视角上看待“开罗会议”所列出的这4项议程——

其1、2、3项,美英及苏联军队几乎100%完成了各自的作战任务。

唯有第4项,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对自己所应担负的作战任务,一项都未完成。

尽管当时的罗斯福和丘吉尔都相信,从当年中国远征军卓越的表现上看,装备了全副美械的中国军队完全有与日军一战的能力和实力,也丝毫不逊色于盘踞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

但蒋介石最终还是让大家失望了,虽然中国军队能战敢战,但此刻蒋介石的心思却并没有完全放在与日军的作战上,他竟然提前琢磨起了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政治格局。

蒋介石从开罗返回重庆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召开军事会议向将领们传达开罗会议拟定的战略任务,更没有思考怎样去切断日军从中国通往越南的陆上交通线,而是将戴笠召至官邸,对这个特务头子说道:

日本人迟早都要败的,日军是疥癣之疾,是皮肤病,擦擦药就会好。而共产党是心腹之患,是心脏病,是会要人性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豫湘桂会战,日军的战前部署

自太平洋战争爆发,至1944年初,日军已经从中国派遣军抽走了13个师团,从关东军抽走了7个师团,总计从中国战场上抽走了20个师团投入到了东南亚战场,就连航空队都调走了几乎三分之一。

此时留在中国战场上的日军各师团,一大半都是乙种、丙种师团,其新兵多为才从本土补充来的,以及刚从台湾和朝鲜招募来的。

这些新兵蛋子大都缺乏严格训练,与战争初期侵华日军老兵的战斗力相比,完全不可相提并论。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日本海军还能有一些舰船出没于菲律宾群岛以及马来亚半岛担负运输任务。

但是到了1944年,随着美军第7舰队的驱逐舰和潜艇在这些海域多次伏击日舰后,日军的海上运输线已经被彻底切断。

此刻,打通平汉铁路、粤汉铁路、湘桂铁路直达越南的这条陆上运输线,成为了侵华日军的当务之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迅速摧毁中美空军分布在湖南、广西的机场也是重中之重。

因为从这里起飞的B—29轰炸机,已经能够飞临日本本土进行轰炸和扫射了,严重挫折了日本国民对战争继续坚持下去的狂热信心和决心。

为此,日本军部大本营制定了“1号作战计划”,在兵员已经极度枯竭的情况下,仍然发动了“中国大陆交通线战役”。

因其作战区域涵盖河南、湖南、广西,史称“豫湘桂战役”。

此役,日军从中国派遣军、华北方面军和南方军抽调集结了50万兵力,作战计划共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将主力部署于黄河南岸,佯作沿平汉线南下,当进至许昌、鄙城地区后突然向西迂回,围歼国民党第一战区主力,首先打通平汉线。

第二阶段:乘胜围攻长沙的国民党第九战区主力,打通湘桂铁路起始点。

第三阶段:进击桂林的国民党第四战区,从而彻底打通湘桂铁路,直达越南河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豫湘桂会战,国军的战前部署

客观地说,豫湘桂会战,国民党军队在战前就根本没有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作战计划。

这是因为蒋介石自“开罗会议”结束返回国内后,其战略思想已经发生了偏移,蒋介石笃定在美军的打击下,日军的实力会越来越弱,战争已经持续不了多久了。

蒋介石为何对“豫湘桂会战”如此不上心?

那是因为蒋介石判断,日军已经是一个被切断了动脉血管的病人,不用旁人动手,光是不停地失血,就能致其于死地。更何况在太平洋和东南亚还站着一群美国人,时不时还给这个病人补上一刀。

既然抱上了美国人的大腿,蒋介石就再也不愿意像抗战之初那样,拿着自己的“血条”去与日本人拼消耗了。

蒋介石的出发点其实也是有一些根据的,据戴笠给他的情报,日军“1号作战计划”,是侵华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孤注一掷的最后一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军统情报显示,日军为了准备这次战役,其国内把所有压箱底的存货都搬出来了。

譬如油料,就连政府机关车辆油箱里的汽油都被一滴不剩地抽了出来,全部集中保管,准备运往中国战场。

因此,此时的蒋介石不愿再与困兽犹斗的日军拼命了。

但奇怪的是,不拼命没问题,但相应的防御却也根本未做任何部署,就连统一的作战计划都没有,谈何应对这次战役?

结果可想而知,豫湘桂战役前期,因为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和统一的部署,无论是一战区的蒋鼎文,还是九战区的薛岳,都是各自为战,几乎没有友军配合。

因为缺乏友军的支持和配合,只能打到哪算哪了,结局听天由命!

蒋介石一门心思保存实力,坐等胜利的想法,其结果却是让日军长驱直入,白白断送了几十万国军的性命,以及2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的6000万同胞成为了沦陷区里的待宰羔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国民党军队悲催的战役过程

由于蒋介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致整个豫湘桂会战完全是按着日军战前制定的“1号作战计划”的节奏进行,使其一共分为3个阶段的战略目的一一顺利达成。

1、豫中会战

豫中会战,汤恩伯率30万精锐不敌冈村宁次所辖的15万日军,新郑、尉氏、广武、汜水、荥阳、密县、许昌、郑县、禹县、临汝、登封、宝丰、鲁山、郾城、漯河、遂平、西平、渑池、洛宁、陕县、卢氏相继失守,直至5月25日洛阳沦陷而告结束。

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上将率部掩护友军撤退时,于陕县秦家坡遭遇日军伏击,壮烈牺牲。

汤恩伯部短短37天里丢了38座城,余部溃不成军,败兵在逃亡的路上还不忘骚扰百姓,因而激起民愤,不少败兵被老百姓缴了械,甚至被围殴而亡。

“水、旱、蝗、汤”,汤恩伯作为河南四害之一,真是丢人丢到家了!

战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双双被撤职查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长衡会战

曾经三次用“天炉战法”打败日军的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这次不灵了。

说白了,所谓的“天炉战法”就是兵分三路,左右两路提前于后方设伏,顶在最前端的中路边战边退,诱敌至伏击圈后,左右两路合围,中路开花,以此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就这三板斧,薛岳已经用了三次了,日军早已摸透了薛岳的路数了,所以这次“老虎仔”的招数就不管用了。

“绝招”一旦失灵,薛岳的40余万守军马上就败给了第11集团军司令官横山勇辖下的20万日军。危急时刻,国民党保存实力的痼疾再一次淋漓尽致地被薛岳和蒋介石完美地展现出来。

长沙失陷前,薛岳手上只剩下两个军了,一个是驻防衡山县的方先觉的第10军,这是中央军的嫡系部队。另一个是驻在长沙附近张德能的第4军,这是一支粤军,是薛岳的嫡系部队。

薛岳打算自己先跑路,率第9战区长官部和直属部队率先撤出长沙城,这就需要有其他部队继续留在城里御敌,为自己的安全撤退争取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薛岳又舍不得丢下嫡系第4军,于是命令驻扎在衡山县的方先觉率第10军过来接防长沙城,掩护第4军退守衡阳,自己则率第九战区长官部和直属部队退往茶陵。

可蒋介石不同意薛岳这样做,蒋介石直接命令张德能的第4军接防长沙城,为驻扎在衡山的方先觉第10军争取时间退守衡阳。

后人每每提及这段史实,真的要被薛岳和蒋介石的这番操作笑死。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死到临头了,还只顾着保存嫡系……

张德能无奈,只得率第4军留守长沙城,城破之后却扔下部队不管,只顾着自己逃命,最终被蒋介石下令枪毙。

一名堂堂的国军中将,没有战死沙场,最后却死在了刑场,可悲可叹!

倒是方先觉率第10军退入衡阳后,竟能以18000人马力敌50000日军,死守衡阳47天,成为了整个长衡会战的唯一亮点。

但是,方先觉最终却率部投降,使其本人在史书中也并不十分光彩。尽管如此,方先觉脱难后,蒋介石仍然给他颁授了一枚青天白日勋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桂柳会战

长衡会战结束后,日军从湖南、广东及越南3个方面向广西进攻,开始了桂柳会战。

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本来下定决心与城池共存亡,打算率20余万守军与冈村宁次率领的16万日军拼个鱼死网破,玉石俱焚。

无奈白崇禧为了保存实力,当战役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突然密令自己的嫡系部队第31军和第46军撤离战场。

白崇禧这么一搞,军心大乱,其他的部队也不傻,你桂军能跑,我干嘛不跑?

白崇禧此举,其实非常不明智,仗已经打到这个份上了,真没必要这么去做!

第31军驻守桂林城区,在桂林城防副司令兼第31军军长贺维珍的率领下,在之前的战斗中打的英勇顽强,其战绩可圈可点。至接到白崇禧密令撤退时,该军已大部阵亡。

可是,因为这一退,31军不仅无功,反倒落下了一世骂名。

第46军与第31军的境况大同小异,部队撤退时也没有剩下多少人了,不退是功臣,这一撤则成为了罪人。前面英勇战死的官兵,全都白白牺牲了……

第4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眼见大势已去,只得下令全线撤退。

中国守军全线溃败之后,日军南方军第21师团一部从越南突入中国,向广西扶绥攻击前进,并很快与冈村宁次所部会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此,从中国东北直至越南河内的大陆交通线,终于被日军全部打通。日军以伤亡5万余人的代价,顺利达成“1号作战计划”的战役目的。

之后,日军沿黔桂公路继续追击向贵州退却的国军残部。于1944年12月2日攻至贵州独山,逼近四川,兵锋直指陪都重庆。

当时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甚至已经做出了将政府及军队重要机关向藏区转移的计划,以备日军攻入四川时,再来一次政府大迁移。

值得庆幸的是,第29军军长,号称“飞将军”的孙元良在最最关键的时刻站了出来,率领该军残部900余人在独山与日军展开激战,尽歼日军先头部队200余人,以一夫当关之势挡住了日军。

而冈村宁次也见好就收,命令部队停止追击,撤回广西河池,桂柳会战至此结束。

有后世好事者撰写孙元良独山一仗,称:

飞将军在北伐南昌、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蚌会战中均有临阵脱逃行为,若加上1949年从成都逃台,一生总共经历过5次。

但独山一役却反其道而行,有此一夫当关之勇,其后就算逃跑一百回,委员长也舍不得杀飞将军的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豫湘桂会战的失利,在国际上给中国带来的恶劣影响

豫湘桂会战大溃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对外战争中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失败,国军以百万之众不敌日军拼凑出来的20个乙种、丙种师团。

该役,中日双方战损比竟然高达10:1,这让刚刚参加完“开罗会议”四巨头之一的蒋介石颜面尽失,着实下不来台。

历时8个月的这场战役中,日军伤亡仅5万余人,而国军伤亡超过60万,致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贵州等省的大部或局部地区沦陷,其中包括洛阳、长沙、福州、桂林4座省会城市,以及146座大小城市。

中美空军混合航空队位于衡阳、零陵、宝庆、桂林、柳州、丹竹、南宁的7个重要基地和36个机场,也在此役中尽落敌手,损失航空器材超10万余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一时期,盟军在西线阿登森林虽然也曾遭遇过德军拼死最后一击,虽然让美军遭受重大损失,但美军却很快稳住了防线,反手就将围攻巴斯托尼的德军歼灭。

而东线战场上的苏军,同一时期则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将德军最后的装甲集团彻底打烂,东线德军从此再无还手之力。

只有中国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被一拨日军的二流、三流部队打得一溃千里,毫无招架之力。

罗斯福、丘吉尔得悉战报,先后给蒋介石发去电报询问缘由,对中国战场上日军突然逆转的战局表示出极大的担心。

丘吉尔曾经私下对其幕僚评价这场战役:

这就好比一个垂死挣扎的濒危病人突然回光返照,三个回合就把蒋先生揍得满地找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豫湘桂会战的失利,为二战结束后的中国种下了恶果

豫湘桂会战大溃败的结果,直接改变了战后亚洲的地缘政治格局,其产生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然存在。

一年前的1943年11月的“开罗会议”上,同盟国26个国家一致通过的4项决议中的前3项,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均顺利完成了。

唯有涉及中国战场的第4项,蒋介石重庆政府却未能完成。

随着日军在此役中成功打通了从中国东北直至越南河内的大陆交通线,“开罗会议”上同盟国拟定的“切断东南亚日军补给线”的战略目标彻底宣告失败。

而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等盟国领袖也就此对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是否能够“歼灭中国境内的全部日军,以及中国驻印军配合美军对盘踞东南亚地区的日军展开作战”不再抱有任何幻想。

1945年2月,在克里米亚半岛举行的“雅尔塔会议”,这是一次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的关键性的首脑会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斯福安坐主位,与丘吉尔谈笑风生,尽管斯大林一脸阴霾,但美国、英国、苏联三国无可争议的最终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利益的获得者。

而一年前在“开罗会议”上与罗斯福、丘吉尔平起平坐的同盟国四巨头之一的蒋介石,却被摒弃于“雅尔塔会议”之外。

关于蒋介石未能获邀参加“雅尔塔会议”,中国二战史研究者们大都认为,国军在“豫湘桂会战”中的大溃败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1943年11月的“开罗会议”上,同盟国26个国家一致通过的4项决议,就是给各主要盟友布置的“家庭作业”,让我们再一次来看看这4道作业题:

1、美、英、加、澳、新等国确保在1944年上半年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选择某处登陆(后来选了诺曼底),然后向西线纵深发起攻击,进逼德国本土。

2、美国海军第7舰队,以及不少于20个师的地面部队、5000架飞机,负责歼灭太平洋战场上的日军,包括解放东南亚及对日本本土发动轰炸。并以此调动日本陆军主力南下驰援,减轻中国战场的压力。

3、苏联军队负责苏德战场及东欧战场,确保在1945年1月前,歼灭苏德战场上的德军及仆从国军队,然后挥师西进,逐一解放东欧各国并歼灭区域内的德国占领军。

4、中国军队负责歼灭中国境内的全部日军(包括盘踞满洲的关东军),阻断日军向东南亚地区的陆上交通线。中国驻印军南下配合美军对盘踞东南亚地区的日军展开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3题,美国、英国、苏联等主要同盟国圆满完成了答卷。

第4题,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却交上了一纸白卷。

没有了蒋介石的“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和丘吉尔已经不寄期望于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能够独自消灭中国境内的日军了。

罗斯福和丘吉尔都认为,蒋介石的重庆政府如果能够坚持到盟军登陆日本前,不再出现大的失利,那就是胜利。

于是,美英两国都寄希望于斯大林,期望苏联能够出兵中国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

由于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会战中的“精彩表演”,以致蒋介石失去了“雅尔塔会议”的参会资格,也就此失去了任何关于中国战场的发言权。

其后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

中国的利益,在没有中国人参加的国际会议上被外国人拿去做讨价还价的筹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军队在德国投降3个月后出兵中国东北,如砍瓜切菜般的迅速歼灭了从1914年开始就盘踞在东北长达31年,总数达70万人的日本关东军。

而作为回报,英美承认外蒙事实上独立的现状,苏联获得了中国大连、旅顺的租借权,以及中国南满铁路、中东铁路的经营权……

归根结底,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为了让苏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英国、苏联三国签定的“雅尔塔协议”,实质上就是美国人、英国人把中国人的利益卖给了苏联人。

1945年8月14日,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的所谓《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其实就是“雅尔塔协议”中,苏联如何获取中国利益的翻版。

而这一切,都是拜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会战”中,其惨不忍睹的糟糕战绩所赐!

回到主题,1944年豫湘桂战役中,百万国军大溃败,在美英盟友中造成的最大影响就是:不仅被人看不起,更严重地损害了自己作为战胜国本应在战后获得的利益!

直至新中国成立6年后的1955年,我们才从苏联人手中收回了大连、旅顺的租借权。

而这一切,都是缘于百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令人折服的傲人战绩所致,连对手都钦佩的军队,还有什么是办不到的?

由此,再一次印证了那句战争名言——

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休想得到!

本文资料引自——

郭汝瑰、黄玉章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